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余昌胤,贾常莎,张良莎,毕小燕,张骏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思考
李竞*,余昌胤,贾常莎,张良莎,毕小燕,张骏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宏观视野下,阐述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关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串联两阶段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探讨在五年制本科教育阶段应从临床基本能力培养、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整合思维和整合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
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作为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医学院校,如何深化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实现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对招收对象、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和考核认证等方面的政策性安排。“5+3”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培训的内容是以培育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分专业实施,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重点提高医师的临床规范诊疗能力,适当兼顾临床教学和科研素养。国内外长期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证明,医学院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医学教育。
执业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工作或开业所必需的,由国家认可和授予的个人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资质证明。资格考试是国家行业准入制度成熟完善的标志,实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执业资格考试是检验应试者是否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行业所必需的资格、是否达到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它要求应试者通过考试后,能直接胜任该岗位的大多数工作,并具有该行业特有的基本经验。
1998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次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正式在我国实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设立的目的就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1]。该法律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可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医学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3”(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建立在“5+3”模式的宏观视野下,强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探索一条两个阶段医学教育有机结合、协同一致的途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串联两个阶段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1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关系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本科临床医学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该标准提出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临床执业医师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3.2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关系
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的门槛,是检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不断深入,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或继续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在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必须在“5+3”宏观视野下思考怎样做好“5”,怎样衔接“3”,充分发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导向作用,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顺利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为此,本科临床医学教育应积极改革,主动适应“5+3”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4.1 职业生涯教育
医学院校从医学生入学伊始,就应对医学生进行“5+3”框架下的职业生涯教育,从职业认同、专业思想层面进行探究,使其明确必须通过在校医学生、实习学生、规培医生的学习道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生。
4.2 临床基本能力培养
临床基本能力指的是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等,包括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临床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完成临床工作及常用技术操作能力[2]。
围绕临床基本能力的主要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注重知行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不能片面地将实践能力等同于基本能力,实践能力是临床基本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医教结合和临床实践教学,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打破教育局限于教学、教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课堂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
对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始终,传统的“三段式”(基础、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学科与学科间彼此脱节、重复、缺乏整体性,基础与临床时间跨度大。在基础阶段,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基础知识遗忘过多,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3]。有些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譬如:职业道德、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人文素质,应从入学伊始就有计划地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等逐步实施。
4.3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
最新版本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将医学人文素质单独列出,这表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医学人文素质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具体指人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人文精神内化形成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4]。
通过营造医学人文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传递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通过人文医学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开展早期临床教育,能使医学生获得激励和满足感,帮助他们适应医疗体系,获得与患者交流的自信,加强专业认同感,树立职业发展信念[5]。
4.4 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借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等形式,打破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考试模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大数据等网络技术手段运用到考核评价中。形成性评价主要从知识和技能积累、思维能力的形成入手,终结性评价充分模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运用知识和技能等基本临床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入手,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在形成性评价中,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完善;在终结性评价中,评价的目的在于做出判断,判断是好是差[5]。
4.5 整合思维与整合学习能力培养
整合思维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教授最早提出来的创新思想,他认为,领导者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6]。
整合思维亦是医学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能够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一方面,要把握好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整合学习,解决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计划地开展整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整合学习能力。整合思维的训练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工作以及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4.6 循证科学
将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医学教育领域,开展基于循证科学的医学教育改革探索,为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奠定更科学、更广泛的证据基础,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培养质量追踪评价寻找依据。
[1]黄涔,董志,宗晓琴.由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引发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2):169-171.
[2]潘祥林.临床医师基本素质与能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张颍,耿景海,周增桓.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18-220.
[4]杨林波,覃翔.浅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1):183-185.
[5]程伯基.医学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
[6]覃忠,王玮,王祎,等.整合思维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6):81-86.
(*通讯作者:李竞)
G640
A
1671-1246(2015)24-0005-03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2-ZY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