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晶,马瑞燕,何云峰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地方高校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叙事研究
陈晶晶,马瑞燕,何云峰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创生取向是一种大学课程实施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因此,探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以某省属农业大学M教师执教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昆虫研究法的课程实施为例,运用叙事的研究方法,从内容、形式、时空、方法等4个方面描述了其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过程,据此总结出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五大特质,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推广建议:进行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前提;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关键;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驱动力;建立良性课程文化氛围,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地方高校;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叙事研究
在课程实施的研究方面,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课程实施取向有3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这3种取向的相继出现,体现了人们对课程实施取向认识的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最理想的状态。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适时调整既定的课程计划,联合创新、缔造并生成全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1]。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既有研究中,有对其内涵、特点、教师角色等方面进行的理论分析与探讨,也有结合中小学课程开展的实践研究。然而,对于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在高校的实践还鲜少有文献论及。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地方高校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实践探索,分析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特质,以期实现创生课程在高校更大范围的实施与推广。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某省属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昆虫研究法作为研究对象,该课程任课教师为某省属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导M教师。之所以选择该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M教师从教20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科研功底,极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创新课程实施方式。M教师从2002年开始执教该课程,其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改革探索之路也由此时开始,至今已长达13年之久,且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广泛影响。研究该课程创生实施过程,可以为农科高校及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法。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教育叙事的过程是一个描述教育现象、分析教育理论和反思教育问题的过程,因此,它要求研究者一定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与观察、调查等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更具有故事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因此,它比较适合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用,他们可以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故事作为研究对象,描述教育现象,分析教育理论,反思教育问题。本文之所以采用这一方法,主要是力图呈现M教师在昆虫研究法课程中创生实施的完整过程,便于学习者全方位把握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要点,为自身实施创生课程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三)研究思路
通过对昆虫研究法课程实施13年的过程描述,呈现以下问题:(1)M教师是基于什么考虑而选择了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范式?(2)课程实施过程中,M教师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创生,每一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何?(3)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4)该课程创生实施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校有何启示? 依据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过程如下:(1)确定访谈提纲,进行现场访谈。根据研究思路,围绕访谈提纲,对M教师进行了两次各长达3小时的深入访谈,对受教的学生代表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访谈,形成了原始访谈笔记,并作了录音。(2)整理课程实施过程,并搜集辅助材料。根据访谈笔记和录音,根据奥勒莱赛提出的组织故事的五大基本元素(背景、人物、活动、问题、解答)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详细叙事。同时,大量搜集该课程历年实施的原始材料作为重要参考。(3)根据五大基本元素,对故事进行重新加工和写作,以呈现主题明确、线索清晰的文本。(4)对研究文本进行分析总结,深入反思,以得出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推广建议。
(一)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起因
起因有4点:一是M教师1998年参加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入学考试面试时,她因为紧张以致有些内容无法流畅表达,这使她意识到:一个人如果有想法,就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它表达出来。二是2002年底,M教师带领该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并凭借优异的表现战胜强大的对手,取得了胜利。这次的经历使M教师体会到:上课的形式可以改变,教师可以把书本知识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三是M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科研合作过程中体会到创新是很重要的。四是受高校机器人足球赛的启发,M教师觉得,学生极富创造力,应该通过一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基于以上原因,M教师开始了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探索。
(二)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过程
昆虫研究法课程实施之前,M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包括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形式及课程实施的场所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实施则具体表现在内容、形式、空间和方法的创生,这些创生由学生这一主体一一展现。依据创生的广度和深度,M教师将该课程内容的创生划分为3个阶段:以教材为蓝本的课程创生阶段,以生产实践为载体的课程创生阶段和以科学普及为目的的课程创生阶段。
1.以教材为蓝本的课程创生阶段(2002—2006年)。这一阶段M教师结合教材选取恰当内容、形式和空间进行课程创生。2002年M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采用学生个人演讲的形式在教室(传统的第一课堂——理论课堂)这一固定场所进行昆虫趣味故事讲述。从2003年起,M教师根据当时植物保护领域的热门话题并参考教材的内容体系确定了以害虫防治为题的课程内容,并依据内容的多寡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题目,但每组题目各有千秋;采用以PPT制作为主、小品、哑剧等现场表演和知识问答为辅的形式;在教室、图书馆及互联网(第一课堂—理论课堂和第二课堂—校园)等场所展开,以使学生掌握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在内的4种具有创生特质的学习方式。
2.以生产实践为载体的课程创生阶段(2007—2010年)。这一阶段,M教师以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对课程作进一步创生。以研制农业害虫诱捕器为主要内容,诱捕器包括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制成的实用型诱捕器和根据物理、化学等学科先进的科学理念设计成的创新型诱捕器两种;采用融合了PPT制作、现场表演、知识问答、模拟竞标会等在内的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在教室、图书馆、互联网及田间(第一课堂—理论课堂、第二课堂—校园、第三课堂—社会)进行,以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和快乐学习7种学习方式,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3. 以科学普及为目的课程创生阶段(2011—2014年)。这一阶段,M教师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与M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结合,对课程做更深入的创生。以重要害虫的防治技术和方法的普及推广作为主要内容,采用以微电影和科普展示为主,PPT汇报为辅的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在3种课堂交互展开,以达到让学生掌握7种学习方式的目的。
纵观该课程创生取向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其课程内容从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从教材上有的逐步扩展到教材上没有的,从课内知识渐渐拓展到课外知识;课程形式从单一逐渐走向丰富;课程时空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课堂联动,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学习方法从单一逐渐变得丰富。
(三)昆虫研究法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特质解析
依据以上对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过程描述,可以总结出其基本特质:
1.课程实施的特定情境性。在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M教师每一年都会根据教材、科研项目或农业生产实际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或教室,或图书馆,或互联网,或田间,允许学生根据主题对课程进行创造性地解读,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愉悦他们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这里说的特定情境就是师生进行课程创生的特定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充分展开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可见,情境性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利于课程创生的特定情境。
2.课程主体的全程互动性。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互动是极其普遍的。学生进行昆虫趣味故事演讲时,M教师会给学生纠错、点评,这里有师生之间直接的知识与情感互动。学生进行害虫防治的分组课题、制作害虫诱捕器、探索害虫防治方法的普及推广的过程中,师师之间会通过讨论确定课程内容,体现了直接的知识互动;生生之间分工搜集资料,合作整理资料,共同构思设计、制作诱捕器,一起进行诱捕器的田间试验,在害虫防治的科普方法上集思广益,体现了直接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有M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指导帮助,展现了师生之间直接的、间接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互动。可见,互动贯穿在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是无处不在的:从内容来说,有知识的互动,有情感的互动;从形式来说,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从方式来说,有直接互动,有间接互动。因此,互动性就是说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围绕主题进行面对面的、高频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互动。
3.课程主体的深层体验性。在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体验也是普遍存在的。通过昆虫趣味故事演讲,教师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思想观念,而学生既体验到了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又学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害虫防治课题、害虫诱捕器制作、研究害虫防治方法的科普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凝练了团结合作精神,培养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体验到了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积累、强烈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体验性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在特定情境中对知识、思想、活动等产生的发自内在的、能体现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次体验。
4.课程内容的协同创造性。在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创造是显而易见的。在害虫防治课题中有对某种昆虫未来防治策略的研究,这是教材中没有的,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害虫诱捕器是农业生产中没有的,需要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机械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动脑筋去创造;日历、宣传画板、科教电影、电子宣传材料等丰富多彩的害虫防治方法的普及方式都是书本上没有的,而是由学生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自己的调查结果创造出来的。因此,创造性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丰富完善是由师生协同创造的。
5.课程目标的动态生成性。在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教育经验是动态生成的。在害虫防治课题、害虫诱捕器制作、防治方法的普及推广等课题中,随着课程的深入,新的知识、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全新的教育经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可以看出,动态性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经验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师师、师生、生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
(四)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效果
昆虫研究法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教师方面,实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科技创新。近年来,M教师及其师生团队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发表的论文层次越来越高,从普通期刊到核心期刊到SCI再到高影响因子的SCI核心Ⅱ区;发明专利从无到有,水平不断提高,从实用新型专利到发明型专利,共申报成功专利12项;M教师及其师生团队还将其多年从事科研的成果拍成科教电影,该电影获得了中国科教电影“科蕾奖”三等奖。学生方面,他们既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既掌握了必要的专业技能,也锻炼了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3]。他们从最初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展到自己主持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最终在全国创新项目上获奖。现在很多学生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很多学生坦言在M教师昆虫研究法课程中获益良多。
上述课程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创生取向课程实施适应了社会对农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若想将一个成功的课程实施个案变成高校课程实施的主流趋势,应该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进行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前提
课程设计是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课程设计是否有创意,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前提[4]。有创意的课程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要寻找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教师要从自己从事的专业中寻找合适的内容,充分搜集资料,凝炼恰当的题目,并确定用以呈现内容的恰当形式。每个专业都可以找到适合本专业的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但是这个结合,并不是死板硬套那些成功实施课程创生的教师的做法,而是建立在3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即充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及对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平台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教师来讲,一要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因为并不是每个专业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扩展,教师只有熟悉自己的专业,才能恰当地选出可以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内容。二要正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生,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才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因“才”施教。三要对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平台进行可行性论证。因为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必须借助适当的平台展开,这个平台就是要看自己所选择的这个结合点是否有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作支持。
(二)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关键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关键。首先,要发挥教师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前,根据学生兴趣,以教材为纲,精心开展课程设计,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实施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完全参与到课程中来;课程实施后,指导学生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其次,要发挥学生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其能否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课程实施前,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提供素材;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提出各种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参与到课程中;课程实施后,主动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反思。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驱动力
在课程实施中,师生的行为总是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并受其“导向”。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驱动力。第一,开展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其评价方式也应是动态的,形成性的。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时对教师、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以便及时了解课程本身的缺陷、学生学习的困难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对课程实施做出调整,并以此作为完善课程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第二,开展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性评价。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评价还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估计信息、明确方向,以追求更快、更好的进步。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强调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5]。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更多的是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计算应用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等对未来发展有益的多种能力。第三,开展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评价。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主观能动、开拓创造等主体性素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解放、发挥和发展。因此,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评价中还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四)建立良性的课程文化氛围,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建立良性的课程文化氛围,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营造开放、民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依托,体现民主化、个性化、人文化,依靠教师自身的形象魅力,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从而推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其次,完善现有教学设施。良好的教学设施是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基本物质支撑,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投入,确保创生取向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再次,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培训的机会。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专业培训,使教师掌握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思想和方法,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式,了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6]。
在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已有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创生的材料,是一种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经验、思想观念等对其进行创造,进而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这种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会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 1 ] 韦冬余.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本质与涵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21-23.
[ 2 ]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36-40.
[ 3 ] 何云峰,马瑞燕,陈晶晶.农科高校“三维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2(8):29-31.
[ 4 ] 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
[ 5 ] 何云峰,李长萍,赵志红.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1-63.
[ 6 ] 高有华.大学课程基本问题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210.
(编辑:刘伟霄)
2015-01-14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农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维互动’模式的实践研究”(编号:J2011026);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转型发展中山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策略研究”(编号:GH12015);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农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机制研究”(编号:J2014026)。
陈晶晶(1980-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
G642.0
A
1008-6927(2015)01-0016-05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