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一体化改革研究
——以护理专业为例

2015-03-18 04:53:01沈曙红祝睿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沈曙红,祝睿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一体化改革研究
——以护理专业为例

沈曙红,祝睿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实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其中课程的改革处于核心地位。基于学院开展的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通过对护理中高职衔接课程的现存基本问题进行反思,明确改革思路,保障实施条件,提出具体组织与实施措施,旨在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工作提供一点思路,以期带来一定辐射带动效应。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

中高职衔接在教育部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教育政策及名词解释中定义为“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1]。具体如何衔接,鲁昕部长提出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等10个衔接为切入点,这为此项重大课题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思路。但笔者认为,上述衔接的实现最终要落脚在课程的衔接上。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处在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中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避免重复浪费,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而衔接真正的核心在于一体化的改革,只有一体化的改革,才能确保中职与高职是思路一致的、全面的、自然的衔接,而不只是某些点上的、人为设计的衔接[2]。鉴于此,本研究在学校64年的护理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护理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1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存的基本问题

纵观国内各高校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由于经济水平、教育体制、专业发展等诸多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3],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1.1 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出职业性、专业性,所以这两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已成一个普遍的现实。不少学生已经在中职学过某些课程,甚至已经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但到了高职又要重复学习这门课,甚至是用同一本教材。例如,笔者对比了某学校中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其中教学活动安排部分,发现存在大量重复的专业课程,如: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护理概论、护理礼仪等,即使有些课程名称不完全一样,也大多是把一门课程拆成了二三门课程,或使用同一本教材。专业课程的重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1.2 基础课程要求脱节

由于护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起步较早,国家专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按照此方案设置的。对比国家颁布的指导方案和当前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文化课的设置在科目上基本一致,都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但是由于两类学校性质不同,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也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对于文化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基准,而普通高中则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因此两者在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上千差万别。因此,虽然二者学制都是3年,而且基础课程的科目设置表面上看十分一致,但是实际上二者基础课程要求差异很大。中高职衔接教育之所以会在基础课程上出现脱节,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其生源包含中职和普高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生源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掌握方面又有很大的差异。普高毕业生读高职会感觉到基础课程太简单而且有重复,因而不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到快速的提升,而中职升入对口高职的生源又普遍觉得高职文化基础课程太难而退缩。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高职衔接的质量[4]。

1.3 技能课程水平“倒挂”

正如上面提到的两种生源,普高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普遍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表现优异但是专业技能课程却完全没有任何基础,因此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对于普高生来讲断档现象普遍存在;然而中职毕业生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基础薄弱、成绩欠佳,但其专业操作技能相比普高毕业生却相当娴熟,高职的专业技能课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又难免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出现了在技能课程方面“高职不高、中职不低”,原本应该在专业技能上高中职一筹的高职却也会出现技能水平反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

2 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现存的基本问题告诉我们,要做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杜绝课程内容的重复,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否则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设计护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当务之急。

2.1 纵向延伸

所谓纵向是指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既是两个相对独立、自我完整的课程体系,又是两个上下分层、相互衔接、纵向拔高的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是基础,高职的课程是延续和提高。中职的课程体系在确保达到中等职业人才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同时,又要满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需要。高职课程体系以中职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实现课程的纵向延伸。

2.2 横向拓展

所谓横向拓展,是指学生在中高职衔接阶段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培养周期相对较充足的优势,获得与普通中职、高职阶段工作范围相近但又不同的职业技能。通过专业拓展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就业层次,还可扩大就业范围。如在中高职衔接阶段学习中,增设社区护理方向、急危重症护理方向、手术室护理方向、精神疾病护理方向、口腔护理方向等,采用“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点,也迎合了对临床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

2.3 能力递进

中职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课程目标在范围和层次上合理衔接,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应该体现能力递进。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高职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能力,但高职获得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高于中职。通过中高职有效衔接,使中职专业人才经过高职层次教育和培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和深化。衔接课程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即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在学生不同的职业成长阶段为其提供符合其职业发展特征的课程内容。中职强调简单技能,高职强调复杂技能;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地划分各自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课程的衔接[5]。

2.4 培养互动

要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就要在培养的过程中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在师资方面“请进来”,还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走出去”,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熟悉专业实践的来龙去脉,掌握职业活动的基本应用。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地点不能仅仅简单停留在学校,应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互补优势,学校与医院形成良好的互动,除了常规的见习实习外,还可增加课间见习、教学查房、案例讨论、临床调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相互印证,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改革的保障条件

3.1 理顺管理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因此陷入了管理体制的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到底应当归哪个部门管理,即管理体制的衔接问题,也是影响中职和高职衔接的重要问题,只有理顺了管理体制才能保障中高职的顺畅衔接[6]。

笔者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在层次级别上相同,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是学历教育,而后者是就业教育,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归属同一个部门管理是欠妥的。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领导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二者在思维方式、管理体系的差别深有感触,而将二者归属同一部门管理势必造成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偏离最初的轨道而偏向学科导向的轨道上来。另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本是同源教育却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导致中职和高职之间缺乏交流,在衔接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重复和脱节的问题。

3.2 行业全程指导

教育部2011年6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意见》(教职成[2011]6号),明确指出“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本研究在课程衔接的整体设计方面,充分发挥了护理学会、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人才供需、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关键指导。

3.3 校企紧密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大特色。在本研究的课程设置方面,各种专业方向的课间见习、各种专业方向的理论学习、定向专科的临床实习,都离不开医院的鼎力支持和紧密合作,这也正是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特色所在。

3.4 重视师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角色,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授课辅导、见习实习、教材编写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因此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不断参与教师培训和进修,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本课程设置中有不少“新鲜”课程,如:手术室护理、口腔护理等,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恐怕很难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3.5 选编配套教材

教师应该“吃透”中高职教材,并编写校本教材,为学生更科学合理地编排、衔接好中高职的全部课程。目前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材几乎没有,大多数是沿用以前的高职高专教材,或将中职与高职教材结合起来使用,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甚至编写恰当的教材。

4 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是指将两个阶段的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达到资源互不浪费的一个有机结合状态[7]。中职护理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护理专业人才,大部分中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是社区或乡镇卫生院,还有少部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深造,而这一部分中职生正是高职学生的主要来源。高职护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临床护理实际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要实现高职与中职之间课程体系的良好衔接,就应要求以中职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以护理操作基本技能为核心,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在研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时应该充分调研临床岗位需求,以学生不同工作岗位的典型护理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需遵循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原则。

要做好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需要对现有的护理专业中高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重组与分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好哪些该由中职完成,哪些该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遗漏。

4.1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工作岗位任务分解工作过程要素,根据护理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实现课程和岗位的对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序化,从而形成适合教学的课程学习模块,实现任务与内容的对接;融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突出能力培养,实现能力、知识、素质“三达标”。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课间校内实训、实习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3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4.2 基于能力递进的课程开发

立足于典型工作分析,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课程开发中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证书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学习领域(课程)各相关学习内容。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情景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基地、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例如:根据护理学发展的最新进展,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开发课程。

4.3 实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课程衔接

课程体系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主要分为人文素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临床实习4个部分。人文素养课程是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专业拓展课程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社会机构的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临床实习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养课程是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文素养课程是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早在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素质”进行了界定,高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公民修养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中职护理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英语、语文、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护士人文修养、护士素质教育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时的确定应考虑为升入高职打基础,原则上按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上限要求实施。高职护理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护理伦理与卫生法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角色体验、体育与健康、护士人文修养、社会实践、科技艺术活动、护士素质教育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公共选修课。戴士弘曾指出: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有系统应用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是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关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合理的专业基础课设置是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学生进入专业的桥梁。由于护理专业主要侧重技能操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必需、够用”,课程知识内容应覆盖各专业方向,有力地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护理心理与精神科护理学、药物应用护理。高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程有人体形态与护理应用、人体机能与护理应用、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护理学导论、护理心理学、护理药物等。对于内容重叠的专业课,不能全部取消,很多课程是护理专业必修的,一些院校可采取课程合并的方法,在升入高职后,由于对专业知识要求的提高,可适当对基础课的课时进行增加,或采用课程合并的方法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整合后的课程按整体功能系统进行内容编排,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达到前期课程为后期课程服务的目的。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增开相应的对口专业课程,适应高职学生来源以及就业岗位多样化的趋势,拓宽专业知识面。根据社会需要,实现“大专业,小方向”,发展专科护士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某一专业领域受过高级/特定专业教育并具有实践经验的注册护士缺乏。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方向课程,以适应特殊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中职专业拓展课程可不开设或开设少许课程,高职护理专业拓展课程可相应地增加课程科目及课时,统筹安排课程。

在课堂学习、课间见习、临床实习的安排上,采用“3+2夹心饼干”模式,校内课堂学习好比3层饼干,校外的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就是3层饼干中间夹着的两层夹心。护理中高职衔接的学生,由于刚刚经过中职阶段的实习,对临床较为了解,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完成高职高专公共必修课的学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在ICU、急诊科、手术室、口腔科、精神科、中医科等专科医院或病房见习,让学生早期对这些专科护理方向有一定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经过一学期医院见习,返校后由于有更深的临床认识,学习时更能抓住重点,体会更深刻;第三学期主要进行核心课程和各种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第四、五学期,经过前期的见习和学习,结合个人情况申请专业方向的临床实习,这样更有利于专业化、职业化;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核心课程的复习和求职应试准备,同时也让还没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备考。这样安排的独特之处在于错开了一般学生第五、六学期实习的高峰,从而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的临床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要办出护理中高职衔接的特色,完成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护理专业现行的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结构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本研究提出的观点也只是管中窥豹,但愿能为这项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真正有效的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布局、统筹安排、分段实施,进行一体化设计,全力发挥资源和办学优势。在行业企业的强大支撑下,在全体教师的刻苦钻研下,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未来发展的护理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教发[2012]9号.

[2]匡瑛.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一体化制度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2-12-19.

[3]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46-48.

[4]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5]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56-60.

[6]刘端海.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5):16-19.

[7]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G423.07

A

1671-1246(2015)24-0137-04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1242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