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独特的研究方法——从《广谱哲学浅说》看哲学研究的新视角

2015-03-18 00:21
关键词:精确性广谱普遍性

张 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国内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所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当然,不同的学派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侧重于社会历史领域中人伦关系的研究(即社会历史领域中等级秩序关系的研究);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世界本源的研究(如“原子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学派侧重于认识论的研究,等等。毫无偏见地说,直到目前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最完整的、最系统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横跨自然、社会、思维的辩证法等)。由我国学者张玉祥教授创立的广谱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背景参照系,又选择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方法,对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哲学方法的非程序与程序化的矛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独特的研究对象

如上所述,广谱哲学要解决的两对基本矛盾:一是哲学命题的普遍性和精确性的矛盾;二是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和程序化的矛盾。广谱哲学为什么要选择这两对矛盾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浅说》用3章(第1、2、3章)给予了系统的说明。先说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最后界限是前者须具有最高的普遍性。为了说明哲学应具有的普遍性,《广谱哲学浅说》用了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真正的)哲学本身不是意识形态(它首先是真理观,当它变成意识形态时,它已经变成了价值观),不是社会科学(正如数学不是自然科学一样),不是“人学”,更不是狭义的“实证主义”[2](P48)。

二是由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可以引出哲学命题的普遍性和精确性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是说,一个概念、命题的普遍性程度越高,它们的特殊性(性质、属性、功能等)就越少。例如,水果概念较之苹果概念。反之亦然。一个概念、命题的特殊性(具体属性)越多,它们的普遍性就越少。这与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变关系是一致的[2](P19)。哲学概念、命题的普遍性是最高的,因而它保留的特殊性(包括数量特征,即通常说的精确性)就最少。例如,客观存在的概念较之物质的概念,物质的概念较之实物的概念,实物的概念较之动植物的概念,动植物的概念较之水果的概念,水果的概念较之苹果、香蕉等具体水果的概念,等等。

为了解决哲学命题中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必须分析这对矛盾双方的特点。从哲学命题具有普遍性这方面来说,哲学命题撇弃了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包括精确性),只保留了具体事物的共性。例如,辩证法讲“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方面,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这里的“任何事物”是讲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因而后面的“现象和本质”也不再是哪种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从而抹去了现象和本质的具体特征(如颜色、大小、重量、气味等)。显然,这样的命题要精确化,已不能为其建立数量关系模型,只能寻找其“结构关系模型”,即寻找哲学、概念、命题的稳定的结构内核。这里“稳定的”即不随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例如,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传统哲学的一个定义,本质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本性质。这里“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定语是典型的思辨语言,既无检验标准,也无可操作性。传统哲学的第二个定义是: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其实“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有无穷多个性质(或特点),哪个是根本性质(或特点)?无法说清楚。因此同样既无检验标准,又无可操作性。广谱哲学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了所谓事物的本质,其实是同类事物的公共性质[2](P283-284)。例如,说“张三是好人”,你以为指的是张三本人独特的本质(品德),其实是你把张三归结到“女人类”中去了。又如说“林黛玉是女人”,你以为指的是林黛玉独特的性别,其实是你把林黛玉归结到“女人类”中去了,等等。无论人们怎样冥思苦想,不得不承认,任何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它所处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这正是本质概念不变的结构内核。

从哲学命题怎样精确性的方面来说,哲学命题由于一般没有数量特征,因此,也不能为其建立数量关系模型,只能寻找“结构关系模型”。问题是,数学提供了这种“不依赖于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吗?很显然,不仅搞纯数学的人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人们坚信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的科学),而且,即使数学已经抽象到研究一般数学关系结构的程度的时候(如集合论、映射论、关系论、抽象代数、抽象群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的诞生),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数学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幸运的是,我国学者吴学谋教授提出(1976年)并发展了泛系方法论,它扬弃了离散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广义系统、广义关系、广义结构的数学理论,为包括哲学理论在内的,没有直接数量关系的学科提供了有力的建模(型)工具。

广谱哲学正是在泛系方法论的启迪和指导下,系统地分析和阐发了离散数学的机理和哲理,发展了一种称为“不依赖于数的数学”——结构型数学,从而为哲学命题建立了相应相称(哲学命题的普适性有多高,其数学模型的普适性就有多高)的数学模型。仍以上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为例,广谱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由于“同类事物”在数学上是一个等价类(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组成的集合),因此,本质是同一个等价类内所有元素(事物)的公共性质。于是,传统哲学所说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就转换成“本质只决定具有等价意义的现象,而具有等价意义的现象具有同一个性质”,从而,现象和本质关系就转换成一个抽象的结构关系模型——同态映射模型。由于同态映射模型有数学上精确的表述,从而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精确化了。

不难看出,一是对哲学概念、命题进行深层次的结构分析,找出其稳定的结构内核;二是寻找相应的数学关系结构与其对接,从而实现哲学概念、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统一,这正是广谱哲学解决第一对基本矛盾的秘密所在。

我们再来看广谱哲学研究的第二对基本矛盾——哲学方法的非程序与程序化的矛盾。这对矛盾是说,传统哲学所说的“哲学方法”,其实并没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所谓“世界观就是方法论”,实际上是讲,我们有了某个世界观,然后用这种世界观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就叫“世界观转化成了方法论”。例如,“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且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世界观),因此“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法论)。至于按照什么程序去“透过现象看本质”,传统哲学是不管的。很显然,不能程序化的所谓方法,就丧失了可操作性。

怎样在保持哲学方法具有最高普遍性的意义上实现程序化、可操作性?根源仍在于第一对矛盾的解决。既然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世界观)与精确性矛盾的解决是找到哲学命题的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数学关系结构(这个数学关系结构反映了哲学命题的稳定的内核),那么这个过程按步骤展开就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

例如,既然本质是同一个等价类内所有事物的公共性质,并且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同态映射,那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排出如下程序:

第一步,给定某个要研究的现象。

第二步,按一定标准(等价关系),找到的某个等价类。

第三步,寻找其中所有现象共同满足的性质或原因。即找到某个投影,使之为常映像。

第四步,用公共性质(即本质)对现象进行解释。

可见,所谓哲学方法的程序化,其基础是建立在对哲学概念或命题的结构分析(找出其稳定的结构内核)和广义量化分析(找到其对应的数学关系结构)之上的,而这正是广谱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

二、独特的研究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知道,为了解决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只能采用结构分析方法和广义量化方法。

我们先来说结构分析方法,它是广义量化方法的基础。这里结构分析方法的对象是哲学问题。通常哲学教科书上给出的哲学概念、命题或原理,是用自然语言(相对于人工语言)或思辨语言(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自然语言)写成的。自然语言的优点是含义丰富(相对于人工语言),但也因此容易产生歧义。哲学史上的很多争论,除了其他原因外,自然语言的歧义性、模糊性也是基本原因之一。例如,量变是事物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显著的变化,这里“显著”和“不显著”没有明确的标准。用自然语言或思辨语言描述的哲学概念、命题或原理,一般不具有可构造性、可操作性和可模拟性。这里可构造性是指能够用某种明确的结构关系表达出来,可操作性是指通过一定步骤的操作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可模拟性即可用模型(如数学模型)来模拟原型(如哲学原理)。

怎样使一个哲学概念、命题或原理具有可构造性、可操作性、可模拟性呢?广谱哲学对客观存在概念的改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列宁把物质(广谱哲学称之为“客观存在”)的根本属性规定为“通过人的意识而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首先,什么叫“通过人的意识”?还原成现实的认知过程,就是主体(人)通过一定的认知、反应方式(如肉体的或仪器的)把客体的信息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认知或反映结果。这样,“通过人的意识”有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认知方式,其中认知方式把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这就是一种认知和反映的关系结构。熟悉集合论并能对集合论做出哲理解释的人已经能够看出,这种认知结构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即满射。

其次,什么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还原成现实的认知过程,假如“我”面前有一个杯子,任何人任何次去“看”(观察)它,它是圆柱体;任何人任何次去“摸”(控制)它,它是硬的,等等,这时该杯子的性(质)状(态)既不依赖于“我”的意识,又不依赖于“你”的意识。因此,对同一个对象,用同一种观控方式,其观控的结果具有不变性,与“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前者具有了可操作性。熟悉集合论、近世代数并能做出哲理解释的人已经能够看出,这里的“任何人任何次的观控结果具有不变性”对应最大的等价类或最大的变换群。

因此,广谱哲学的结构分析是:给定一个哲学概念或命题,为了消除它的思辨性(不可构造性、不可操作性或不可模拟性),通过还原它所指称的同类事物的现实原型,找出其稳定的(不变的)关系结构,并把它表述出来。

再者,我们来说一下广义量化方法。广义量化方法是为哲学概念、命题或原理建立非数量型模型的数学方法。前面说过,哲学的概念、命题或原理,一般没有数量模型,因此不能为它们建立“数量型的数学模型”,只能建立“非数量型的数学模型”。非数量型的“量”就是“广义量”(也叫“结构量”),它不一定是“数”、“数值”或“变量”,而可以是任意事物的抽象集合,建立在抽象集合上的关系、映射、变换、结构,等等。它们之所以还叫“量”,因为它们可以像“数量”一样进行运算(如集合的并、交、差、补运算等),并且符合“数量”的运算规律(如封闭律、交换律、结合律等)。所谓“广义量化”就是用“结构量”及其关系来刻画哲学概念、命题和原理的稳定的关系结构。这就涉及如何与上述的结构分析法“接轨”的问题了。

应该说,广谱哲学之所以能够解决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能够解决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关键在于能够成功地“接轨”。而这种成功地“接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要发展一套“结构型数学的哲学”。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有丰富的数学哲学思想,充分地论证了他的思辨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发展了微分学的辩证法思想,解开了“微分之谜”(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的困惑)。恩格斯对算术、代数、几何的初等数学的唯物论分析、辩证分析、认识论分析至今无人超越。列宁把数学物理方程和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联系起来,捍卫了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等。这些“数量”哲学成果,对于哲学和数学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些成果,仅限于对“数量型数学”的哲学研究,主要是为了解答数学发展中出现的困惑或悖论。广谱哲学则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的量化建模(型),自觉地发展了“非数量型数学”——“结构型数学”的哲学,这可以看成是数学哲学这一学科的第二次飞跃。《广谱哲学浅说》专辟一篇共14章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

由于“结构型数理哲学”揭示了“结构型数学”内容蕴含的哲理,因此,它才能和用结构分析方法获得的哲学问题(概念、命题、原理)的稳定的关系结构“接轨”。例如,前面已提及,运用结构分析法,可以把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通过人的意识”概括为“一定观控方式下客体在人脑中的映像”,按“结构型数理哲学”,这是一种满射结构[2](P)。同样地,运用结构分析方法,列宁关于物质定义中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可以概括为“任何人任何次的观控结果一致”,按“结构型数理哲学”,这是一个最大等价类或最大变换群结构,等等。

二是由于有了“结构型数理哲学“,才能更好地为哲学问题的结构分析定向。如上所述,“结构型数理哲学”揭示了集合论、近世代数等数学基本概念、模块的相应哲学意义。因此,在对哲学问题进行结构分析时,就可以和相应的数学模块相对应,这就为哲学问题的结构分析预定了方向。如果说,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寻找哲学问题的稳定的结构内核,以便为其建立“结构型的数学模型”,是一种正作用,那么,从“结构型的数理哲学”出发,为哲学问题的结构内核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型就是一种反作用。这两个方向的相互作用,其“交集”就是“接轨”。

三、结语

哲学问题区别于具体科学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哲学命题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按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性的原理,哲学命题的最高普遍性已丧失了最多的特殊性为代价,而在所有的特殊性中,又以丧失了精确性最为典型。同样地,由于哲学方法的最高普遍性,它也丧失了具体科学方法的程序性、可操作性为代价。在不丧失哲学概念、命题、原理、方法的最高普遍性的前提下,实现它们的(广义)精确化、程序化,是广谱哲学选择的独特研究对象。正是这样的独特研究对象,决定了广谱哲学只能选择抽象的结构分析法,以寻找哲学问题(概念、命题、原理等)稳定的结构内核,进而决定了广谱哲学只能选择广义量化方法,以便为哲学问题的结构内核建立广义量化的数学模型(非数量型的“结构数学模型”)。

[1]赵绍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张玉祥.广谱哲学浅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王晓岗.关于哲学数学化的一些思考——从广谱哲学谈起[J].广西社会科学,2012(9).

猜你喜欢
精确性广谱普遍性
何不炳烛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厦门大学科学家发现乙型流感的新型广谱中和抗体
阵列式烟气流量测量装置在脱硫CEMS中的应用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