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潭 王宏伟 柳计强
摘要:目的 探讨新鲜距腓前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我科2010年3月~2012年7月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新鲜距腓前韧带断裂共9例,随访12~24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手术治疗断裂的距腓前韧带后石膏外翻外旋位固定3 w后功能锻炼,AOFAS踝-后足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2例。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断裂的患者可取的长期满意疗效。
关键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踝关节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最常见的踝关节急性损伤之一,其中大部分(85%~90%)会对踝关节韧带造成损伤[1],临床工作中踝关节扭伤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其中以距腓前韧带最易损伤。单纯距腓前韧带断裂,因症状轻,阳性体征少,临床漏诊率较高,往往被忽视,治疗上差异大[2],保守治疗的占绝大多数,常常迁延不愈,导致患者长期踝关节疼痛及反复扭伤,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我科2010年3月~2012年7月收治新鲜距腓前韧带断裂9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 7例男性,2例女性,均为高校学生,年龄18~23岁,平均21岁,右踝6例,左踝3例,均有踝关节内翻位扭伤病史,均为外伤后1 w内就诊,查体见外踝前方至中足背部肿胀,压痛明显,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活动范围正常,内翻内旋活动稍受限。本组病例均行踝关节正侧位、内外翻应力位及双侧矢状应力位X片,如果矢状应力位距骨滑车向前移位6~10 mm,健侧与患侧距骨前移差值≥3 mm[3],诊断为急性距腓前韧带断裂。
1.2治疗结果 9例急性距腓前韧带断裂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距腓前韧带断裂,断端呈现马尾状撕裂,经修整后给予可吸收缝线重新吻合,如靠近韧带附着点处撕裂则锚钉重建附着点后修复韧带,术后踝关节外翻外旋U形石膏外固定3~4 w,行走时保护性运动护踝继续保护3个月,随访12~24个月。本组应用AOFAS踝-后足关节功能评分[4],优7例,良2例。
2讨论
2.1距腓前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作用 周泰任等[5]实验表明,单纯切断距腓前韧带及其附近关节囊等组织可导致距骨产生前向不稳定,距腓前韧带以及跟腓韧带离断后距骨可产生明显内翻。陆宸照[6]认为:距腓前韧带是预防距骨前移位的重要结构,是踝关节中最重要的韧带之一,对于维护踝关节稳定性意义重大。因此,距腓前韧带损伤后如未正确处置可以造成踝关节慢性疼痛及后期不稳定。由此表明,距腓前韧带是维持踝关节内翻稳定性的重要结构,距腓前韧带的修复对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及防止踝关节的再扭伤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距腓前韧带断裂必须完美重建以减少后期的因踝关节不稳所导致的并发症,损伤后的踝关节不稳定被认为与踝关节本体感觉损伤和缺失有关[7],距腓前韧带本体感受器以Ⅱ型和Ⅲ型小体为主,Ⅱ型和Ⅲ型本体感受器与运动觉和过度活动觉密切相关,其数量较多与踝关节维持稳定、避免关节活动讨度有关[8]。有踝关节扭伤史的患者>20%存在踝关节不稳定及本体感觉缺失[9],故有扭伤史的踝关节容易再次受伤,综上距腓前韧带损伤必须尽早处理。
2.2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机制 踝外侧韧带主要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组成,当踝关节内收内旋或伴跖屈位时,距腓前韧带紧张,距腓后韧带及跟腓韧带松弛,距腓前韧带从外踝下1/3的前缘向前内方,纤维延伸至距骨,附着于距骨外面的前方和距骨颈的外侧面,其中份跨越距骨体部及颈部交界处隆起的骨突,扭伤时已被拉紧的距腓前韧带在骨突处产生巨大的张力,当张力超过距腓前韧带及周围组织所能承受的负荷时就会发生韧带的断裂[10]。
2.3距腓前韧带损伤后的预后 本组病例均为青年学生,活动量大,如不能及时治疗,韧带在松弛的病理状态下断端疤痕愈合,负重行走时距骨外侧失去距腓前韧带的限制而发生向前移位,踝关节内侧负荷急剧增加,长期过度负荷,将导致距骨和胫骨关节面内侧份软骨受损,出现继发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极大影响年轻人的生活质量,这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能够看到。
2.4距腓前韧带断裂诊断与处理 对于踝关节正侧位X拍片正常的踝关节扭伤,一般以非手术对症治疗为主,因距腓前韧带韧带细小,断裂又常发生于乏血运的中段,局部肿痛轻微,患者仍能行走早起无明显功能障碍易被医患双方所忽视。笔者认为,凡踝关节内翻跖屈位扭伤伴有外踝前部痛、肿、压痛,均应作双侧矢状应力位X线片做比较,如果双侧距骨滑车向前移位差值超过3 mm,应考虑距腓前韧带损伤。必要时行踝关节MRI诊断,MRI在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检出及定性方面是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比拟及替代的[11],但是由于距腓前韧带较为细小,通过MRI诊断其断裂对 MRI的设备及操作者的要求较高,同时患者经济负担加大,从经济角度来讲X线检查仍不失为有效的检查及帮助确诊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对于考虑距腓前韧带断裂的患者应尽早明确诊断,早期作韧带修复手术,提高愈合率,减少因早期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Halasi T,Kynsburg A,Tallay A,et al. Changes in joint position sense after surgically treated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J].Br J Sports Med,2005,39(11):818-824.
[2]陈兆军,唐凡启,林顺福,等.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治[J].中国骨伤,2007,20(5):330-331.
[3]祖晓水,戴尅戎,侯筱魁.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研究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1):55.
[4]Niki H,Aoki H,Inokuchi S,et al Development and reliability of a standard rating system for outcome measurement of foot and ankle disordersⅠ:development of standard rating system[J].J Orthop Sci,2005,10(5):457-465.
[5]周泰仁,陆宸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踝关节稳定性[J].中华骨科杂志,1987,7(5):387-389.
[6]陆宸照.踝关节损伤和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14-117.
[7]李作为,徐向阳.踝关节稳定性与本体感受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1):21-22,28.
[8]边海林,徐向阳,刘津浩,等.距腓前韧带本体感受器分布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3):182-184.
[9]Takebayashi, Yamashita T, Sakamoto N, et al.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ral ligament of the ankle joint[J]. Foot Ankle Surg,2002,41(3):154-157.
[10]汪建军,吴晓华,程相文.距腓前韧带断裂七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7):440.
[11]白万山,赵辉,邱晓华,等.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26(2):112-115.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