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
胡志平:生活书法是一种情怀
文◎七月
胡博士的作品当年被热议
早年,在胡博士刚刚回到家乡黑龙江接受采访时,话题围绕着当时他提出的理念﹃重新拿起笔来﹄。几年过去了,再见胡博士,他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目前,他正在积极地进行﹃生活书法﹄的创作。如果说当年的﹃重新拿起笔来﹄是一种理念的话,而今的﹃生活书法﹄已成为一种模式,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几年来的关注、跟踪,笔者发现在胡博士身上闪耀的品格特质除了坚持的精神,还有饱满的热情,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胡博士不单单推发成果,他还有一种情怀︱︱既有创造力,又有公益心,他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文艺工作者。
采访胡博士,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的窗户一角。阳光尽数倾洒在密集的纸墨笔砚上,一只极具年代感的小木板凳上,胡博士穿着他最爱的正红色毛衫。鲜亮的颜色,衬得胡博士满面光彩,从容自若,他说,最喜欢的颜色便是红色,正如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书法的热情。
问及胡博士的生活近况,总绕不过的一个词就是书法。“生活”和“书法”这两个貌似不相干的事情,他能微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解释得丝丝入扣:“‘生活书法’能让书法在材质载体、风格形态、文字内容上多元化,从而争取年轻的受众,如何让更多人关注书法、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与时俱进、让更多人产生参与书法学习与创作的热情、让更多人享受到人生有了书法的点缀的乐趣,这都是我创作‘生活书法’所真正追求的!”
原来,生活与书法是不可剥离的,可恰恰很多人都已经把它们脱离。为了让书法融入日常生活中,他花费的精力和付诸的努力早已超越了一个书法家的义务。笔者不理解这些做法:现在传统书法的市场压力这么大,他不去争取商业价值和自身知名度,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大多数书法家都摒弃的东西,他又何苦?欲望从何而起?面对疑惑,胡博士笑一笑解释:“说真的,作为一个书法家,其实大可不必这么做。但在我心里,我一直不把自己定位为书法家,书法也不一定要成家,而做一个有公益心的文艺工作者,才会悦人悦己。”一番郑重其事的“表白”,值得许多情绪焦躁的年轻人领悟。
看吧,胡博士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多年来,他一直注重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积极投身于书法的公益事业,自觉地做一名书法志愿者,从早年的书法初级教育,到在高校、机关、出版单位等做的十余场专题讲座,他不遗余力地推广包括书法在内的汉字文化。
坚持的好处,是会让成就变得顺理成章。近几年,胡博士的业绩有目共睹。人民网以《胡博士倡导重新拿起笔来》为题进行了报道,“重新拿起笔来”延伸项目在2012年北京首届文化创意“未来领袖”创业大赛上获得专家肯定,相关博文已汇编整理成书。他还在国际汉文字研讨会上宣读论文《论书法与慢生活》演讲,同时在龙江讲坛、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医大、等十余家单位以此为题作专题演讲。人民网、新华网、浙江卫视、天津卫视、《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给予报道。从倡导《重新拿起笔来一一不管钢笔还是毛笔》的理念,到构建《生活书法》的理论,胡志平用了近8年时间。近日,他于此方面探讨的系列论文首篇《生活书法一一当代书法新生态的实现可能》刊发于文艺核心期刊《文艺评论》2015年第三期上,他说“生活书法萌芽于春天”。
胡博士如此率性简单的性格,就没有困惑吗?当然有过。胡博士摊摊手,聊起了2013年年度最热门的书法事件。那是2013年9月初,他收到北京大学为迎接新生举办的“学道意蕴”书法展览的邀请,受邀后,他十分重视,费尽心思想创作出耳目一新且迎合新生口味的作品。几经推敲,他选中了当时最新潮的几组网络热词“萌”、“亲”、“喜大普奔”等作为书写内容。本以为这次富有谐趣味的作品展览,会让学业紧张的学子们轻松一下,却不承想,这些空前的书法作品让素来低调的胡博士一时成为热议的焦点,有人认为他这种非主流的作品,是对传统书法的不敬,也不适合在神圣的大学校园里出现。无奈,作品面世不久,便先后被撤下了。
一夜之间,北大校内BBS及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上展开热烈讨论,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网络媒体,天津卫视、钱江卫视等电视媒体和报纸等平面媒体均对此次事件做出报道。
胡博士不常上网,是较晚知道事件的主角。那这么棘手的事态是怎样解决的呢?胡博士回忆,自己在被批判后,他内心的声音却告诉他,要坚持己见!他觉得书法创作,本不应固步自封,而是要吸纳其他艺术元素和新的生活信息,体现书法创作的时代性。网络热词与青年的思想、情感、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选择网络热词而非简单地照搬唐诗宋词作为书写内容,是其“新历史主义书法”观念的必然结果。这也与近年来自他倡导“重新拿起笔来”后,又致力于“新历史主义书法创作模式”的探索相契合。
这次书法事件所引起的热烈反应,不正表明年轻的欣赏者是乐见书法作品中出现网络热词的吗?给当代中国书法找到一个“接地气”的有效途径,不正是自己追寻的梦想吗?思及此,胡博士对所有的反对声浑然不觉,反倒觉得这是个契机。
对于“错误”的事情,有人念念不忘,有人闷声努力。胡博士显然是后者,他没有放弃这次“成名”的机会,连续开展一系列新工作。加大力度倡导“重新拿起笔来”这一运动;鼓励传承,构建书法的激励功能,在各种可能的场合,鼓励青少年学习书法,爱好书法,传承书法,对于一些成绩优秀者,或对传统文化痴迷的学生,赠送书法作品以作鼓励,对于毕业生,赠送书法作品以作留念,增加了师生的感情,同时也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起到激励作用。而这些,早已超出了书法专业工作者的界限……
坏事变好事,坎途终变动力,随着胡博士的努力和对整个事件的回应,最终,他得到了肯定。2013年年终,央视四套《中国新闻》报道2013年汉语盘点的节目中,“喜大普奔”被入选流行语,他的“喜大普奔”等四幅作品也被同步演示;北京大学本科生在做学年论文《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看“萌文化”》时,也例举胡志平一组作品中的“萌”,并称“以‘萌’为主题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我们北京大学的二教里就挂着一幅作品——书法写就的‘萌’字,‘萌倒了’一片北大学子”。
“你的努力已经影响到了各个领域,作品在各大高端学府参加过联展,可谓功成名就。我特别好奇你在新年里,更高的愿望是什么?”“我希望2015年是个行动年!”谈及新年愿望,胡博士信心满满。
“重新关注书写内容,恢复书写文字内容的当代性,在媒体和材质的运用上综合创新,寻求当代欣赏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欣赏者的反响与共鸣,我将其视为一个书法工作者的永恒的责任。”理论研究、书法展览、书法讲座……胡博士与笔者描绘他将要开展的新年计划时,充满着无限活力。
他说,他最值得点赞的本领不是会写字,而是在这样浮躁的社会里,始终怀有一颗公益之心,而且用实际行动重新唤起他人对生活的热情。说到兴致处,胡博士还推荐了一首能打动他心境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不难想象诗中的画面——恬静的田园里,劳作的人将秧苗插入田中,弯腰低头,眼下的水中倒映出天空的幻影,人们全神贯注在农活上,随着脚步不断的后退,成片的庄稼就展现在眼前了……
胡博士赞叹:“全诗的重点就落在最后一句了,正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可能会经常感觉失去很多尘世间的利益,佳肴、财富等,我们的“失去”与那些功利心强的人相比似乎正在退步,然而,我们失去的不过是水中天、镜中月,拥有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心灵天空,它更加辽阔,更加丰富多彩。待到我们安心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完后方知,其实正在劳作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就像‘重新拿起笔来’,我看重的是书写行为本身,某种意义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享受书写过程自身就是目的。”
和胡博士交流,最易感染的就是热情,细数他的话语,不得不佩服他始终秉持的好心态。“总有年轻人说,胡博士你真乐观,能每天驾轻就熟地做自己爱做的事,我们都做不到。而我其实最不赞成的就是怨天尤人,发生的,你不能回头,假设历史没有意义;而关于未来,你只要今天努力了,就会收获。这样想来,每个清晨都是一个艳阳天。”
聊到要和年轻人分享的话,胡博士说:“有了坏情绪,就要尽快释怀。在生活中,不重复自己,在工作中,不重复他人。”有着这样乐观心态和公益情怀,难怪流年里,他的生活没被刻下沧桑,反而越发的绽放光彩呢。
编辑/张德博
胡志平
祖籍山东,浙江大学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副编审。现任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书法赏评》主编、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获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十佳文艺工作者”,黑龙江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人才称号,被中国书协授予“书法家进万家”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生活书法
生活书法,既是关注当今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在字里行间寄托理想的一种尝试,它的意义在于延续了传统书法,不仅将文字由表达、记录的简单传达符号,转变为艺术的审美符号,同时保留了其基本的语言表意符号功能,也强调书法与活生生的语言文字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