山东女子学院 李绪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一种特有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政体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成为当务之急。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事业单位的运行风险,提高其办事效率,减少“事难办,脸难看”现象的出现。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前提是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本文便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研究。
财政部于2012 年11 月29 日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对内部控制明确了这样的定义:“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目的,旨在满足社会公众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在科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成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措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保证经济管理活动有效运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资金有效使用,避免欺诈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并保证财务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防控风险,增强管理效果,提高管理水平,为实现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由事业单位全部职工协同参与的自我规范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内控工作目的的体现,通常包括一般目标以及具体目标两大类。内部控制的实质决定了一般目标的指向,是内控工作正常运行的根本动力。将一般目标进行分解形成具体化的具体目标,日常工作中所指的内控工作的目标就是具体目标。
一般目标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体现为维持事业单位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和发展性,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使事业单位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具体目标在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主要体现在资产、预算、资金使用以及战略目标等四个层面。
1、安全保管资产,合理配置资源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事业单位在管理中注重安全使用公共资产,强调资源分配过程的公平公正。公正注重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每个人在社会权利义务公正的基础上得其所应得。公平强调在社会各利益主体受到公平对待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中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内部批复成为重中之重。即只有公平公正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进行批复,才能更加有效地将财权、事权进行分离,从而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匹配,监督和引导各部门预算的顺利进行。这一目标要求各相关利益主体受到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同等对待,并正当合理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功效,进而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2、合规执行预算,合法运营管理
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执行预算,使其各部门的工作合法的进行。这一目标作为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最基本的目标,同时也成为其他目标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促进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运作。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通过该管理制度将资源的使用与相关活动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合规执行预算,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法律是社会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准绳,运营管理的合法性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奠定基础,该目标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和社会公信力有重要意义。
3、高效使用资金
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资金能力和发展需求,统筹安排预算,对资金实施全面管理,事业单位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是预算管理的体现,它是事业单位部门根据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筹集、分配资金与监督预算资金的管理活动,是事业单位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工具。高效使用资金是更好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预算”,充分掌握事业单位不同业务、不同部门的资金需求,认真贯彻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使资金的使用过程透明,让公众了解到资金的去处,同时要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和自律性,使每一笔资金用到实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促进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效率效果的提高。
4、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是其本职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总体目标,也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建设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层面主要包括提高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财政资金的开源节流。公共产品建设主要包括专项支出在用于建设公共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公共产品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预算支出效果的合理性。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才能更大程度上体现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
[1]http://www.mof.gov.cn/index.htm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