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
课堂提问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检验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学记》中言,“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在中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老师为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任务所经常采用的行为方式。十八世纪初,美国人史蒂文斯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调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上大约每两分钟提问一次问题,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80%的课堂时间。提问这种形式我认为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只有善于探究掌握课堂提问艺术形式,精心设计,苦心钻研才可以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老师所创设的意境中,才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才可以达到提出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笔者对课堂提问几点肤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基础是关键,让学生思维逐渐深入
教学中,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引起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深入课堂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在看似活跃的氛围中,很多提问流于形式,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较低。比如老师上课准备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上课的瞬间即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呆板,平淡,缺乏思考性,在没有创设各种意境的前提下此问题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从而也就不会开动脑筋,更不会积极地思考。继而是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老师在该环节没中有考虑问题深浅度、含糊不清。没有明确复述文章的哪部分、游离重点,没有明确学生完成此任务的目的是什么,突出重点才是教学高效的关键。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我们所提问题要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太零散,不能太多,更要接近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能够让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让学困生摸得着、中等生抓得住、优等生“吃得饱”。先易后难,形成问题的阶梯,引导学生拾阶式吸收知识并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二、抓住关键,让提问“含金量”更足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而又重要的教学形式。有人说:“提问提得好就是教得好”,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设计得是否有效。美国著名教育家特内将问题按照认知水平由高到低分为六大类型,即评价、综合、分析、应用、理解、识记。这种提问的分类对于改进教师问题类型的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者表明,教师提问中有20%是启发思考的,20%是关于组织教学的,另外60%的提问是让学生回答有关事实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式提问所占比例太小,大多数提问均是封闭性的,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均是围绕着课文内容信息的认知性的提问,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加以限定的,是可以通过快读、默读、跳读等方式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如“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这篇小说共写了几个人物?”这些过于肤浅的问题,学生不用动脑子就能回答上来,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似乎不可或缺,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起学生思考。例如:《天上的街市》,学生已经在文本中找到作者由地上的事物联想到天上,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提问来牵引学生的思维,如由铅笔我们联想到树木,由树木联想到田野,由田野联想到足球场,由足球场联想到足球,继续提问由鲜花如何联想到茶?由钢笔如何联想到月亮?学生思维被启发,并积极思考。我认为教育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唤醒,如果每一堂课都有此提问过程,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会被唤醒。
教师要提出有效的问题,就必须研究教材,使自己达到“知道、掌握、融会贯通”的境界。首先,在课堂提问之前,教师对提问应该有充分的准备,既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了解新旧知识体系的联系,又要对学生当前的发展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心中有数。其次,教师在充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比如教师在讲授《化石吟》之前没有布置预习,学生既不了解文体知识,也不了解化石的知识,老师直接提问文本中的说明方法,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能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等,还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好的提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揭示事物本质的特征。预设问题,就是思考,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重点突出,解决难点,激发兴趣,或是启发思考等等。再次,课堂提问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思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如果学生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铺垫性问题, 学生顺势作答,才能抓住教材的关键处,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从而避免步入提问频繁、表层化等误区。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具有启发作用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有所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在这里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一些答案多样的开放性问题来问学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角度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还应该注意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目的。
三、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不断动态生成的一个过程,没有预设的生成,容易背离学科本质,偏离价值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对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好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也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应当以愉快、友好、从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答问,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提问形成的和谐融洽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思维高度活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重点教授之前,可先给学生讲授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后方执行侦察任务,他觉着这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的时候,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个不难然后飞临德国,这个也不难。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的时候,他感慨万千,说之所以自己成为孤军英雄······”听了这个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就有了,这样就唤醒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学生心情愉悦,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就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美国康奈尔教授来上海交通大学讲学时说,他在美国授课时接触过很多中国的研究生,他们认为中国的留学生都有非常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明显感觉到中国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当中国留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者让他们针对研究过程寻找问题的时候,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被难倒。所以我主张让学生多提问来锻炼能力。比如:我们讲《短文两篇》“生命”主题的探讨,老师创设“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从淤泥中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的鲜花;小小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的黑夜发出星星般的光;就连夏天里不断聒噪的蝉,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老师简短的几句话,唤醒了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对蝉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好奇,感叹生命的珍贵。同时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让学生敢于提问,特别是学生的提问不符合教师的预设时,不打断学生,不武断评价学生,不责怪学生乱说瞎说,对他们的回答,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评价。提倡学生提问,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促使提问步入正轨。让我们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廊坊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