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宇,何清湖,阳仁达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410208)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1-2]。 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需要高校的人才和科研技术;高校的发展,可以借助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产业与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的局面。 中药学是我校极具特色的优势学科,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已具有近十年的经验。 中药学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研究和开发等应用型技能方面, 而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3]。 本文就我校产学研联合培养中药学研究生的策略与经验做一总结,以飨同道。
为了保持中药行业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争取省级政府政策的资金支持,积极申请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基地[4],加快建设湖南省中药产业,凝练优势学科,拓展中药学研究生发展空间,培养高层次人才。 政府今后在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应突出做好以下2 点工作:一是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二是提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引导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考虑与培养基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一旦协议达成,培养基地则是学生的第二培养单位,参与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 学生在校由导师负责日常研究指导。 在基地,则由基地安排人员进行相应的培养指导,负责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合作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5]。导师们根据理论课程、研究方向和企业需求,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专业学位总学分不少于30 学分,学术学位总学分不少于41.5 学分。 课程的设置方面, 学术学位研究生则要求完成一学年的课程,而专业学位则只需完成半学年课程,接着转入到基地实习。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流通、应用、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根据学位类型和研究方向,在第二个学期有针对性的做课程选择。 若是学术学位,则培养偏向基础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培养;若是专业学位,则偏向学科应用能力。
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导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手段。 将导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到生产一线,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的药品生产现场,让导师当面传授知识,打破课程上照本宣科的灌输式传统教育,这样能极大提升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进程的加快,近年我国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的科研设备、仪器更新等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生产力、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 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效途径, 形成产业与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 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实地考察、科技攻关,将创新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6]。 要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中试扩大到生产试验、 投入到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技术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外部环境作用下, 发挥其就业竞争优势,提高高校人才的社会口碑,继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南省内最具特色的中医药高等院校, 中药学学科是极具特色的优势学科。我校中药学迄今已研究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如“乙肝宁”、“古汉养生精”、“超微中药系列饮片”、“妇科千金片”、“肝复乐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四磨汤” 等年产值均过亿元新剂型产品,支撑了古汉制药、九芝堂、千金制药、汉森制药等湖南医药上市企业,推动了湖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成为湖南省中药产业的领跑者。
我校一直积极响应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研究生创新基地申报, 在政府的资助和宏观调控监督下,大力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2006年来,我校有3个创新基地均已结题,并验收合格,依托的学科分别是中医内科学、中西结合、中药学,共获得资助资金119 万元,培养研究生40 多人,其中博士10 多人。目前,我校在研创新基地有4个,依托的学科分别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和针灸推拿学,培养在读研究生50 多人,共获得资助资金40 多万。
除了创新基地,我校先后建立了多家联合培养单位,分布在湖南、北京、深圳多地,并共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药学研究生, 取得了较好的合作往来。 近年来,省教育厅大大提高了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评比名额。 以我校2010年为例,我校2 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中药学专业1 人,为联合培养研究生;2011年,我校5 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中药学专业1 人,为联合培养研究生;2012年,我校6 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中药学专业3 人,其中2 人为联合培养研究生;2013年, 我校5 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中药学专业4 人,其中2 人为联合培养研究生;2014年, 我校7 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中药学专业3 人,其中1 人为联合培养研究生。5年期间,联合培养研究生获得优秀论文篇数占药学院优秀论文篇数比例为58%,占优秀论文比例为28%。 仅这些联合培养研究生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CD 论文16 篇,SCI 收录7 篇。 我校以后争取在政府的扶持鼓励下, 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大力发展中药学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培养优秀中药学人才。
[1]谢慧明,曾庆梅,夏富生,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5):14-17.
[2]曲丽萍,庄 严,刘海波.“基于实践教学一条主线”的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改革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9):98-100.
[3]杨敬舒.“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院校的实施途径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3,6(18):157-158.
[4]赵予新,张体祥.行业特色高校实施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33-135.
[5]李 斌,朱卫丰,李怡光,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15):70-71.
[6]程爱婕,孙跃东,曾 忠.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