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玥,何云峰,王秀丽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基于MOOCs资源优势的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
陈倩玥,何云峰,王秀丽
(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MOOCs作为新兴的革命性学习模式,对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娱乐性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将MOOCs引入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在实践中研究探索的领域。要想充分发挥MOOCs的资源优势,需要文科研究生在学习理念、主观能动性和综合素质方面提升自身的的学术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在办学理念、公共服务平台、导师定位和管理机制等学术素养养成的保障机制上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
MOOCs;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保障机制
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中文音译“慕课”。随着2012年Cours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运行平台的兴起,这种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因其受众面广、参与自由度高、使用方式便利、资源优质多样化等特点而吸引了教育界、媒体及企业的广泛关注。高校方面,继常春藤盟校纷纷加入MOOCs之后,2013年,数所中国知名大学也相继签约MOOCs平台。而由12所985工程院校于同年7月“共同宣布携手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以期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1]。MOOCs用强劲的势头将我们带进了高等教育革新的浪潮之中,然而现阶段,MOOCs所开放共享的基本都是针对高等教育本科生阶段的课程,鲜少涉及研究生阶段。事实上,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锻炼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对文科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等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具有更广更博的要求,这与MOOCs自身的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在MOOCs不断渗透入高等教育的今天,如何巧妙利用这个新兴平台来助益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也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进行系统的专门的学问研究时,所应具备的技巧或能力,是个人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成果有重要的影响。文科研究生的主要阵地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关乎社会上层建筑和国家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要想做好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应从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等方面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意识主要是指问题意识,也就是要对学术问题敏锐度高,敢于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敢于提出问题并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认真求证。在学术知识方面,除了对本专业知识要有扎实深入的认识研究,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知识基础。在学术能力方面,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重点在于科研能力。有调查显示“文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前5项依次为: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语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感悟力。”[2]MOOCs作为新兴的革命性学习模式在促进这些素养的提高上具备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资源优势。
(一)海量信息,构建开放知识平台
MOOCs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开放的文化知识交流、博弈的平台。全球各高校都可以将自己的课程上传分享,在无束缚的外部条件下建立了丰富的资源库。任何人不分国籍、年龄、语言、知识层次都可以免费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清华大学在edX上开设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配以全英文字幕和讲义。假如你对独具特色的东方古国建筑感兴趣,只要注册选课,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你就可以在名校教师专业讲解的辅助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MOOCs上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到某一门学科最前沿尖端的研究方向,了解到同一门学科、课程在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讲解下如何呈现。有了对比分析、博采众长的空间,文科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可以得到最大范围的刺激,有利于在广博的空间里寻找到自己的问题敏感点而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实体课堂和导师观点。
文科研究生是一个需要既专又博的群体。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专项的深入探索,同时又要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和方向有所把握和感知。MOOCs为学术知识的积累提供了一个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便利的途径,其不设壁垒的开放知识平台可以为文科研究生提供学术创新的土壤,让学习者在自由的氛围中放开眼光看世界、积累丰厚的知识,在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寻找灵感。
(二)即时互动,形成无界限学习共同体
“在当下大学‘巨型课堂’条件下,师生的互动仅限于课堂讲授时单向灌输性交往,教师角色就是传授知识,学生任务就是接收灌输。这一切都固化为一种可怕的惯性。”[3]相较于传统课堂和单线程式远程教育,MOOCs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交互性。在观看课程视频、完成小测验及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习者与授课教师、助教或是学习者彼此之间都可以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潜移默化中形成师生、生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氛围。Twitter、Facebook、Tumblr等社交网站也为MOOCs的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互动平台,形成了更大的学习共同体。
不再局限于与导师、同学的交流,MOOCs的应用可以扩展文科研究生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视野和新途径。年龄、国界、文化的打破形成了新的融合性学习形态,各种观点的碰撞能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批判的积极度,文科研究生的学习、鉴别、批判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而在频繁的即时互动中,文科研究生的言语表达及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是传统的单向课堂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灵活自主,促进学习模式个性化
MOOCs对学习的时间、地点、使用的教材给予了最大限度的自由。按知识点制作的4~20分钟的课程视频使学习时间碎片化。零散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学习时的注意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学习地点不固定,任何可以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都可以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MOOCs大多课程只有建议参考书目,并无指定教材。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计划、已有知识储备来决定学习的方式和进度,这让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也让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主动权掌握在学习者手中。
研究生进行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时,由于关注点的原因而更加感性,更渴望自主自由的研究环境。文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来源往往需要打破束缚。用充分的时间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亲自调查取证才能获得问题的源头和提示。传统课堂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教材让人文社科研究的根基过于界限,而MOOCs则可以在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来源上赋予学习者充分的主动权,同时也使习得的内化和反思的过程有了充分的时间得以进行。
(四)寓教于乐,科学激发学习兴趣
MOOCs的教学从内容到授课形式都进行了精细科学的设计。课程微视频时长从学习者的注意力角度考虑,设为4~20分钟不等,还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恰到好处地分割各知识点。使知识点既有独立性又不突兀,保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在授课形式方面,MOOCs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的单一教学方式搬到了网络上。单一的视频讲解容易让学习者感觉枯燥,专注力和学习热情减退。MOOCs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交互性的优势,更将课程赋予了游戏性。将示例以Flash动画的形式讲解,新颖可爱;类似于关卡的小测试能激发学习者“闯关”的热情和好奇心;课程中语言的运用也更富有时代气息,拉近了与青年学习者的距离。作为课后交流探讨的网络社交载体也因新颖时尚从侧面激发了学习者的研究热情和兴趣。
MOOCs让课程和学习更具有时代气息,适应了网络时代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研究感悟力的提升。没有类似理工科学生的实验的帮助,文科研究生更需要的是研究中的悟性。而这种悟性并不是一味精尖的钻研就会自然而然获得的,它往往存在于一闪而过的领会,存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关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的以学习研究为乐趣的人才能更多地捕捉到问题和研究的切入点。
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标。MOOCs的出现为研究生培养打开了新思路。目前,将MOOCs,引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尚在少数。要想充分而恰当地利用MOOCs,则首先需要从研究生自身开始做出改变。
(一)树立新兴学习理念,转变学习方式
教育始于人的生命之初,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质量最重要的途径。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接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不同领域的教育。由终身教育理念可知教育具有终身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质。在传统学习方式下,尽管知道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能力而继续接受教育的群体,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将研究生的学习形式本科化。尤其是文科研究生,课堂知识的传授仍是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形式,尽管加入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互动,但仍然局限于班级和导师这样的小部分群体,不够灵活广泛,课后的延续性也打折扣。而MOOCs的即时互动、个性化学习模式等独特优势恰恰很好地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贯彻其中。研究生教育不局限于某一阶段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注重研究的方法、思考的角度、学习方式的培养,MOOCs将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以及学习成效考查方式均个性化、灵活化,也更具有因材施教的意味。
“科学总是处于不断革命的状态, 科学史是不断猜想和反驳的历史。”[4]相较于传统学习形式,应时而生的MOOCs更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然而要想将MOOCs真正融入文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中,则需要学习者不但要理解认同教育存在于生活的各时各处,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对于要做大量定性研究的文科研究生来说,学术研究的奠基来源于足够的阅读量和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感知、细腻的观察。研究对象的广泛、灵活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更要求文科研究生在思想观念上要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跟随时代脚步,在实践行为上学无止境,自律自觉。
(二)增强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慕课优越性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5]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更加广阔的主观意识和付诸实践的行动能力。
在传统学习方式下,文科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更注重依附于导师的传授和指导,对问题的敏感度被不同程度的削弱;研究的热情也因学习形式单一、学习内容理论性重而被消磨;部分研究生因本身基础薄弱、学习目标功利性强等原因致使学习研究变得被动和怠惰。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作为重要的基础,但课程内容前沿性不足,教学方式偏向灌输型,必要的阅读量和写作功底的锻炼也只集中于主干学科的研究致使视野较为局限。
相比之下,MOOCs可以将文科研究生的教育导入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方向,而学习者面对MOOCs的倒逼,除了迫于形势作出改观,更应对内外部的影响和刺激作出积极地、有选择的反应和改变。MOOCs给予了学习者最大限度的自由,但是它的高退出率和低完成率也一直为人诟病。在没有传统课堂的强制约束下,学习氛围和规范都有所弱化,学习者的自律和主观上的学习热情成为完成课程最根本的保障。这种源自个人思想品质上的因素督促学习者认真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保持学习进度、努力参与讨论互动、诚信完成作业及测试。MOOCs赋予了学习者自由的同时也对其自身的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遏制本科化倾向,全面拓展综合素养
MOOCs作为一种新兴的革命性学习方式,虽然对学习者不设门槛限制,却也有一定综合素养的要求。
Viswanathan在研究MOOCs教学的文章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概念,并提出学习者在进行MOOCs学习时,其数字素质是学习者需要具备的一项很重要的素质[6]。良好的数字素质(信息素质)是有效开展网络学习、获取线上资源、进行答疑讨论、参与课程测试等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文科研究生的学习研究需要博采众长,资源的获取是一种必然的途径。在数字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和效率让传统媒介显现出了一些劣势,良好的数字素质能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
文字信息驾驭能力也是文科研究生在进行MOOCs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培养的。无论课程学习前所做的知识储备,还是课程中收集整理筛选信息“输入”过程,以及后期的整理分析表述“输出”过程,都要求有扎实的言语表达及理解能力。尤其是当MOOCs的论坛、及外部相关社交网站成为学习者交流的主战场时,提升文字信息驾驭能力才能将MOOCs的即时互动优势发挥出来。
MOOCs的海量资源和新颖的课程形式让人文社科领域以更广泛的样貌呈现给学习者。文科研究生是一个需要既博又专的群体,要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和方向有所把握和感知。MOOCs很好地满足了文科研究生对于“博”的需求,而要想在“博”的基础上进入“专”的状态,则需要学习者有对问题的敏锐度,保持辩证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课程所阐述的观点本身已经是百花齐放,学习者要放开眼光看世界,更要在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寻找灵感、发现问题,继而进行专项的深入探索。独立思考判断,勇于质疑,避免人云亦云;与其他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热爱交流互动,在互评互测中客观冷静并且博采众长。只有如此,才能彰显研究生之所以为“研究”生的本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研究生学习本科化的走向。
MOOCs的引入并不仅仅是学习者自身的事情,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的引入和深入渗透还需要各个层面的良好保障。从办学理念、外部设施到导师定位,再到整体的培养管理,都需要进行详尽的考量和探索。
(一)转变办学理念,营造自由教育氛围
MOOCs是一种学习模式,但说到底还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呈现,它主张自由、灵活、自主,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回归给学习者自己,让学习变成一种随时随地的乐趣。MOOCs的引入和应用虽然能带给文科研究生学习模式上的突破和转变,但我们的研究生教育长期恪守于传统形式,改变起来最大的难度来自于意识,来自于整体的办学理念和氛围。一种新兴事物除了本身的优点也往往伴随着未经磨合调整的缺点,MOOCs同样也伴随着不同角度的质疑。因此,需要办学者具有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对MOOCs进行有选择性地应用,让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认可接纳新型学习模式,并从自身做起,乐意将学习置于自由的环境中。
(二)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水准,建设优质虚拟校园
MOOCs的引入和应用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借助网络、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设施,MOOCs的教育教学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点和时间的实体限制被打破。信息时代虚拟校园的覆盖面从学生的娱乐生活延伸到了课程教学中,这要求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作出相应的改进和变化。硬件设施方面,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网络的稳定和速度是构建优质虚拟校园的基础条件;而相应的运营团队对网络的技术支持、对教学者和学习者的相关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软性条件。
当前校园网络建设虽迫于时代需要正在飞速发展,但在教育教学方面仍然仅限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要想发挥MOOCs的真正优势,必须在校园的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否则MOOCs则会变成单纯的网络远程教育。
(三)明确导师定位,创建师生共同成长体系
MOOCs确立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导师职能由主导向引导转换则更利于创建师生共同成长体系。首先导师应在教育理念上求“新”求“低”,接纳并融入MOOCs时代的浪潮,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摒弃高高在上的授业者心理,放低姿态潜心钻研,与学生一同探索MOOCs高效合理的使用方式。
其次,在行动上,导师应充分利用MOOCs所提供的无边界无限制的海量信息,紧跟时代和本学科前沿的步伐,同时适应学科发展综合化的趋势,涉猎跨学科知识,在教学与科研上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MOOCs的互动交流,把握学生的共性思路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中相关内容;同时导师也可在与学生多对多的交流中启发自身思维,捕捉反思的节点,获得教学与科研的灵感。只有如此,才能领会师生共同互动成长的真谛,避免用网络的“新瓶”装“旧酒”。
(四)改革管理机制,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支持和保障
鉴于现实条件与作为新事物不可避免存在的缺陷,将MOOCs引入文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管理层在不同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保障。
学习效果的评估成为MOOCs真正实施应用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科研究生学习效果的传统评价方式仍将考试作为主要方式,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阶段的考查方式更为灵活,大部分课程采取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而评阅人则由任课教师或导师担任。文科研究生本身的学习研究就带有较大的主观性,评阅人的个人观点往往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偏颇。
MOOCs对学习效果的评估除了任课教师的意见之外,因学习者的规模较大而采取了成绩互评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成绩评估的效率,还成为提升学习者反思能力的独特途径。然而人文社科课程主观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何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和公平性则需要教务管理部门制定严谨细致的成绩评定制度。“Coursera开发了一套生生互评系统(perassessments),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制定评价指标,分为写作规范、切题、说服力等几方面。”[7]学习者将作业由网络方式提交,系统随机将作业匿名发给3~5个同学分别进行评阅之后进行综合评分得出该作业的最终成绩。互评制度既提高了评阅效率,也确保了评阅的公平性,同时也让学习者在评分过程中巩固知识并在他人的作业中寻找优劣差距,开拓思路。
另外,学分认定和学位授予是MOOCs实现真正教育开放的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2013年2月美国教育委员会(ACE)批准了5门MOOCs课程(分别来自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分认定申请,并呼吁美国各高校接收MOOCs项目课程的学分。”[8]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MOOCs只颁给学习者结业证书而无法真正地予以获得学位委员会认可的学分和学位。事实上,MOOCs课程无法大面积获得此类认证,一方面因为课程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学习者自身一些虚假学习行为,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代替学习或考试等该如何避免也成为一大难题。校方管理部门应与MOOCs运营平台合作,加强学习者的身份认证,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对学习和考试进行有力的监督。
MOOCs从出现至今一直热议不断,期间受到了追捧也遭到过批判,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独特的优势打开了有关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的新思路。将MOOCs引入文科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值得在实践中研究探索的领域,需要各方在此过程中反复的摸索、认真地反思。我们希望MOOCs能够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得其所用。这个尚在发展阶段的新生事物与文科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结合还会有更宽广的路走下去。
[ 1 ] 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 (4):13-21.
[ 2 ] 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 (11):58-62.
[ 3 ] 何云峰,丁三青.大学教学的品性、发展困惑及改革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2(4):104-107.
[ 4 ] 马克.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3.
[ 5 ] 曾正春,熊宗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2000.64.
[ 6 ]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 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 (11):54-59.
[ 7 ] 马若龙,袁松鹤. 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 (12):20-26.
[ 8 ] 张振虹,刘文,韩智.从 OCW 课堂到 MOOC 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20-26.
(编辑:刘伟霄)
2015-01-19
2013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行业院校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机制研究”(编号:2013021)。
陈倩玥(1985 -),女,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何云峰(197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G643
A
1008-6927(2015)01-0021-05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