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翡娟
(福州大学 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论大学生体能塑身素养培养
张翡娟
(福州大学 体育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当今社会,随着塑身运动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塑身运动的理解不断加深,职场上对体态体型的要求逐渐提升。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毕业生面临职场竞争,除了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之外,拥有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体态体型已成为踏入社会的重要筹码。顺应时代需求,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体能塑身素养。所以加强大学生体能塑身素养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的体能塑身素养构成要素、现状出发,探究体能塑身素养培养的对策。
体能塑身;体育素养;培养
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有两大方面:身体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素养。身体文化素养包括:体质基础素养、运动技能素养、运动参与素养;精神文化素养包括:体育知识素养、体育意识素养、体育道德素养和体育个性素养。笔者认为,体能塑身素养依据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具体分析,应包含:身体体质基础素养、体能塑身运动技能素养、体能塑身理论知识素养、体能塑身运动意识素养、体能塑身运动个性素养5个方面。
1.身体体质基础素养
体质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具体指:(1)体态体型;(2)身体机能水平;(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即身体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运动能力;(4)心理状态:包括本体感知觉能力、个性、人际关系、意志力、判断力等;(5)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抗压能力。要进行体能塑身运动需要具备一定的体质水平。从近年来国家体侧数据显示来看,高校大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影响人的体质的因素很多,自从开展阳光体育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好转,说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体能塑身运动不仅能改善学生不良的体态体型,还能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促进体育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体能塑身运动技能素养
笔者认为体能塑身运动技能是根据个人不同情况,选择具体的运动项目和技术动作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肢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复杂的身体操作形式,他是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神经相互配合同一发展的活动。体能塑身运动技能主要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地从事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基本运动的能力。科学掌握体能塑身运动技能,是提高体能塑身素养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体能塑身运动处方,不仅可以改善学生不良的体态体型,还可以增进健康,在收获成果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因此,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达到身体终身受益的目的,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3.体能塑身理论知识素养
体能塑身理论知识涵盖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康复学以及运动处方的组织和实施等。体能塑身运动技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通过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知识,学生认知各项运动技术和肌肉神经协调工作的原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要点。运动营养学让学生了解营养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饮食。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处方的组织和实施知识的掌握明确针对学生体能塑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其中包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时间、强度的安排等,这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制定体能塑身运动处方,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有重要意义。运动保健学和运动康复学让学生懂得运动保护,减少运动伤害,体能塑身理论知识的储备量直接反应了体能塑身素养的高低。因此,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格外重视,只有充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和方法,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体能塑身运动的意义所在。
4.体能塑身运动意识素养
体能塑身运动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能塑身运动中自觉认识和探究体能塑身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体能塑身运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自觉性。具有一定的运动意识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心理保障。笔者认为,运动意识是学生自觉学习,参与体能塑身的一种心理倾向,没有运动意识导向,运动参与将无法进行。学生要有体能塑身运动意识,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体型体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体能塑身运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塑造,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5.体能塑身运动个性素养
个性就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体能塑身运动个性是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和个性倾向性的特殊心理表现。体能塑身运动塑造良好的体态体型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选择的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很广泛,涉及到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方方面面,而每个个体都有别于他人的身体素质、运动操守。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能塑身运动个性时要做到: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教师能够发掘学生不同的身体运动特长,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发展其优势运动项目的同时,兼顾其弱势项目,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体能塑身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对于体能塑身知识的认知很少。首先,表现于对体态体型的认识。良好的体态体型,即良好的身体姿态,配上一身紧致的肌肉,能显示出形体潇洒的风度。大部分学生对正确体态体型的认识存在缺失,很多女学生认为“瘦即美”。而男生对于良好体态体型的认识也了解不多,体能塑身运动意识不强。其次,对于体能塑身方法的了解甚少。很多女学生为了“瘦”,采用有损身体健康的方式,例如节食、吃减肥药或者购买所谓的“塑身茶”“代餐饮品”等来达到目的,而并不是通过运动。即使,有了运动塑身的意识,很多学生仍不知道该怎样运动才能达到塑身效果。所以,出现了一些同学采用错误的运动方式,例如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一次运动时间过长等,不仅没有达到塑身目的,反而出现了运动伤害事故,从而更加摒弃运动塑身的思想。再次,对运动饮食知识的了解不多。运动塑身和运动饮食密切相关,俗话说:三分练七分吃。很多想减肥塑身的同学在运动后不忌口,很多想强身健体的同学在运动后不懂营养的补充,导致体能塑身运动效果不佳。
从事体能塑身运动,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从每年大学生体侧数据可以看出,在耐力,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方面都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甚至几乎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除了学习外,选择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活动,这不仅是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所以,现代大学生有肥胖,驼背,含胸等不良体态体型的不在少数。总的来说,高校学生体能塑身素养不高。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体能塑身运动动机
很多大学生认为,体态体型好不好跟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并不重视。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面临职场,面对社会,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知识和体质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压力。从生活方面说,良好体态体型的保持是科学养身的基础,正确的塑身方式和科学的饮食,是今后生活中拥有健康身体的有力保障。所以,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教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要担当起学生的心理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能塑身运动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2.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习惯成自然。体能塑身运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地练习。对此,教师在体能塑身运动处方制定与实施的指导和落实方面要负起责任。因教学课堂有限,体能塑身运动处方的实施大部分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因此,在制定体能塑身运动处方时,要注重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时间的安排等应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管理中。教师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运动处方实现多样化。
3.注重监督,增强耐力素质
体能塑身运动主要靠学生课外自觉完成,为了保证效果,采用每周监督制,详细了解学生体能塑身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并纳入期末成绩。耐力素质是学生完成体能塑身运动处方重要的身体素质保障,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安排学生耐力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体能塑身运动知识缺乏,但是对塑造良好的体态体型有迫切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应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体能塑身运动对自身的发展性,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塑身。所以,当下体育教育提高高校学生体能塑身素养是重要任务。
[1]杨静.高校学生运动素养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1:76~77.
[2曾雁.浅析素养与体育素养[J].科技视界,2014,(35).
[3]于善安.大学生体育素养构建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2014,(2).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3).
[6]校力探究如何培养职业学院学生的体育素养[J].教师,2014,(8).
[7]黄碧恒.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文化素养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7).
[8]杨松.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评价及培养研究[D].温州大学,2011.
2095-4654(2015)12-0147-03
2015-08-15
G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