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秀芬,张 静,耿丽敏
(河北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途径研究
钟秀芬,张 静,耿丽敏
(河北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摸清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职业农民培养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提出因人施教,按类培养;完善机制,优化资源;加大投入,拓展渠道;加强监控,确保质量等途径可提高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党中央非常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自2012年以来,出台了多项文件和政策,强调要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培训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普遍偏低[2],而且农村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村空洞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现象,在农忙季节,大规模种植户、养殖户雇佣短缺,用人成本增高,导致了目前农村无人种地和无人想种好地的局面。由此可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试点阶段,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途径成功的报道不是很多[3]。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摸清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职业农民培养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提出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可提高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农民参训意愿较高、参训率偏低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迫切需要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增收致富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大约48%的农民非常愿意参加培训,31%的农民表示有条件时愿意,21%的农民持中立态度。当调查以前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时,有58%的农民表示未参加过培训。说明河北省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较高,但参训率较低。
(二)培训内容不适用、效果欠佳
我省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一般以乡为单位组织教学班,集中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3~5天。教师是政府部门聘请的技术员,只注重完成讲授学时,不顾及培训对象的需求,内容以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为主,内容太过陈旧,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加上培训时间短,农民根本无法掌握培训时讲授的知识,最终导致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使培训针对性、实效性较差。
(三)培训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全省各地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政府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等,这些部门缺少沟通、各自为战,使培训工作处于比较混乱、无序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了农民对培训缺乏应有的认知和热情。
(四)培训数量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在区域分布上明显不均衡。沿公路主干道的平原乡村和城郊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多,而地处比较偏远的沿海乡村或山区农民接受培训明显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有农民的主动参与,它应该是一种生产行为,而不是计划或指令的政府行为。因此,其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正确引导农民积极有效地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是从微观技术层面要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的需要;从宏观管理层面要保证在政策、机制、资金等方面措施到位、多管齐下。
(一)因人施教,按类培养
河北省不同地区,其地理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农民的文化基础等都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既要考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际情况,又要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既要按照农民自己的“口味”来“点菜”,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推出灵活、便捷、实用的培训方式。培训之前,政府部门应先摸底,通过发放“培训调查表”,让农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选择培训方式和内容[4]。根据职业农民文化程度和职业特点分成四类,即农业主体劳动力、农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实施因人施教、分类培养。
1.农业主体劳动力的培养。农业主体劳动力是指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各环节劳动的农业从业人员。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主体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妇女化和老龄化。据调查,在河北省农村中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70%以上,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科技素质也很低(几乎未参加过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导致他们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信息不灵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要加大对农业主体劳动力的培养力度。
对于以妇女和老人为主体劳动力的农民培养,应采取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方式。由于不同区域,其生态、经济和立地条件都不同,其特色主导产业也不同,农民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的需求就不同,结合河北省各地确立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项目,对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方面的培训,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基础、农产品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把农民的需求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以就地短期培训为主,让农民在村内或乡镇进行,由县乡科技人员在农忙时节或冬季农闲季节把农民集中起来,根据农民文化程度或年龄,按照产业化要求分成不同班级进行集中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由技术人员发放各种技术小册子,采取亲自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带动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更需要县乡科技人员花大力量选好试点、做好示范、做好宣传和引导。
2.农业大户的培养。农业大户是生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市场化程度高,投资大的农业生产一线人员。农业大户被学者认为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是中国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河北省农村各地出现了许多农业大户,他们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他们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发展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引领着我省农村社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方向。
农业大户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对培训的需求也最强烈,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养较高,需要系统性、专业性较高的培养。培养形式除了在当地由技术人员集中短期培训外,建议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愿望,由地方政府推荐,分期分批地到中职或大专院校进修或进行学历教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政策法规、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农村经纪人的培养。农村经纪人是指头脑灵活、有知识、有信誉、掌握信息、了解市场,在农村领域为买卖商品提供信息和服务,属于中介性质的人员。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经纪人数量迅速增加,经纪组织形式、业务方式呈多元化状态,经营的业务量和科技含量日益增多,经营效率明显提高。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链接以及农民的增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引导生产资料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再分配,为国家增加税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河北省的农村经纪人主要从事粮食、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及生产资料等经营活动。我省各地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活动的季节性、区域性较明显,他们以个体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村经纪人整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一般在高中学历以上,他们能熟练运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快,信息灵通。对他们的培养,除了集中在县域培训外,应由地方政府按照经纪人的经营需求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荐到大专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特点及储运基础、经纪人职业道德规范、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关法律法规、经济运作、商务礼仪、客户谈判、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
4.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的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特有的合作社的一种,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规模大数量多(1800多个)、合作形式丰富多样(资本构成多、经营层次多、利益联结机制多)、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技术服务、购销、加工、贮运等)、农业区域特色鲜明(畜牧、水产、蔬菜、果品、粮食作物等5大支柱产业区域发展明显)的特点。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的培养是开展农民合作教育的基础,由于全省农民合作社成员多,涉及面广,要提高全体成员的科技素养,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各县乡挑选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接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第二步,由各县乡挑选出来已完成进修的教师作为师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进行培训;第三步,由参加培训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对其合作社成员进修培训[5]。具体培训形式应根据其文化程度和具体要求的不同,采用理论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先进的合作理念,合作社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农产品市场营销,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法律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
(二)完善机制,优化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各种机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营造浓厚的氛围。
1.健全专业机构,形成多元化培训格局。充分发挥农广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农业中职、高职、大学以及农研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有效衔接和联合,构建从省级到地方上下贯通、层次分明、多方参与、支持有力的机制和体系,使培训工作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实施计划、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聘任师资、统一管理培训经费。
2.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覆盖全省各地的远程网络教育体系,使河北省各地区的广大农民都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各种职业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全省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农忙时节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等场所,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使农民及时获取有关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技术和信息。
3.加强农民培训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有关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法律、法规方面的成功做法,建议河北省政府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法制的保障下规范有序的进行,给职业农民培训以合法的地位。大力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对职业农民实行技能准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真正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落实《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各种政策,严格坚持“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师资的待遇, 使其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有保障。
(三)加大投入,拓展渠道
河北省各级政府要把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纳入财政预算,而且要每年递增,同时要确保农民培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制定适应国情省情的农民教育培训的补贴政策,让农民直接受益。各级政府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地让农民接受免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要使农业主体劳动力接受免费培训;也可以采取学员自己出一点, 政府补一点, 社会帮一点的办法;还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民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奖给现金或生产资料,并将先进事迹广泛宣传,以起带头示范作用;还应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大力倡导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四)加强监控,确保质量
随着信息化时代步伐的加快,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到培训管理全程跟踪,及时公布培训计划、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补贴等内容信息,增强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使培训专业化、职业化、法制化。同时还要建立以就业和增收致富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由学员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在培训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评价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和师资要实行退出制度,努力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程序合法、行为合法,确保培训工作规范运行,协调持续发展[6]。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306/t20130605_3484776.htm,2013-6-4.
[ 2 ] 胡艳辉,杨伟坤,徐文芩,等.河北省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2680-2681.
[ 3 ] 织梦技术论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成功模式[EB/OL]. http://bbs.dedejs.com/forum.php,2013-10-1.
[ 4 ] 张倩,庞其贞,艾洪涛.农科教相结合下新型农民创新培训模式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63-64.
[ 5 ] 高强,朱启臻.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5-6.
[ 6 ] 徐晓菲,王成福,赵云.浙江新型农民培养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9-92.
(编辑:王雅娇)
2014-11-17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型农民分类培养的研究(编号:2014030723);河北省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4030220)。
钟秀芬(1963-),女,河北沧州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及农村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G725
A
1008-6927(2015)01-0122-04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