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15-03-18 05:05徐维玮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建设

徐维玮

(莆田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福建 莆田 351100)

当前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徐维玮

(莆田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福建 莆田351100)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得大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在资金保障、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心理咨询服务方式等方面仍然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拟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厘清工作思路,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专业化和高效化,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建设

作者简介:徐维玮,硕士,讲师,莆田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与运作机制研究”(编号:JB12225S),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理论与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研究”(编号:FJJKCG14-159)最终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1-0034-4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标识码:A

Abstract:Colleg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elf-adaptation. It promot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smoothly. There is something still waiting for improvement , such as the funds safeguard,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service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896年威特默在美国宾州大学开设的诊所和创办的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冈学校。[1]随着社会发展变革的加快,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重视。1984年浙江湖州师专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随后心理咨询机构成为高校必备的行政组织机构之一。21世纪之初至今,中央和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多个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

学者已经尝试从不同维度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譬如黄希庭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教育与培训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系列化、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体系。王蕾《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四大服务体系。一是面向全体,以发展性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教育教学体系;二是重视个别,以层次性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辅导与咨询体系;三是关注全体,以预防性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与监控体系;四是立足整体,以动态性为目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整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强化评价与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杨颎《高等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困境与化解途径》提出,要将已有的中国高等教育危机干预体系由原来的 “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理体系” 完善为,涵盖后续支持的“危机维护体系”的4位一体的干预系统。上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很少提及在体系中人的重要性。本文在研究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合理归因,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优化机构建设。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使其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肩负起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创造和谐校园的重任。

一当前高校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虽然各地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在资金投入上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制定按照学生人数标准划拨专项经费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于资金不足,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环境及软硬件配套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咨询服务方式等方面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首先,专职心理教师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范畴不明确。由于大多数心理咨询机构都挂靠在学生处,因此专职心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牵涉过多的精力在行政工作中,而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职称评聘中,一般将专职心理教师归为思政教师系列,又有一定的教学学时和教研要求,因此专职心理教师角色既是行政人员,又是授课教师,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宣传、制定、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又要充当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个别咨询,专职心理教师具有多重身份。而在实际工作中,势必会引起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比如专职心理教师虽然从事行政工作,但几乎没有晋升的空间,也不可能去竞争其他的行政工作职位。虽然从事教学工作,但所授课程一般多为公选课性质,课时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在职称评聘中,一般将专职心理教师归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系列,心理咨询无法计算工作量,完全按照思政辅导员的要求评聘专职心理教师。在专职心理教师的认知中,自己既不像教师,也不像行政人员,但是工作范畴又涵盖了全部。这种角色定位不清和工作范畴不明确,会使得专职心理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对自己个人发展的担忧和迷茫。

其次,专职心理教师数量少,缺少培训及专业心理咨询督导机会,无专业团队支持。联合国主张每700名学生就要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辅导员;[2]而在心理辅导最发达的美国,大约每50名学生就有一名心理辅导员;在香港和一些欧洲国家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都在1:1000左右。[2]冯铁蕾对全国62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专职教师104 人,平均每校 1.68人,师生比约1∶9250。[3]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一般学校都会按照1:50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因此大多数高校最多配有2-3名专职心理教师。在团队构成中,兼职教师占90%,专职心理教师占10%。绝大多数兼职教师都是学院专职辅导员,大多数都是被动接受任务,不是出于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热爱,因此大多敷衍了事。并且他们本身工作已经非常繁重,无暇顾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辅导员无专业系统化的培训,极少数接受短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极个别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在面对学生时,更多的是以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容易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看成是思想道德问题,容易沦为说教而非心理健康教育,而这是辅导员角色定位导致的,并非有心为之,大多是无心之过。但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接受度不高,并且会出现反感,不信任等问题。并且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计入工作量,没有相应的报酬,做与不做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

专职心理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个别心理咨询,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学校只有2-3名专职心理教师,咨询内容又是包罗万象的,心理咨询师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咨询领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按照心理咨询师擅长的领域来进行工作划分,只能充当全能选手,这势必会影响咨询效果,同时给心理咨询师带来更多的挫败感,不利于心理咨询师自信心的培养和成就感的获得。另外,个别咨询中有些已经超过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这些都不是单一地通过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大多数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或者到专业的精神科进行系统的治疗。在长期的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也会积累很多无法解决的或者失败的咨询案例以及个人心理问题,由于专职心理教师参加培训及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督导的机会极少,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无力感和失败感。这些会限制专职心理教师个人自身的成长,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最后,偏重心理治疗,忽视学生心理发展性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预防与发展,应以人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教育,而非针对某一个特殊群体。但是从学校的各个层面来看,重“点”不重“面”,更加重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过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是其先决条件。1958年美国提出国防教育法案,对各州提供资金支持,以成立和维持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我国的上海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也提供一部分的资金支持。只有政府建立起健全的制度,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避免有政策无落实的情况,各高校才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到学校年度预算,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明确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奖惩分明。美国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分为专业人员(professional staff)和支持员工(support staff),专业员工包括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st)、咨询员(counselor)、精神科护士从业者(psych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没有资格证书,必须在督导下提供咨询服务的)实习生(predoctoralfellow, postdoc fellow)。[4]我国高校也应该将工作人员细分,可以分为专门从事咨询工作的专职心理教师和承担日常心理宣传、活动策划工作的行政人员,只有这样,专职心理教师才能从繁重的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100%的时间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大多数高校对于心理教师工作的奖惩办法无明文规定,因此不能像其他教师一样,可以评选优秀教师或者优秀辅导员,这些又是职称评聘中重要的一点,这就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工作积极性不强。高校要建立一套考核与激励机制,比如在职称评聘的条件中,应该对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活动计入相应工作量。只有工作职责明确、角色定位清晰,奖惩分明的前提下,专职心理教师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3.以培训和专业心理督导为手段,建立专业化团队。英国规定对心理咨询师每个月都要进行督导,一般个人督导一个月要做到1到1.5个小时。[5]高校应保证专兼职心理教师每年接受一定学时的专业培训。培训要有针对性,如对专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要根据每个教师擅长的领域,重点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兼职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了解、掌握心理学常识,目的是识别心理问题的不同人群,能够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专业的心理督导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身心的统一,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在咨询过程中将自己的问题投射到来访者身上,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专职心理教师必须坚持参加长期稳定的专业心理督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保证良好的咨询效果,避免移情、主观情绪等不良因素对心理咨询的影响,更好地为心理咨询对象服务,提高心理咨询效果。

4.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其个性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心理更加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服务于目标,要因材施教。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网络咨询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校生约为 26000人,平均每年使用心理中心的人数约为1000人,同时,咨询中心平均每年开课门数为18门,讲座60-80场,参与学生达到26000人次左右。[6]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现在很多学校针对师范类专业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非师范类无相关课程。或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是学时很少,学生一般不重视,不能达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的目的,效果不佳。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的要求,各个高校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培养大纲中,最少开设一门覆盖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形成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可以提高学生对心理类课程的重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系统地为每个学生讲授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面临的常见问题:自我意识、情绪控制、个性发展、自身人格的培养与完善,以及学习问题、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规划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

(2)通过新媒体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新媒体的特点是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隐秘性更高,给来访者更多的安全感,可以放心说出自己的难言之隐,更加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同时,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加客观地面对来访者,更易保存和整理心理咨询与辅导资料。

(3)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多人心理咨询服务,在这个团体中大家有相同的目标,学生可以在探讨同一个问题的前提下,寻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提高他们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我认知、情感的改变,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比如举办女性心理、家庭关系、专业学习、前途就业、情绪管理、心理适应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工作坊,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从学生所需出发,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建立通畅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通畅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及快速的反应机制是预防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各个高校先后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筛选和识别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最佳途径是在大一新生入学2个月前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源头把关筛选。根据新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需要,把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类。要有重点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抽样测量,并认真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见。最后要做好跟踪和反馈工作,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报告”的工作制度。每个月都要求院(系)上报心理动态报告以及心理危机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干预情况,跟踪、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实行定期跟踪、动态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否能发挥其作用,不能只依靠心理专职教师或者学院辅导员,更重要的是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他们是上传下达的渠道。因为生活经历相似、年龄相仿,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工作者的条件。2004年天津大学以“心理委员”的形式首先在我国高校开展朋辈咨询。对学生的培训重点在于能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能够及时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并且可以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常识帮助那些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只要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保健员,院(系)辅导员和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四级人员保持及时、紧密的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识别、跟踪、关注和转介工作,就能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效运转。

除了学校内部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外,还要与校外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建立高效的转介、联动机制,如果遇到突发危急情况时,可以来校提供上门服务,或者可以邀请专科医生定期来学校坐诊或会诊,及时转介强迫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畴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可以要求专科治疗机构定期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治疗信息,掌握治疗进展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总之,只有调动校内外所有的人力资源,才能建立反应迅速、纵横交错立体式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俞晓歆.加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中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的比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25.

[2]叶斌. 影响力模式:对中国人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的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冯铁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5.

[4]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1.

[5]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问题[J].心理学进展,2004(2):306.

[6]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1.

On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Chinese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Xu Weiwei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center Putian College, Putian, Fujian 351100,China)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construction

Class No.:B84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建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