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成,陈 娟
(1.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学科升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黄 成1,陈 娟2
(1.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2年教育部本科目录调整并正式颁布 ,艺术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原环境艺术方向也随之升级为二级学科,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升级已经二年多了,但构建教学的框架、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方法、规范制度等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根据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就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制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设重点及学生素质结构的提高和发展,提出探讨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艺工结合
环境设计专业是由原来室内设计范畴不断的变化、扩大,发展到以建筑为母体,向建筑内外两个空间拓展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艺术。环境设计的语意一直颇有争议、专业边界也模糊不清。据考察调研,80%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核心教学,至今开设的都是室内设计相关的课程,2011年本科教学目录把室内设计归属于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导致环境设计学科如何发展变得更加模糊。同时室内外环境空间设计如何与其他学科衔接、融合问题、教学传播信息的单一性、实践教学的虚设性等都摆在我们面前,切实可行的环境艺术专业改革已迫在眉睫。
专业规范的制定是以尊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规律为依据,制定环境设计专业指导性规范是保障和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条件。学科的升级是环境设计专业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该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阶段及学科建设和发展都参差不齐,尤其专业核心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专业指导性规范制定迫在眉睫。
(一)学科的综合性、跨科性急需专业指导性规范制定
环境设计是一门人文、艺术、建筑、工程技术综合性跨学科专业,涉及美术、建筑基础、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室内物理等多个领域。环境设计主要研究人的居住、社会和生活活动创造适宜的空间及环境,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从涉及学科可以看出,主要涉及建筑、工程、艺术三大块,目前在这样的多门学科综合的大背景下,各类院校对环境艺术的定位出现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部分美术学院是以传统家居设计和陈设设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培养能力主要以家居设计及陈设空间为主;建筑学院多数以美术教研室和室内教研室发展起来的,以培养室内设计人才为主;而农林学院是以景观学为发展基础,培养绿化景观设计人才为主;还有综合类大学,航空大学、交通大学等各有千秋。由于学科在没有专业指导性规范前提下,导致专业设置不明确、培养人才片面性的特点。很多高校是根据现有师资条件和设备为基础开设课程,因人设课现象普遍,这样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千姿百态,一个相同的专业在不同学校,知识结构及核心知识领域却各不相同,专业定位不确定性强。要解决以上问题,当务之急应是环境设计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制定 。笔者认为,在国家出台专业规范之前,各省市可以先根据自身的特色,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规定环境设计本科生必须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及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不同层次的学校在遵循核心内容最低标准的原则上再增加本校的要求,制订本校的教学质量标准,这样既达到基本教学质量标准,又能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二)学科质量的保证、专业优势特色的发挥需要指导性规范
设计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规模空前扩展,设计学从原来艺术学和工学二大办学领域扩展到不同学科背景的综合大学。由于不同的院校办学目标和发展历程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核心教学内容的规范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专业核心知识领域是按照专业基本思想和理论设定核心知识范围,规范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的设计及课程体系的配置,第一是保证学科的基本质量和学科的稳定周期,保障本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其次合理区分专业共性和特色培养要求 ,考虑到了各高校学科背景的水平、层次、特色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留出足够空间鼓励各学校根据自身高校的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工科式规范严谨,调动和吸收理工科院校的资源优势,文科院校应注重文化素质修养,艺术学院根据其自由特性来制定体现办学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保持专业核心知识统一性和专业性的前提下,充分让各高校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建设环境。针对环境设计培养人才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更广义的涵盖了对知识人才的创新需求及对教学体系的创新需求。强调鼓励在制定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中结合本校学科优势,把培养本地人才具有特色的可选知识单元并入核心课程体系中,使单一的课程体系变成能够体现灵活性和办学特色的知识体系。
高等院校教学不仅仅为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同时发展他们的情感、意志及个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输送基地,尤其在全球环境恶化,环境资源日益破坏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质量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是各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
(一)思想素质及社会责任培养
大学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应把人类良知的传承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放在首位。艺术生的文化课相对较低,“画画不要读书”在艺术院校成为让人惊讶的流行语,错误的偏见影响部分学生没有目标和方向及树立大学阶段的理想和志向。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设计表现及绘画语言和形式上思维设计,强调个性发展,个人倾向非常明显,缺乏社会责任,也没有社会参与意识。因此,设计类专业需适当地开展思想素养教育,但这类教育不能拿一些政治教材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可能适得其反,要让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自己、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设计过程中带着一种责任,明确设计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的需要,试图解决社会变化与生活形态的一系列问题。
从近年各美院毕业设计展中可以看出,设计展多数围绕当代社会、当代生活、当代设计的热点话题展开,环境设计更多从人与自然,文化遗产、环境保护、身体与建筑、生命形态出发,这些主题的确立无疑是带着社会的前沿性、问题性以及社会责任性。
(二) 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
环境设计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包含了人生活的整个空间,涉及哲学、史学、建筑学、农学、管理学等与专业相关的有7个学科门类20多个学科。目前,虽然部分重点院校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成绩,多数普通高校招生制度主要还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艺考的扩招,很多没有经过多少艺术训练的同学也进入高校,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不够理想,这样的学生往往只能画一些形式感的表现图,设计类学生中“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已被公认,很多学生对文学、社会学、美学一无所知。这些问题在设计教育中都不能忽略,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建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小组,开展各种文化理论阅读,这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和心理素质。其二、开设选修课及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国内外设计竞赛,利用各种环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表达知识能力及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只能是拷贝和复制。设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创新教育。 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要实现从“中国制作”走向“中国设计”的梦想,不仅是我国设计人员的责任,也是培养我国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的责任。因此,设计教育应该先行。设计类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着研究创新能力差、综合表达能力弱、实际应用能力差的现象,根据这一现状当前高等院校进一步拓宽创新素质教育,建立相对完善的多级创新训练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相应措施。各大重点艺术学院也纷纷围绕“实验艺术”开设部分课程,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素质的训练,是以开放的视野对课程进行建构和重构。如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毕业作品展以实验为主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以大量装置及参数设计、模块化建筑、微建筑等一些观照多元的设计方案表现他们创意,一改往年环境设计作品的“纸上谈兵”。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突破原有的专业范围,更新设计语言形式及语法规则,大胆尝试。但是我们在强调创新的同时防止一味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开拓视角,面向未来。
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关于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表述,为进一步融合艺术与科学,还原设计学的本质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以艺术设计、工科教育结合起来设计学科,必然是国家未来产业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目前各高校也进行各项改革,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与学的理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合一,艺术与工程的合一。
(一)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市场理论和实践内容的融合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定式灌输的设计教育,虽传播教学示范性强,但只注重理论传授而少于实践训练,忽略了对学生在设计思维开拓和培养。培养“艺工结合”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改革措施,是以培养实践性、创新性的环境设计师为目标,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市场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的融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倡导“哲匠”精神,研究动手劳作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同时从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学习融化在学习实践课程中,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率先设置CIID 6+1校企联合设计,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建筑研究院等6所院校和知名建筑及室内企业开展联合毕业设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对市场的探索和研究,增进了彼此了解,同时必会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换位思考,推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课程设计为核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材+课程设计,这种仅仅以接受知识,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为模式也远远落后与时代的发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或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环境设计课程改革的重点,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包括设计专业基础、核心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几大方面。设计基础课是项目的铺垫,专业基础课是解决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尤其是设计制图,设计表达、设计史、设计思维等和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部分学校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大一、大二的环境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基础课为统一标准开设、教师传授内容也不根据专业特点,各类专业方向学生做的作业雷同,无法达到训练目的。笔者通过调研。超过60%的同学认为基础课用处不大,学生很难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专业课程设计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改革尤其重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贯彻到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们知道学习设计基础课的意义,同时强化趣味性和目的性。
现代环境设计教学应强调以课程设计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也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如商业环境设计这门课程设计,它包括命题、 项目介绍、踏勘现场、前期调研、初步方案讨论、方案中期深化、课堂答辩等多个环节,充分记录了在教师、工程师指导下进行方案协同设计的过程,直到最终设计成果。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基础分组,以分工协作、共同讨论为模式,在必要时和社会设计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学生在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强化学生社会适应性。
教学的改革必然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重组是教学改革重要环节,探索将传统教研室组织模式变革为以学术研究兴趣与方向为纽带的教学研究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以不同职称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团队,并担任相应课程群的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形成教学与科研梯队,促进学科教师团队良性发展,同时也要求师资量和质的提高[2]。
(一)整合充实有建筑学科背景的人才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以建筑为母体,涵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造型艺术等。由此看出环境设计和建筑之间联系如此密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建筑基础内容,从目前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学校来看,基本面向艺术类招生,80%在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设立。即使是建筑院校,师资也多数是以美术教育背景发展起来的,以室内设计及工艺美术专业背景的教师任主要课程,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足,甚至有些学校设计制图、建筑初步等课程都很难开设,更谈不上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师资的局限性导致很难驾驭课程整体设计能力。环境艺术应该是建筑、景观、室内三位一体的整合,建筑结构、材料学、节能及智能化和绿化规划等都是环境艺术必开的课程。根据笔者了解,很多学院的师资条件远远还没有达到,单一从人才培养计划及相应的课程结构看起来是科学、合理的,实际执行时往往不是张冠李戴,就是形同虚设。学生更谈不上根据自身的特征重点发展某一方向,由此可见充实以建筑学科背景的人才师资队伍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人居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只培养室内装饰人才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培养人才首先师资先行,因此对优秀的建筑、景观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大数据时代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问题凸显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教师应对自身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获得知识。现在各省、市教育管理机构都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扶助骨干教师参加国内重要培训或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扩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教师的角色在大数据时代需重新定位,大数据时代把教师定位为决策者、技术者、学习者。首先作为决策者就是要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根据学生的问题如何做综合判断,协作学生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教师是课题的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协作者,信息及情感的支持者。其二就是技术者,教师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运用现代技术和方式传授知识,教师不仅仅是对存储知识的信息输出,更需要对知识进行改装及创新,尤其对于环境设计这综合跨界学科,对教师的全方位素质提高尤为凸显。第三就是学习者,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的自身修养、团对协作、责任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改装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3]。
环境设计专业本科能力培养是由多种力量推进,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路径都是学科的支撑体系。学科的升级面临着学科的建设,环境设计虽由方向升级到专业,但现实中仍没有相应的明显调整,各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建设重点及质量标准有不同的定位和理解。环境设计以什么样专业标准和模式培养人才,如何结合社会发展找学科定位,是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目前虽然面临着体制困难和固有的观念的阻力,在现行办学大环境的前提下,各类院校应该整合专业资源,打通学科隔阂,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根据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兄弟学院、企事业交流共享、合作,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知识面宽,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 1 ] 庄边.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装饰,2014(7):54-61.
[ 2 ] 刘拥春,许先升.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园林,2010(2):74-77.
[ 3 ] 王章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王雅娇)
2014-10-16
2013年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环境设计综合改革》(项目编号:2013zy163)阶段性成果。
黄 成(1974-),男,安徽无为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G642
A
1008-6927(2015)01-0071-04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