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虚亦实研究,若痴若狂教学

2015-03-18 05:01谈多娇
财政监督 2015年8期
关键词:财务研究学生

●谈多娇

亦虚亦实研究,若痴若狂教学

●谈多娇

古语说,四十不惑。我却认为,四十不坏。在我人生的四十余个年轮里,刚好有一半是在做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好事,所以“不坏”。我在充实紧张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收获了春风般的友情和牧歌般的笑傲。四十岁后,我终于深深理解了苏东坡的处世哲学:菊花开放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四十岁过后的我正在努力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三五岁的童心。如若这般,何坏之有?

人过四十天过午,我活了一半,工作年限也过半。此时,青春期已过,更年期尚早;艳阳当空,梅花飘香。在这个静好的岁月里,我应《财政监督》杂志社“财会领域半边天”专题之约,权当给自己人生课题做一个中期研究报告,算是“瞻前”(对过去的交待)“顾后”(对未来的展望),而这个中期报告的精髓便是:亦虚亦实研究,若痴若狂教学。

一、虚的研究

专业史学研究,对各个研究领域来说,都是最“虚”的研究,尤其是在企业财务这个非常“实”的领域。机缘巧合的是,2005年深秋的一天,在英国做博士后期间,我有幸邂逅了财务学研究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本巨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克维茨的著作《投资组合选择》(1958)。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一本黄黄的旧书,一杯浓浓的咖啡,成了我在拉夫堡大学图书馆的那个安静角落里最可心的慰藉。从此,我喜欢上了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财务,一门心思地探究财务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甚至因此忘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企业投融资等诸多现实问题。在英国完成 《西方理财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的书稿后,我已经无法回头地爱上了财务专业史学这个“虚头巴脑”的研究方向。但是社会科学类的课题一定要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专业史研究应该也只能由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大师来完成,以我的年龄和资历,要想完成宏大的专业史学研究是不被人信服的。然而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此后几年,我像一个偏执狂,完全不顾及学术前辈和同行关切善意的提醒,坚持不懈地在这个领域中寻找主题,申报各类课题。如今,屡战屡败后的我依旧迷恋于财务史研究,不论是财务事件的时代背景、财务学大师的研究还是历史上著名的财务理论本身,都让我欲罢不能。我研读的史料文献越多,越发现其中的奥妙无穷,甚至经常会隔着时空与历史上的财务大师对话,对他们的研究言论表达自己的欣赏、认可、辩解,当然也有质疑。我孤注一掷地投入自己几乎全部的研究精力,2013年底终于完成了 《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在不合大流的、“虚”的研究道路上的人注定是孤独前行的。我很难找到合作者,从文献收集、阅读、整理到文章书稿的撰写甚至每个字的电脑输入等等杂项事务,都需要亲力亲为。我坚持参考第一手文献,曾经逐字逐字阅读了很多财务学经典资料。英文资料的收集和处理也让我在研究过程中收获不少,并将自己的心得总结成论文,发表于国内外的权威学术期刊,所形成的系列论文曾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十分幸运的是,在我艰难前行的路上,得到了诸多学术前辈的无私帮助和宝贵指点。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兆国教授十余年来一直十分关注我的研究,并时常给我提供非常重要的指点。2013年,我有幸结识了著名的管理思想史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谭力文教授。博学儒雅的谭教授给了深入的指点和无私的帮助。2014年,我携拙著《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请教于会计史学泰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郭道扬教授。郭教授对我的研究予以了首肯,称该书为“颇具创作特色的著作”,“对管理者如何端正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思想与如何进行管理实践,提供了典型的历史案例与可兹借鉴的历史经验及其可记取的历史教训”,并亲笔为本书写了书评。前辈的认可和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我更坚定了在“虚”的学术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的决心。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打算再向历史上的财务学界巨匠们致敬,在未来五年内完成《西方财务大师掠影》一书,期望能用西方财务学领域的注释来曲线回答“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钱学森之问”的命题。如若此般,便可构建成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西方财务理论的人文体系:时代背景(《西方理财思想史》)→标志人物 (《西方财务大师掠影》)→经典理论(《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我相信,这样系统性的研究定能为正在逐步与世界财务理论前沿并轨的中国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学科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

二、实的研究

财务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需要落实到控制财务风险、确保财务运行安全、追求价值创造、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赢等具体的财务行为中。

财务的“实”,可以大到一个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体育运动在各国的普及,体育产业成了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新千年以来,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为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在此历史背景下,2005年我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张兆国教授组织的研究团队,对经典的、在世界具有权威地位的、由曾获得过北美体育管理学会所授予的最高荣誉 “厄尔·F·齐格勒奖”的霍华德博士所著的《体育财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一书进行了翻译。这本书为培养2008年北京奥运会管理人才、提升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和相关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先进的体育产业管理理念和实用的体育运动及营销管理技能、方法,为迅速强化中国体育产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至今为止仍然是关于体育财务方面的唯一的一本中文文献。

财务的“实”,还可以小到一个企业。具体的财务行为和财务安排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联性如何?虽然在中外文献中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满天飞,但我认为大数据得出的实证研究“实”得不够,具体成功企业的案例才是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很难说是财务成就了品牌,还是品牌价值影响了具体的财务安排。世界知名的投资银行几乎都以企业价值或与价值相关的指标作为评价企业及其股票的主要依据。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企业价值创造需要企业在客户、渠道、投资、筹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联合行动,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销量和更多的利益,才能使该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更强劲、更稳定、更特殊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企业财务数据上,就会出现不同平常的财务安排。为此,我关注世界知名企业非凡的财务安排,挖掘其非凡的财务故事,并在某核心财经期刊上发表了案例研究的系列论文 《品牌的财务故事》。案例系列研究的初衷是出于非常现实的原因,即希望借他山之石,对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样本公司的财务故事进行梳理,从财务角度破解世界名牌成“名”的密码,为中国企业品牌价值的创造提供有用的指导和参考。从开始的孤军作战到后来的团队合作,这个案例研究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经过国际专家的加盟、国内高校界和实务界同仁的助力、学生们的加入和杂志编辑部老师们的热心帮助后,案例研究团队最后发展成了一个跨国、跨界、跨校、跨年龄的多元化智囊团。从专栏的选题到样本企业的选择,从文章的风格范式到每一个表达的用词用字,无不浸透着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该项目是根据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从财务的维度提炼世界著名品牌价值中的财务DNA。当然,这些财务数据本身也凝结了宏观制度、政策法规、行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本身的非财务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最后我和我的团队完成了从官方公布的品牌价值排行榜上选择的有代表性的42家欧美公司的案例研究系列论文,所有的研究数据都来源于各样本公司更新到最新的财务报表数据,涉及的企业类型有互联网企业、餐饮企业、奢侈品公司、汽车制造企业、零售业、日化用品以及化工行业、制药企业等等。其中,美国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财经网站,数据的收集较为容易;欧洲公司的财务数据有的是根据各公司官网上公布的年报,有的是委托欧洲的专家和友人收集和提供的财报文件,再由团队成员手工整理而成。在案例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不断捕捉世界顶级品牌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财务安排的新常态,不断提供新的样本佐证财务安排与企业品牌价值的因果关联性,这些结论均可为为我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创造提供重要思路。这便是这个“实”研究系列最大的收获。

三、痴狂的教

每个当教师的人都大抵都对讲堂上下的劳累和辛酸有深度体验。但当我用二十年的时光认真努力地做好教书这件事后,我越来越痴狂地爱上了这个蜡烛春蚕的职业。痴狂于教书,这样描述绝非矫情。

对我来说,对教书的痴迷来源于在讲堂上体味自由表达的快意,或者与年轻的学生们就学问发生争鸣,一起在学术海洋中徜徉,感受知识给心灵带来的涤荡和愉悦。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想让年轻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张弛有度地做学问,书山有路勤为径,我更愿引导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课堂并非牢骚的宣泄场所或是腐气沉沉的知识坟墓,教人向善、让课堂灵动起来才是教书人的基本职责。我认为,思想性、人文性,不如自己的个性;专业化、知识化,不如自己的活化;预习法、演示法,不如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愿为年轻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精神乐趣而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尽可能拉开与平庸的距离,这也就达到教育的目的了。更重要的是,我感恩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能与年轻人分享自己四十余年的人生感悟。我喜欢结合财务课堂的知识点,给学生们交流一些关于人生的诸多思考,例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买进看涨期权;计算读大学或读研的内含报酬率和净现值;计算逃课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等等。这样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有时连我自己都被感动。

对我来说,对教书的痴迷更因为课堂之外的收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认为,45分钟以内的主要是“教书”,45分钟以外的才是“育人”。我已经记不清在课外给学生做了多少次座谈,请学生喝了多少次咖啡,申请使用了多少次图书馆的讨论室,陪了多少个心理压抑的学生聊天,私下给过多少个贫困学生以资助,带过多少学生深入企业和农村做调查研究……我也十分享受学生对我投入的回报,很多学生加入我的团队,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便能在国内外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他们的成长是对我最可心的回报。我家里还收藏了好多学生DIY的一些小玩意。其中有一双我珍藏多年的鞋垫,至今不舍得用,上面是一个不识字的学生妈妈按照儿子写的字样一针一针为我手绣出来的“为我操心,感激不尽”八个字。其实我的感动大大超过了她的感激。

四、痴狂的学

教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习的能力。你可想象那种把学习的习惯升华到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一种自然境界的美妙吧?著名学人陈村先生在其文章《读书啊读书》中说道: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我相信,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书香气自华。为此,我把图书馆当成第二办公室,大部分休闲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并在我的学生中发起了一个“到图书馆抢好书”的活动。如果一个老师不学习或少学习,肚中那些当年为应付考试而积累起来的一点可怜的墨水,就会像财物一样越用越少,这种尸位素餐的教师只能算是照本宣科培养应试机器的谋生者,很难拥有生动有趣的讲堂。我认为,要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就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无价之宝。我坚信,只有对所教学科知识娴熟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才可能在教学中随意挥洒、新颖别致、皆成佳境,才可能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彩多姿、千变万化的创新活动;才能创设出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创设出学生对我的课堂欲罢不能的感觉;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我还要再加一个“耳到”。每天早晚我都会抽出时间,一边运动一边用耳朵学习。我在这个过程中用耳朵“学”完了很多国际知名大学的公开课以及财经类、历史类等经典名著。这么痴狂的学习劲头,感动了很多学生,他们也学习我的方法,并加入了我的队伍。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我更痴迷于教学方法的借鉴、学习和总结。我曾深入进到过国内外很多课堂,学习过很多国际知名大学的公开课视频,借鉴过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同时我在“教”的过程中也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课堂上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遭到了哪些挫折,当时痛苦的程度怎样,有怎样的感受,等等。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不断摸索总结,勤奋写作。遇到精彩的东西,我也勤于用文字去保存。我把自己的教学感悟积累起来,选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东西写出来,形成了几篇教研论文,并被国内教育类的权威期刊录用。而那些课堂上与学生们交流时我临场的“火花”,以及学生的精彩闪光点,我都记录下来,形成了我至今几十万字的教学日志。我从学习别人的教学、积累自己的感受、提炼自己的思考开始,用“心”去收集一颗颗美丽“珍珠”,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每一颗“珍珠”串起来,我相信一定可以串成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

财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务,任何高超的理论、宏伟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为此,我还经常与企业打交道,向实务界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积淀的宝贵财富,品尝他们的睿智,在与他们的对话中顿悟,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

收笔掩卷之际,我瞻前顾后,只期望这条“虚虚实实痴痴狂狂”路,能陪我走得更远更远。■

谈多娇,湖北经济学院财务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英国拉夫堡大学商学院博士后。谈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2013年)、《西方理财思想史》(2008年)、《体育财务》(2007年)、《税务筹划的经济效应分析》(2004年)等著作。擅长的研究领域是财务理论和实践,并长期致力于ACCA和CMA的课程培训,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预警方面的培训,曾在《财政监督》上开设专栏“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在某财经学术期刊上开设专栏“品牌的财务故事”,分别对财务理论和财务实务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财务研究学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赶不走的学生
水利财务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