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性反馈:话轮转换中的“非语言交际”

2015-03-18 01:06:40许名央
外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态语讲话言语

许名央

(五邑大学,江门 529020)

非言语性反馈:话轮转换中的“非语言交际”

许名央

(五邑大学,江门 529020)

整合性考察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可以得出,话轮研究对言语性反馈与非言语性反馈的区分、跨文化交际学对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区分具有一定相通性。其中,“非语言性反馈”和“非语言交际”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内容;前者同样属于交际范畴,能够完成话轮并促成话轮转换,应当是话轮的组成部分;后者同样以实现对话、生成意义为目的,可以结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展开系统研究。

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学;话轮转换;非言语性反馈;非语言交际

1 引言

作为语言研究领域的两门独立学科,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学都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历程,并取得丰硕成果。研究发现,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论源头和发展轨迹,但是,两门学科的研究成果既有相通性又有互补性。无论从话语分析出发考察跨文化交际理论还是通过跨文化交际视角反观话语分析研究,都可同时提升两者的理论实践与应用价值。由于在研究内容上,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学具有一定相通性甚至重合之处,因此两门学科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对话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普遍认为,话语分析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李悦娥 范宏雅 2002:1) 对话语的分析是语言交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语言交际也正是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话语分析中,话轮与话轮转换研究较早受到关注。对话及其衔接与连贯是日常交际的显著特征与重要表现。本文尝试把话轮转换与语言交际研究有机结合,力求通过揭示两者研究内容的相通之处获得新的理论发现和启示。

2 话轮转换中的反馈项目

话语分析研究表明,话轮(turn)是日常会话的基本构成单位。这一概念最初由H. Sacks和E. A. Schegloff等人提出。然而,他们并没有对话轮做出明确界定。Z. Harris认为,话轮代表说话人连续的谈话,在其说话之前之后都以沉默为标志(Harris 1991:14)。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描述有其局限性,无法解释话轮重叠、打断、插入等现象。Edmondson(1981)认为,话轮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说话人在谈话中获得讲话的机会,其二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显然,这种解释同样不具体。事实上,话轮是说话人连续说出的话语,“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李悦娥 范宏雅 2002:22)是话轮的形成标志。

话轮转换在日常会话中具有普遍性,它是基本的“言说转换机制”(speech-exchange system) (Sacks 1974:698)。针对话轮转换的研究主要考察话轮的构成(turn-constructional component)、分配(turn-allocation component)和转换规则(turn-taking rules)。研究表明,话轮可以由不同语言单位构成,英语中的单词、短语、从句、句子、句子组合等都可以充当话轮(Sacks 1974)。在对话轮转换的考察中,“反馈项目”(back channel item)(Van Lier 1988)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会话中的反馈项目通常由听话人发出,旨在表达对说话人的注意与理解。“如果说话轮的作用在于不断发出‘我说,你听’的信号,反馈项目的作用则在于不断发出‘我听,你说’的信号。”(李悦娥 范宏雅 2002:24) 从会话内容来看,反馈项目传递的信息量可能微不足道,然而从整个对话的发展与对话双方的互动关系来看,反馈项目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听话人没有向说话人传递反馈信息,说话人则无法确定其话语是否已被对方理解,从而影响对话的顺利进行。

目前,关于反馈项目是否属于话轮系统,能否构成话轮都尚无定论。Orestrom认为,反馈项目不能充当话轮,而Erickson(1979)和Schegloff(1988)都强调反馈项目在会话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同Leo van Lier的观点:日常会话中经常出现的反馈项目是构成话轮的重要内容,这些反馈可以分为言语性反馈和非言语性反馈(Van Lier 1988:116)。言语性反馈可以是非词汇,如ah, aha, hmm, ohm等,也可以是词汇,如Yeah, OK, well, good, right等,还可以是短语,如I see, I know, Fine, That’s OK等。Van Lier把这些言语性反馈称为听力反应(listening responses)(Van Lier 1988:116)。非言语性反馈通常指表情、注视、姿势、动作等。例如,在我国高校外语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通常通过OK, good, yeah, 或注视、点头、微笑等言语性、非言语性反馈给予学生鼓励,也可以使用hmm, wait a second, well, but等打断学生的回答获得下一话轮。学生则很少用言语性反馈ohm, yeah, good等来表达对老师讲课内容的关注,而更多地通过点头、注视等非言语性反馈来表现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语言课堂中情况刚好相反。因此Van Lier和Erickson 认为,会话过程中反馈项目的运用情况存在文化差异(Van Lier 1988:117,Erickson 1979)。

3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出,人们可以运用除语言之外的许多其他手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胡文仲 1999:94)

一些学者认为,就信息量而言,依靠语言传递的信息只占30%左右,7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手段表达和传递,更有甚者认为,后者的比例可能达到90%。从中足以看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说话人在对话过程中突然沉默、尴尬、慌张……可能包含比言说更加丰富的意思,这些非语言表现和行为同样生成“可以被听话人解读的意义”(李洪儒 2013:47)。说话人的眼神、手势、姿势等都会传递丰富的含义,并作为对话的组成部分影响对话的进展和延续(李洪儒 2005)。因此,Samovar和Porter(1982:156)认为,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这一界定着重强调,无论哪一类非语言交际都必须包含和传递潜在信息。Malandro和Baker同样强调非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意义的产生。他们把非语言交际界定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Malandro, Baker 1991:9);例如,咳嗽、眨眼、跺脚都是生理行为或身体动作,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意义,然而如果在交际过程中刻意做出这些动作或行为,就会起到暗示听话人、生成和传递意义的作用,从而促成非语言交际的实现。

学术界普遍认为,非语言交际不同于语言交际的显著特征是,“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明确的符号,它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胡文仲 1999:121)。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不必通过语言手段就能够实现的交际都可以看成非语言交际。这些交际手段有的是说话人先天具有的,有的则须要后天习得。然而,无论对于非语言交际还是语言交际,文化都起着重要的支配和决定作用。相同动作、姿态或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虽然非语言交际手段极其丰富,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非语言交际都要与语言交际相结合,从而起到对后者的强调、补充、修正,甚至替代或否定等作用。除了考察两者的相通性和密切联系,学术界经常展开对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比较研究;例如,胡文仲把两者的区别归纳为5点。简单讲,第一,语言交际具有严谨的结构,遵循语法规则,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时进行,停止讲话则中断。讲话一般总是时断时停,因此语言交际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与此不同,它是连续不断的。第四,一部分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人类的本能,如哭、笑等表情,有些手段则须后天习得,如一些手势、姿势、副语言手段、服饰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分别使用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胡文仲 1999:96-97)。

4 非言语性反馈与非语言交际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话语分析对话轮转换中言语性反馈和非言语性反馈的区分同跨文化交际学对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区分具有一定相通性。形成这一相通性的关键正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和副语言(paralanguage)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日常交际/会话中的运用,构成非言语性反馈和非语言交际的内核。体态语是构成话轮转换中反馈项目的重要内容,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文仲 1999:94)。体态语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副语言亦称伴随语言,包括说话人的表情、语调、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声音等。学术界从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展开对体态语的研究。继Kretschmer出版《体格与个性》(PhysiqueandCharacter)之后,Birdwhistell于1952 年出版《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toKinesics),首次研究并提出记录体态语的一套符号。体态语言和副语言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共同道出非语言性反馈和非语言交际的共性所在。

一方面,话轮转换中的非言语性反馈正是对体态语和副语言的运用。外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较典型的话轮转换过程。A.McHoul(1978)细致分析大量课堂教学录音材料并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会话同样遵守一定话轮转换规则。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话轮转换与日常会话话轮转换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在话轮转换时间上,单个话轮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一般情况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轮总是比学生的话轮更长。大部分教学内容都由教师主持并完成,尤其是课堂重要内容的讲解通常都要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不必担心话轮时间过长而被学生打断,因此可以随意停顿或插入其他话题。其二,在话轮转换方式上,教师可以使用手势和眼神等体态语言指定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当教师终止讲话学生开始讲话时发生话轮转换。反过来,学生通常不会借助手势和动作等副语言,而是用提问的言语表达方式实现话轮转换,从而让教师回答问题。当学生讲话时,教师往往通过体态语言鼓励学生继续讲下去,也会采用言语性反馈打断其讲话或插入其他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轮转换通常伴随较长时间的沉默与停顿,这大概是因为在教师讲话时,学生很少通过言语性反馈打断教师,而“在学生把持话轮时,其话轮的持续时间、言语长度、都由教师决定”(李悦娥 范宏雅 2002:28)。以往研究通常认为,在话轮构成及其转换方式上,使用反馈项目构成话轮的往往是课堂主导者教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把非言语性反馈纳入话轮转换中就会发现,学生运用非言语性反馈的情况同样极其普遍。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体态语言、副语言做出非言语性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点头、摇头、低头、抬头以及各种面部表情示意教师其注意力和兴趣所在,并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做出反馈,这充分表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体态语和副语言也是构成非语言交际,甚至所有交际活动的必要成分。通常情况下,非语言交际会伴随语言交际并与后者有机结合发挥不同功能,如对语言交际起到补充、修正、强调、否定、重复、替代、调节等作用。只是由于我们经常会把注意力投入语言表达,因此对体态语和副语言的选择与使用并未给予过多重视,然而事实上,后者是几乎所有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人们在讲话时经常用姿态、手势、动作等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观点。例如,逢年过节,我们在家中欢迎远道而来的亲戚和朋友,经常会说“哎呀,终于过来了!吃饭了没有?快进屋坐……”同时带着惊喜、兴奋的表情握手、拥抱、整理衣物等。这些表情和动作正是对问候与寒暄的补充和强调。再如,当我们吃到不可口的食物或收到不喜欢的礼物时,往往出于社交礼仪而遵守礼貌原则,通过语言交际表达对食物和礼物的赞美或喜爱,然而我们脸上则极有可能并未呈现出愉悦的表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接收到副语言的听话人来说,我们的面部表情完成一种非语言交际。并且,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递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边讲话边用手势或眼神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坐公交车投币时会伸出两根手指并说“两个人”,这种由体态语所构成的非语言交际起到重复和强调作用。特别是“在两个人谈话时,说话人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语言学中称为话轮转换),调节相互的关系”(胡文仲 1999:97)。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而必须采用非语言交际,如轮船上水手的旗语、警察指挥交通的体态语、闹市中商贩们使用的手势语等。

5 结束语

通过整体性考察话轮转换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得出,“非言语性反馈”和“非语言交际”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研究内容。这昭示我们,一方面,非言语性反馈同样属于交际范畴;话轮中的肢体语言、手势语言、面部表情等同样实现话轮的交际目的,它们能够完成话轮并促成话轮转换,因此应当是话轮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并非毫无规矩可循;完成话轮并促成话轮转换应当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与交替,后者对前者的补充、强调、修正、替换等都能够体现说话人对话轮的完善。把两个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发现,说话人的文化差异和交际目的对于话轮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或许可以对话轮中的重叠、沉默等作出新的思考;非语言交际同样以实现对话、生成意义为目的和内容,因此可以结合语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展开系统研究。由此可见,深化现有理论研究需要新方法或新手段;整合性研究可以多元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实现学科间的灵活转化,获得理论研究的综合视角。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李洪儒. 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J]. 外语学刊, 2005(5).

李洪儒. 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 [J]. 外语学刊, 2013(6).

李悦娥 范宏雅. 话语分析[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洛雷塔·马兰德罗 拉里·巴克. 非言语交流[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

Edmondson, W.SpokenDiscourse:AModelforAnalysis[M]. London: Longman, 1981.

Harris, Z.ATheoryofLanguageandInformation:AMathematicalApproach[M]. Oxford: Clarendon, 1991.

McHoul, A.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s at Formal Talk in Classroom[J].LanguageinSociety, 1978(7).

Sacks, H., Schegloff, E.A.,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4).

Samovar, L., Porter, 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M]. San Francisco: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Schegloff, E. Presequences and Indirection: Applying Speech Act Theory to Ordinary Convers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 1988(12).

Van Lier, L.TheClassroomandtheLanguageLearner:EthnographyandSecondLanguageClassroomResearch[M]. London: Longman, 1988.

【责任编辑孙 颖】

NonverbalBackChannelItem: “NonverbalCommunication”inTurn-taking

Xu Ming-yang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To study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ity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certain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iations of verbal vs. nonverbal back channel items in turn study and verbal v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in which existing some intrinsic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search content “nonverbal back channel item”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former also belongs to communicative category, which can complete the turn and contribute to turn-tak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component of the turn. The latter also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onversation realization and meaning generation; therefore cooperation principle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further study.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urn-taking; nonverbal back channel ite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0-05

A

1000-0100(2015)02-0061-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11

2014-06-29

猜你喜欢
体态语讲话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注水”讲话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6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天津诗人(2016年1期)2016-11-25 18:53:59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5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