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杜尔
基于雾霾治理视角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龚克杜尔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日渐恶化,雾霾天气呈频发趋势,危害不断加重。要想治理雾霾,必须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影响,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需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并从雾霾治理的视角分别对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雾霾治理 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结构调整
雾和霾统称雾霾。雾是因水汽凝结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主要成分是水,常呈乳白色,它本身并不是污染。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污染物导致,即空中悬浮的大量细微颗粒物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常呈灰色或黄色。气象上区别雾和霾主要是依据能见度大小和相对湿度的高低。有雾的时候往往大气比较稳定,而稳定的大气容易使污染物聚集,所以大雾天气通常伴随着或轻或重的污染状况,即雾霾天气。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一场治理雾霾的战役悄然席卷大部分地区,全国多地的雾霾天气已严重损害亿万中国人的健康,雾霾对我国环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亦不容忽视,空气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多、碳排放增加等问题使得我国面临很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因此对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来治理雾霾已刻不容缓。
李振宇、黄格省、李顶杰、任静(2013)对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了简析,从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费结构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问题的七条具体措施及建议。
甄春阳、赵成武、朱文姝(2014)研究了雾霾的产生原因、危害及我国相关环境部门已采取的雾霾治理举措,着重从能源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我国雾霾治理的紧迫性,并给出了应对雾霾等环境问题的四条合理化建议。
廖祺(2013)认为PM2.5是形成我国大面积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严重的空气污染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经济发展重点从能源密集型产业转向更节能的高技术服务行业,而传统能源被新能源代替将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田红(2014)简要介绍了PM2.5及其危害,分析了辽宁省PM2.5的主要来源及产业结构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优化辽宁省产业结构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的三条建议,并进一步给出了更彻底减轻PM2.5浓度的三项措施。
郭俊华、刘奕玮(2014)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影响,结合雾霾天气出现与能源结构的关系,认为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创新,从而将雾霾天气污染根治或消除。
马艳、严金强、李真(2010)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他们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出发,将经济结构、行业技术差异引入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关理论中,建立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说明技术类型、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王修华、王翔(2012)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量作为中介指标,选取1995-2010年我国碳排放量数据,建立双对数模型,探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和GDP增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耗能高、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提高第三产业比例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可实现国民经济的提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根据模型分析结果,他们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指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
张丽峰(2010)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节能率和产业的碳排放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并提高低碳技术,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另外还要建立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并采取其它配套政策。
徐大丰(2010)认为低碳经济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不仅要考虑产业的碳排放特征,而且要考虑产业关联对碳排放、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在测算2007年上海各产业碳排放系数的基础上,分析各产业碳排放的主要特征;以2007年上海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仿照投入产出影响力系数计算方法,设计上海各行业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分析上海产业关联对碳排放的影响。他认为针对国民经济影响力较弱、碳排放影响力较强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而且也不会对上海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刘再起、陈春(2010)选择全球具有代表性的7个国家(美、日、德、法、英、俄、中)的面板数据,运用类似似乎不相关回归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的变系数不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不一,而且几乎所有产业的发展均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度逐次递减。因此我国应抓住契机,分析我国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朱守先、张雷(2007)针对北京市的情况通过运用结构演进-能源消费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演进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两者运动轨迹,从整体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一次能源消费变化基本特征,还通过运用结构演进-单位能耗模型对产业结构演进和单位GDP能耗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判断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单位GDP能耗存在密切关系,产业结构演进节能效果显著,产业结构升级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主要途径。
李艳梅、张雷(2007)运用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关联与结构演进-单位能耗关联两个模型,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内蒙古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变化原因。结果显示产业结构演进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单位GDP能耗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1952-2000年间,内蒙古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明显。但是,在“十五”时期,由于能源工业等高耗能工业部门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演进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弱化。因此,未来若能适当控制大耗能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工业部门的超常规发展,内蒙古就能较好发挥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潜力。
张雷、黄园淅(2008)通过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两个模型,对美、英、法、德、日、印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表明:在工业化初期,二产为主的结构演进对国家能源消费需求产生显著增速效应;随着工业化走向成熟,产业结构对国家能源消费需求的减速作用开始渐显,并由此导致单位GDP能耗由升到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形态。他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长期一边倒的部门发展政策造成的产业结构刚性演进特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产业结构节能效应的发挥,据此提出了三条建议。
原毅军、董琨(2008)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当前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并据此建立了含有节能减排约束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来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应从产业结构优化入手,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偏资源的粗放型增长转变到偏知识技术的集约型增长。
郭广涛、郭菊娥、席酉民、孟磊(2008)构建了西部能源投入产出多目标优化模型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技术、产品价格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便可使单位GDP能耗降低2.7%,同时保证西部地区GDP总值与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超过8%,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有效途径。并据此从节能技术科研资金、产业链、财税政策、外部需求市场等四个角度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三者组成,前两项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时,就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各省(市)监测的PM2.5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013年1月中旬开始,全国33个城市经检测显示空气严重污染,全国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严重雾霾灾害天气,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道路能见度不足2000米,个别区域甚至不足200米,多个地区的PM2.5监测数据爆表,甚至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达到了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
PM2.5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综合。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十分之一,不易被阻挡,被人体吸入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中,进而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最终导致哮喘和心血管等疾病。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PM2.5引起的。中国科学研究院在2013年2月公布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近期中国的强雾霾主要是异常的天气形势造成中东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丰富水汽和浮尘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PM2.5仍为首要污染物,是形成大气雾霾的主要因素。PM2.5具有强烈的消光作用,降低大气的能见度,造成灰霾天气,导致区域性或全球性气候变化等。
第二产业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传统的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生产方式,加重了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负荷,这是导致我国华北等地频发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贡献度最大,2009年占91.48%。国内存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是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对煤炭的消费。经调查,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细颗粒的主要来源。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原因,从而导致雾霾。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机动车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机动车数量在近几年飞速上升,而无论是汽油车还是柴油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PM2.5,柴油车产生的PM2.5更多一些。同时,汽车尾气中的一些气态污染物,也会二次转化为细颗粒物。尽管使用汽油的小型车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但碰上雾天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北方采暖和农业焚烧秸秆也是导致PM2.5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方还存在许多分散的小锅炉房以及棚户区居民自家烧煤取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未覆盖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做饭只能采取最原始的焚烧秸秆方式。分散的燃煤锅炉烟囱排放的废气以及农村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影响大气扩散能力,从而使大气环境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加剧。
大气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多、碳排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各种疾病与交通事故频发。持续的雾霾天气已经向我们发出严厉的警告,中国经济到了必须彻底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因此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现实情况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抛弃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高度依赖资源的工业化道路,寻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刻不容缓。
低碳发展是指通过采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污染减排的同时提高效益和竞争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碳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我国传统产业呈现粗放式增长模式,能源利用率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应利用低碳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逐步摆脱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的路径包括:一是要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对农业生产中污染较重的化肥的使用,利用环保技术,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妥善处理好农业中废弃物的排放,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沼气池等循环利用机制,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二是要强化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着力培养一批有示范作用的低碳企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拓市场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服务行业。
(2)积极促进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长期方向,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3)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重点行业的准入标准,推动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对重点行业的准入公告管理制度,执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在大气污染治理装备方面重点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石化、有色等行业,按照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治理装备技术的发展,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4)探索建立碳税制和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碳税政策,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按照其所在行业有区别地按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进行碳税的征收,但是选择碳税时机和额度需十分谨慎,并要严格按照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否则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而鉴于国内目前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我们应当尽早借鉴别国碳排放交易经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和交易中心,来适时地推动碳排放交易机制形成和有效运行。一方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有利温室气体的总体控制,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对新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加速企业向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5)强化政府减排考核机制,并推动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低碳生产观和生活观。我国的二氧化硫、烟尘80%以上是工业部门排放的,生活排放所占的比例低于20%。近年来,尽管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下降,但由于没有制定粉尘等其他大气污染物减排指标,加之企业偷排和不严格执行排放标准现象大量存在,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减排指标,并在强化政府减排考核机制的同时,鼓励公民树立低碳生产观和生活观,把节能减排意识落实到企业和个人行动中,形成促使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的社会舆论氛围,并引导公众自觉做好废弃物处理和循环使用,进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这是解决雾霾等大气污染难题的根本手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能源资源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带来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峻。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主要的石化能源,三种能源废气的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程度非常高,其中以煤炭最为明显。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其占比约为70%左右。西部地区相较于中东部各省(市)的能源消费比重普遍较低,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污染物排放的地区差异。
在雾霾治理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1)首先且最为关键的是进一步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是调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传统能源消费的比重。由资源禀赋决定,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1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70.6%,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近42个百分点;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3.7%,远低于23.8%的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和大气重金属排放量的40%来源于燃煤。因此,应在推进煤炭和石油高效清洁利用的同时,加强对天然气的规模化利用。《天然气利用政策》明确提出了“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积极开发清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环保部发布的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大范围雾霾天气进一步预警,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环境问题倒逼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催生了中国新能源市场和能源企业新的机遇。当前全球正处在重要的能源转型时期,实现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能否实现能源转型将是检验能否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的重要试金石,制定明确的能源转型战略和发展目标,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向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对实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小,温室气体排放低,符合发展低碳经济要求。
(3)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节能环保活动,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节省能源消耗。长远来看,传统能源的替代、新能源的开发非一日之功,应依靠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排放量降低。2014年年初,在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产业园区)中,确定了81个城市以及8个产业园区为第一批名单,在示范城市(产业园区)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8个产业园区除了在用能倾向和产业选择方面力求低碳环保、采用新能源之外,部分园区在构建整体规划之前,就已先形成能源规划,并考虑能源规划对于整个园区的统筹、牵引作用。
从短期来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汽车产业制定更严格的新标等措施,必然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损。但从长远来看,将极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断探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始终保持新能源的领先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正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促使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但我们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升空气质量、治理雾霾绝非一日之功,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已势在必行。
[1]李振宇,黄格省,李顶杰等.从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北京雾霾天气成因及防治措施.当代石油石化.2013.21(6)
[2]甄春阳,赵成武,朱文姝.从京津冀雾霾天气浅议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中国科技信息.2014(7)45-46.
[3]廖祺.雾霾天气引发有关新能源产业的思考.当代经济. 2013(9)
[4]田红.减少PM2.5排放——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辽宁经济.2014(2)
[5]郭俊华,刘奕玮.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5-89
[6]马艳,严金强,李真.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9-123
[7]王修华,王翔.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软科学.2012(3)
[8]张丽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开放导报.2010(2)
[9]徐大丰.低碳经济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基于上海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0.4 (10)6-9.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0.10.002
[10]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0(3)21-27
[11]朱守先,张雷.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节能潜力分析.资源科学.2007.29(6)194-198.DOI:10.3321/j.issn:1007-75 88.2007.06.028
[12]李艳梅,张雷.基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的内蒙古节能潜力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2-67.DOI:10.3969/j.issn.1003-7578.2007.10.013
[14]原毅军,董琨.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8(8)53-55.DOI:10.3969/j. issn.1004-910X.2008.08.018
[15]郭广涛,郭菊娥,席酉民等.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降耗效应测算及其实现策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4)44-4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08.0 4.009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g and Haze Control
GONGKE Du-er
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
In recent years,China's air quality is deteriorating,fog and haze frequently happened and harm is increasing.To control the fog and haze,there must be targeted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of the fog and haze formation,and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solve the fog and haze problem,we must actively promote low-carbon development,optimize the energy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also made a number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g and haze control.
Fog and Haze Control;Industrial Restructuring;Energy Restructuring
F271
A
张雷,黄园淅.中国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5)27-34.
10.3969/j.issn.1002-9753.2008.0 5.005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3WTB31)
龚克杜尔,男,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湖南长沙,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