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林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学的同仁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诸多可行性见解,对于文化积淀不够深厚的高中学生大有裨益,能帮助他们在高考中提高成绩。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一块内容往往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教师讲得多,学生得到的少;平时训练多,但是能力提高很慢,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大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词深不可测,解读起来难,试题解答不得要领。帮助学生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畏难情绪,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简单易行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无论是就高考中试题的解答还是在阅读的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古典诗歌面前产生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学生觉得诗歌鉴赏门槛高,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雅艺术,很难登堂入室。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觉得似有门路可寻,尚能勉强完成;但是独立解答时却总是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望而却步,无法树立自信。
《名作欣赏》刊载作家杨典的文章《幕诗学——谈一点我的写诗观》(2013年第6期),文中谈道:“故事毁灭处,诗歌不存在。”“诗,就是用词语讲故事。”“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文字,讲述一个让人心跳的故事,这只有真正懂得高度提炼的天才诗人才能做到。”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每首诗其实就是在用极简练的文字讲一个故事,因此我们可以从读故事入手解读诗歌,用读故事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懂诗歌。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既能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也是读懂诗歌很好的一个突破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回眸高考
综观历年各省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不论叙事抒情还是写景抒情而或是写景叙事说理,都是用极简练的文字在讲一个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思想。鉴赏一首诗,先要指导学生翻译成白话文,然后抽取故事(叙事)要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而把握诗歌主旨。例如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卷)古典诗歌鉴赏题:
《次韵雪后书事》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意思是:江边的几树梅花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地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歌大意对于高中的学生难度不大,从译文可以看出,本首诗就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时间——前时、昨夜;地点——梅花树下;人物——作者自己、相思的人;事件——雪压梅花,树下徘徊,勾起自己的惆怅。弄清楚了故事中的要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题干和参考答案: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致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把译文和参考答案对照就会发现,题干1中涉及的是必备的诗歌鉴赏知识,题干2几乎就是诗歌故事的概述。平时研究一些试题参考答案我们也会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得分靠的是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歌中的故事得来。所以,在平时的鉴赏指导中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把诗歌翻译成日常的白话文,像读故事一样理清各个要素,理性地去按照平时掌握的基本的方法技巧解答,这样就把高深的问题简单化,消除了学生畏难情绪,也易于学生掌握。
再看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这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诗,先理清本诗中故事的要素。时间——春天;地点——外地、友人的家;人物——作者自己、友人;事件——送友人归家。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春风、林木、燕子)及叙事的句子(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不难分析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诗人的生活观,结合诗歌鉴赏炼字的有关常识,然后理清思路解答这两道题,表述出要点。
二、回归课本
古典诗词欣赏在高中课本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是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理清楚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是鉴赏古典诗词的两大要点,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指导学生从读故事入手把握这两个要点。在此也举两个例子。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理清诗歌中故事的要素。时间——古今;人物——昭君、作者;事件——昭君和亲,作者垂吊。然后结合诗人身世总结出: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寄于其中。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成白话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理出故事中的要素:时间:雨天;人物:作者自己;事件:料峭的春雨中行走。
诗歌的主旨: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论表达的情感还是要阐释的哲理,都蕴含在一个简短的故事中,每首诗都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读诗的第一步就要结合一些注释和背景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文,理清其中故事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读故事入手能将疑难高深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都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鉴赏诗歌首要读懂,只有把握住诗歌中的基本信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读故事入手指导学生读懂高雅难懂的古典诗词确实是鉴赏古典诗词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是一个很小的支点,但利用好这个支点无疑可以轻松地撬动诗歌鉴赏这个板块。
(作者单位:永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