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时期的周边战略

2015-03-17 23:16王俊生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外交一带

王俊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7)

“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时期的周边战略

王俊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7)

本文主要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国新时期周边战略两者间的关系。首先从中国外交总体战略视角、周边面临的紧迫问题、现实可操作性三个角度论证了“一带一路”提出的周边视角。然后从与传统政策与战略对比,指出了“一带一路”在推进中国新时期周边战略上所具有的更大优势。这包括在“一带一路”统领下,中国周边会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独立领域,周边实际上会成为中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战略资源,将大大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安全互信。文章最后部分从周边战略视角出发指出了“一带一路”在政策设计与落实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包括要避免“中国中心论”和“地缘政治论”,要处理好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的平衡,以及要处理好周边国家因素与美国因素。

一带一路;周边战略;政策设计;周边国家;美国因素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分别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先后提出的。所谓“中国周边战略”就是中国外交战略在周边的具体体现,当前中国外交战略主要为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而展开,核心是到建国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周边战略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在中国周边进行的战略布局。由于“一带一路”是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前所未有的重视周边战略的背景下推出的,周边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起点又直接攸关其推进的成败,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和中国新时期周边战略应该存在紧密的相关性。本文主要考察的就是这种相关性。

一、“一带一路”提出的中国周边背景

从时间上看,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10月底就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从逻辑上看,中国周边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和主要辐射区域直接决定了其能否成功推进,因此在推出这一战略时必然会考虑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战略。从中国周边环境和周边战略来看,首先需要考察中国新时期总体的外交战略与外交环境,因为“一带一路”和周边战略根本上均受制于中国总体外交战略,是为中国总体外交战略服务;其次,和中国其他大的政策或战略一样,“一带一路”也应是“问题导向”的,即“倒逼”出来的,这说明中国周边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紧迫问题需要通过“一带一路”去破解;最后,从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角度,“一带一路”必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也即具备实施的现实条件。

从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角度来看,已由此前的发展性战略转向崛起性战略,这可谓中国外交最根本性转变的“新常态”。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由于从理论及历史经验可见,所谓“大国崛起”应满足三个条件:在二流国家中异军突起众多指标成为世界第二,与霸权国差距迅速缩小,外交更为积极进取。①阎学通:《“和平崛起”的分歧、意义及策略》,《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由此可见,虽然国内外讨论了很多年中国崛起,但真正开始崛起的起点应在2013年党的十八大后。明确提出到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崛起所设定时间为36年。由发展性战略转向崛起性战略,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习近平主席上台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来看,最大的变化在于其在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总体指导下,尽管明确提出“周边是首要”,但事实上周边外交长期滞后于大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当时中国政府经常指出大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表明相对于周边外交,对美外交更为重要。习近平执政两年多,已显示出将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放到同等重要位置的迹象。这尤为体现在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我国史无前例地高规格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①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

考察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崛起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每个大国在崛起时都意识到战略方针上有周边战略与世界战略“两个重心”,也都遵循“先周边、后世界”的原则。但对这两个重心不同的处理方式,崛起命运却截然不同。英国、美国以及俾斯麦时期的德国都是在牢固确立地区大国的前提下才走向世界,而且即使在走向世界时仍始终奉行“双重心”战略。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则是在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关系、没有建立起真正稳定牢固的地区大国地位和没有处理好地区战略(比如地区经济体系等多边安排)的背景下,就仓促走向世界,崛起失败。

历史经验证明了习近平主席上台后从“大国外交”一个重心向“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双重心转向的战略意义与历史高度。历史经验表明,从现在起相当长时间,中国应持之以恒重视周边战略,海外利益拓展也应首先服务于确立与巩固地区大国地位。作为同期推出的中国外交战略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带一路”显然是作为中国外交战略与周边战略的重要一环提出的。况且作为一个战略规划,周边战略必然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政策进行推动。“一带一路”在这种背景下被推出显然也是作为推进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塑造有利于崛起的良好周边环境。

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提出时中国周边环境主要存在以下显著问题。第一,周边区域经济一体化步履蹒跚,迟迟难以推进,难以发挥地区整体优势。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主要以东盟为主,但尽管从1997年就开始召开“10+3”会谈,但受制于中日和韩日历史与领土问题,东盟为“马车”的东亚一体化迟迟难以推进。中亚、南亚的一体化程度则更低。中国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北美洲等地区。通过“一带一路”及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安排,有望使该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迈向新台阶,利用当前中国强劲的经济引领拉动亚洲整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如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与斯里兰卡等国家的自贸进程,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②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国际商务财会》2014年第6期。普京在2014年底出席APEC会议期间也指出“一带一路”将有利于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③郭鹏飞:《普京高度评价中方“一带一路”线图提醒亚太勿分裂》,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11/5198415.html exclusive/2014-11/5198415.html2014-11-11。。中国政府发布的“一带一路”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④《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 -26764633.html。

第二,周边还有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合作共赢面临瓶颈。截至2015年,全世界经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有44个,其中亚洲就占到9国,仅次于非洲的31国,他们是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东帝汶、缅甸、尼泊尔、也门,这些国家又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如果以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计算,亚洲国家中有近12个,占到亚洲国家总数的26%。⑤其中阿富汗人均GDP为720美元(2013年);东帝汶为约900美元(2012年);柬埔寨为1036美元(2013年);老挝为1534美元(2013年);孟加拉国为1190美元(2014财年);尼泊尔为704美元(2012/2013财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为951美元(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为约1610美元;也门2014年为1661美元;印度为1219美元(2013/2014财年);越南为1960美元(2014年);见外交部网站相关统计。这其中“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⑥《亚洲多国基础设施制约经济发展加大投入促升级》,《人民日报》2012年5月28日。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今后10年亚洲建设世界水平的基础设施预计需要8万亿美元的资金。中国与周边国家最紧密的经贸关系主要集中于与日本、韩国等几个发达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周边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阻碍了中国与其实现经济合作共赢。在“一带一路”统领下,中国所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表明中国的发展可以引领亚太地区的发展,并将优先解决周边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况且,从现实来看,“中国同时拥有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世界上,同时具备这三方面优势的国家不多”。①黄仁伟:《建设周边互联互通网络的环境分析》,《战略决策研究》2014年第5期。也就是说,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在推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近几年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不仅使得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复杂化,而且这些问题在近期内又找不到出口,传统的解决手段愈显单一。这当中首当其冲的要数南海问题,该问题不仅使得中菲和中越关系受到影响,而且美日等大国也借机频频插手。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有凸显发酵之势,如2011年10月5日,中国籍船只“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造成13名中国船员遇难。周边安全问题的频发使得客观上需要另外的安排转移焦点并逐步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将把相关国家的焦点转移到实现共赢的思路上,而非类似在南海问题上的零和博弈。同时,通过合作共赢培养的政治互信也有利于此类问题的最终解决。通过加强互联互通、执法安全合作等,也能有效遏制跨国犯罪。这正如白皮书中所提到的那样:“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②《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 -26764633.html。

第四,美国全面布局中国周边。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东盟10国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2010年美国成为东亚峰会的观察员国,在2011年巴厘岛举行的东亚峰会上成为正式成员国。在奥巴马政府任内,美国与中国20个周边国家的政治外交关系类型除了传统的同盟关系与由于反恐而建立的准同盟关系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该地区的许多主要国家的关系都在急剧升温。在安全上美国也积极布局中国周边。奥巴马政府任内迄今为止,与美国进行过联合军演的中国周边国家多达16个。也就是说,自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除朝鲜、缅甸、俄罗斯、不丹外,美国与所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均进行过联合军演。此外,美国决定从2012年开始在澳大利亚北部最接近南海的达尔文市长期驻扎250名海军陆战队员。2012年1月美国菲律宾第二次防务对话后,美方开始以轮番驻扎的形式在菲律宾驻军,这是菲律宾通过条约于1992年“赶走”美军后重新邀请美军驻扎在其国土。对于美军在西太平洋中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关岛基地,2010年以来,美国以“中朝导弹威胁”为名斥资128亿美元,全面升级关岛海、空基地,欲将关岛打造成五角大楼的“超级基地”。③《关岛升级增设深水码头将成“超级基地”》,《北京日报》2010年11月23日。

中国欢迎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改善关系,也无权干预美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安全军事关系,但是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发展这些关系是以遏制中国为目的。从中国周边近几年的态势以及美国政府的相关表态来看,也的确加重了中国所持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是旨在围堵中国”的担忧。“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力推‘重返’亚洲战略,企图进一步拉近与其亚洲盟国的关系,牵制中国”④阮宗泽:《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周边》,《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2期。。比如2014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明确表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做出如此表态。这样以来,从中国的角度当然也有积极布局周边的紧迫性。况且,中国周边对于中美显然具有不同重要性,对于中国而言当然更为重要。

从周边视角审视“一带一路”,其作为一个大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在推出时必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这其中有两点尤为突出。其一,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实力迅速上升。这里仅以中国经济总量与周边前三大经济体的对比可见,2003年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64万亿美元、4.3万亿美元、0.43万亿美元、0.62万亿美元,中国仅相当于日本的38%,相当于这三大经济体总量的30.6%;十年后的2013年四国的经济总量则分别为9.24万亿美元、4.92万亿美元、2.09万亿美元、1.88万亿美元,中国已相当于日本的1.9倍,比这三大经济体加起来的总和都要大,相当于这三大经济体总和的1.03倍。⑤参见联合国数据库:http://data.un.org/Data.aspx?q=GDP&d=WDI&f=Indicator_Code%3aNY.GDP.MKTP.CD。中国军费开支、军事能力、科技投入及科技能力等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也快速发展。可以说目前除了俄罗斯、日本等国在某些领域领先中国外,中国综合实力在与周边国家对比上已居于绝对优势。随着实力增强,中国客观上主动塑造周边成为可能。

其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尽管中国与周边某些国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安全问题近几年呈联动频发态势,但是周边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公开以中国为敌①即使日本,也仅仅是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并非将中国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出发点在于“中国即将奔溃”或者要消灭中国。上述存在的问题可谓是新时期周边国家要适应崛起中国的调适期,这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总是需要通过调适自己适应周边环境形成截然对比。中国与周边绝大多数国家的良好互动关系也客观上使得中国具备推动“一带一路”的地区合作氛围。

二、“一带一路”对中国周边战略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与传统的政策或战略相比,作为新推出的“一带一路”在推进中国新时期周边战略上应具有更大优势。

第一,中国周边会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独立领域,其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也会日益提升。应该说,过去历届政府在周边外交上虽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理念,但是受制于国内外环境,总体上看就是一些宏观的原则与设想,缺乏具体的政策跟进,周边也始终没有成为中国外交一个独立的领域。毛泽东时期,中国国家生存高度受制于美苏两国,在周边外交上也高度受制于大国关系,中国没有独立经营周边的条件。邓小平时期,虽然大国关系有所改善,但外部仍然受制于冷战格局,国内经济发展仍非常滞后,因此虽然明确提出了“周边外交”概念,但也不具备独立经营周边的条件。到了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延续了邓小平时期的周边外交,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给予周边战略更为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清晰的战略目标,但周边仍然没有成为独立的外交领域。从毛泽东到胡锦涛时期,中国在对待周边外交上的一个总体思路是“搞定大国就可以搞定周边”,从这个意义上讲,周边外交一直是大国外交的补充,而不是独立的领域。

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②源自中国国家实力增长,中国的周边战略改变了过去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式应对战略,客观上也具备从战略高度将周边作为独立的领域进行经营的能力。林立民:《周边战略与大战略:在“想干什么”与“能干什么”之间寻求“再平衡”》,《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与新一届领导人的进取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现象。习近平主席上台以来前所未有的重视周边战略,在2013年10月史无前例地高规格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构建命运共同体成为推进周边战略的具体抓手。为了推进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领导人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前陆续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这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很大程度上为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领导人还相继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的倡议。在“一带一路”统领下,可以说中国外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周边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周边也自然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外交领域。中国在周边投入资源越多,周边的发展变化越是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促使中国反过来投入更多精力与资源维护在该地区的利益。

此前“搞定大国就搞定周边”的战略之所以不再行得通还需提及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对手是苏联,当时对华战略是服务于对苏竞争。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很长时期,中美实力差距依然十分巨大,美国仅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美国与中国的合作超过竞争。但随着近几年中国硬实力迅速增长,美国已将中国定义为现实的竞争对手。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时明确指出:“我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他两次把中国作为例子给予引证③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in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see: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state-union-address希拉里也明确表示反对多极化,她指出:21世纪的新思维是要从“多极化”(multi-polar)转向“多个合作伙伴”(multi-partner)。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at Plenary Session of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see: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 2009a/july/126521.htm.,凸显对华防范。理论与经验表明,当守成国看到一个国家正在崛起并可能威胁到自身霸权时,第一反应就是从崛起国周边入手进行围堵,这正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拜莱斯女士以此逻辑分析美国对华政策所指出的那样,“当美国看到一个地区中有一个大国存在,它本能的反应是将这一大国看作是自己的对手,因此美国会不遗余力地同中国周边的小国加强合作,来禁锢和压制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④《美国和欧洲看中国崛起眼光不同》,《参考消息》2007年5月22日第16版。。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周边安全问题频发并非偶然,处处可以看到美国的影子,原因就在于此。由于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搞定美国就搞定周边”的战略从根本上不仅行不通,而且美国自身也成为中国周边部分“乱局”的根源。

第二,中国和周边国家会实现同时崛起,双方互相依赖将步入新的阶段,彼此互为战略依托的战略价值会越来越凸显,从而周边也实际上会成为中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战略资源。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大国都不可能崛起于一个贫穷的地区,任何大国的崛起也都需要一个可以依托的稳定战略地带。英国崛起时,欧洲是引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意大利、西班牙、法国都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大国。美国在上世纪初崛起时,北美洲的经济发展也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当时的阿根廷被誉为世界的“粮仓”“肉仓”,在飞机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也名列世界前列。目前中国周边国家中贫穷落后的还很多,政局不稳定和安全问题频发的也很多,中国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崛起。这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8月访问蒙古时公开指出的那样,“家门口太平,我们才能安心、踏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因此“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①《习近平蒙古国演讲:家门口太平,我们才能安心》,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8-22/6522134.shtml。

从中国政府发布的白皮书可见,随着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的实施,一批战略性、示范性大项目将很快会落地生根,中国不仅能进一步实现崛起,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因此迈向新台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赖必然会更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将实质性推动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届时一个蒸蒸日上和繁荣稳定的亚洲大陆将会出现。②截止到2013年12月份,我国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和周边国家仅仅是和东盟与巴基斯坦。截止到2014年年底,谈判已经结束的也只有澳大利亚和韩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持续的成功崛起才会成为现实。中国所提倡的“亲诚惠容”以及“命运共同体”等周边外交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一带一路”将大大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安全互信。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统领下,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导人“走亲戚”式的频繁互访越来越成为新常态。有媒体统计,自习近平主席履职之日起截止到2014年9月12日,他与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已经会面9次,已经是第六次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第四次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聚首,第三次会见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和东道主客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③《展“一带一路”双翼共中亚南亚腾飞》,《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9月20日第1版。,“一带一路”建设是这一系列会面讨论的关键词。2014年9月,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一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开始踏访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沿线国家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这也是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国家。随着“一带一路”下大批合作项目的推进,预计不仅中国与周边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会面会更加频繁,而且大批工作层面的频繁会晤将必不可少。双方为推进项目建设也必然会推动执法安全合作、社会文化交流等。这样以来,“不知不觉”中就能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安全互信。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还是缓和目前与中国存有领土纠纷的部分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基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与某些周边国家仍然存在领土等纠纷。由于这些纠纷直接攸关各国国家主权、以及日益上涨的民族主义,所以短期内解决的难度非常大。再加上其他大国的背后推波助澜,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与周边相关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作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则不仅能让各国从领土争端的“零和”思维上转移开,而且随着互信的进一步提升也必然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越南虽然与中国存在南海主权争端,但随着其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其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开始降温,中越关系正在改善。

三、“一带一路”政策设计与优化的视角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倡议发起的新兴事物,其被理解与接受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从政策设计与落实的角度来看也处于初步阶段。本文认为从周边战略视角出发,“一带一路”在政策设计与落实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避免“中国中心论”和“地缘政治论”。“一带一路”提出后,很多国内外舆论对这一构想进行解读,其中不乏曲解与误读,比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版珍珠链战略”“中国主导亚洲秩序”等,这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中国中心论”和“地缘政治论”。①《“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416/c117092-26856073.html。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国和推动国,在其推动过程中,无论是技术准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乃至政治与安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甚至某些时候发挥主导作用也是客观事实。但与此同时,如果没有周边国家的理解与支持,“一带一路”再美好的愿景也只是海市蜃楼与纸上谈兵。也就是说,周边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具有事实上的“否决权”,“中国中心论”从根本上站不住脚。

同时,中国崛起及其硬实力的增长,感受最为明显的是周边国家。周边中小国家最为担心的就是随着中国崛起,双方关系回到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中国中心论”则正好印证了周边国家的这种担心。所谓“中心论”也有霸权体系的色彩。因为所谓中心、边缘,也暗含通过“一带一路”建立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其余地区为依附于这个中心的边缘或亚边缘的等级体系”②汪晖:《“一带一路”走出历史终结论阴影》,http://www.cssn.cn/pl/pl_xskp/201504/t20150410_1581427.shtml。,而这从根本上违反了中国自身的外交原则。由此可见,“中国中心论”不仅从根本上不能成立,而且也是丝毫“要不得”的大国沙文主义思维。

所谓“地缘政治论”就是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应该说,如果“一带一路”能顺利落实,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中国地缘环境也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所谓良性的地缘政治依托必然是双向的,“一带一路”亦是如此,它在改善中国地缘环境的同时,也必然会改善中国周边国家的地缘环境。而舆论炒作的“中国地缘政治论”则仅仅强调中国依托周边国家的单向论,甚至暗含中国阴谋论。周边某些大国的观望保守、甚至排斥心理,背后根源均担心“一带一路”是中国实现地缘政治目的的工具。事实上,“一带一路”构想并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中国要实现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与崛起的战略抓手。这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的那样,“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③《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建设陆海丝绸之路”分组会上的演讲》,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mfa_chn/ wjbxw_602253/t1140481.shtml。

其次,要处理好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的平衡。④此观点得益于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的指导。从目前的白皮书来看,“一带一路”主要以追求经济价值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对“一带一路”的经济收益要做客观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初期阶段的收益。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无论是经由中亚、俄罗斯走向欧洲,还是经由巴基斯坦走向中东,都路途遥远,沿途许多地区地理条件恶劣,国内政治形势复杂,人口稀少。“即使某些国家人口多,但大部分国家由于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市场规模有限,至少在短期内,通过发展经济带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很大”。⑤贾庆国:《“一带一路”亟待弄清和论证的几大问题》,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30/c112851-26771579.html。这就要求在“一带一路”推进时要正确处理好其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的平衡。中国在初期阶段很可能更多是给对方国家提供经济发展的机会,给地区共同发展提供公共产品,而自身的经济收益很可能不会太大。

但如果中国大量投入进去的资金和资源不能获利,必然会阻碍中国持续推动的积极性。况且,虽然是政府主导,但是从融资到具体推动者必然是包括中国大量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为主。但是考虑到初期阶段是下一阶段中国与其合作共赢的必经阶段,而且需考虑到其非经济价值,因此在初期阶段,应该由政府进行兜底,需要让参与的企业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其继续参与。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在服务企业走出去上创新思路,对政府服务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比如要更为准确提供对方国家的投资风险以及对于投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高效的解决等;另一方面在一些风险较高的大项目上,政府融资应该占主导地位,降低民营企业的风险。

与此同时,如果仅仅是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和此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只是方式的不同而已。因此,也要注重获得“一带一路”的非经济价值,这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讲话时所叮嘱的那样,“要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这就要求在企业走出去的理念方式、社会文化交流的有效性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子,真正拉近与周边国家人民的心理距离。

再者,要处理好周边有关国家的负面因素。一方面要处理好某些周边大国存在的抵触情绪,这其中特别是印度、俄罗斯、日本三国。中印的主要问题主要由于政治安全互信较低。两国不仅仍然存在边界领土纠纷,而且某些印度人仍然自视印度洋国家为其势力范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国开始承建起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在斯里兰卡,这引起了印度的警惕和担忧。印度某些精英明确指出,“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明确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这不得不令印度感到紧张”。①《印媒:印不愿中国加入南盟忧中国夺走其影响力》,《环球时报》2014年11月27日。“尽管出于商业目的,但中国人正加强在印度洋周边地区的存在,这是一种明显趋势。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趋势走向”。②詹姆斯·克拉布特里:《中国让斯里兰卡有更多选择》,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07/c368733-22840867.html。这种敏感度甚至在民间也广为扩散。2013年的一份民调显示“83%的受访者把中国视为安全威胁,仅有31%的受访者把中国的崛起看作对印度有利”。③雷墨:《“习莫会”开启中印互动新模式》,《南风窗》2014年9月24日。

印度目前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一方面持矛盾心态,既不愿错过搭中国便车发展经济的机遇,同时又不情愿看到中国成功推行。另一方面,印度也试图通过与其他周边国家联手对付中国,提升自身的战略价值。比如在南海问题上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起来支持东南亚某些国家搅乱南海局势。印度的一位海军准将最近甚至公开指出,“要想从外交上对抗中国在斯里兰卡的影响力,需要日本的力量”。④《印度军官:需要日本的力量在斯里兰卡对抗中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9/03/c_126947991.htm。中国在推行与南亚各国的合作项目时,要对印度的反应做好预案,这也包括其可能与美日等国联手进行搅局等。同时,考虑到中印作为地理位置相近的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在寻找能源方面也客观存在竞争,因此也应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通道安全和国际能源定价权等方面的合作。

俄罗斯主要利益在中亚。自2000年10月起,俄罗斯宣布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现已发展成为覆盖1.7亿人口,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实现自由流动的一体化经济空间的统一大市场的欧亚经济联盟。⑤韩隽:《权宜之计抑或是新中亚战略——评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是进一步巩固独联体,致力于加强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优先任务是建立欧亚经济联盟”。⑥陈玉荣:《2013年俄罗斯外交:大国风范,成就突出》,《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4)》,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加快与中亚各国在能源、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俄罗斯的担忧。“俄罗斯显然在处处防范着中国‘经济巨人’在其传统势力范围边上的崛起。中俄在中亚的矛盾无疑会成为未来中国推动中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障碍。而且在短期内无法改变”。⑦梁强:《中亚:中国周边外交新轴心》,《南风窗》2014年第10期。总体上看,不排除某些中亚国家更重视欧亚经济联盟、而仅仅把“一带一路”作为补充的投机心理。中俄通过协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存在的可行性契合点,使两者并行不悖地共同进行和发展,不仅可减小俄罗斯的担心,也会降低某些中亚国家的投机心理,促使其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建设上严肃对待。白皮书也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⑧《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28/c1002 -26764633.html。

日本对“一带一路”的反对则更多是出于争夺东亚主导权的角度考虑。日本紧跟美国亚太战略步伐,不仅对亚投行仍然抱有警惕心理,而且拉拢印度加强双方经济合作和海上联合军演⑨《印度军官:需要日本的力量在斯里兰卡对抗中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9/03/c_126947991.htm。,试图抵消中国对周边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周边中小国家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问题。周边不少中小国家面临着政局不稳,以及三股势力猖獗的风险。其中,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在内的三股极端势力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不稳定的因素。比如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规划和实施中无疑发挥重要支点作用,习近平主席2015年将首次对外访问也选择在巴基斯坦,并在访问时签订了460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但当前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除了要加强对对方国家政治风险的准确评估外,在融资上也要做到包括对方国家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向性,加大对象国违约的风险,这些都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细化安排。

最后,要处理好美国因素。美国当然不希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而会想法设法对其破坏。对于中国2014年举办的APEC,美国不仅极其反对亚洲伙伴参加这个会议,而且会议期间还试图说服其盟国不要参与到中国所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之中。从美国来说,为了限制与管理中国的崛起,很有可能会继续加大与增强目前在中国周边的布局。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广泛布局不仅体现在加强东北亚的同盟关系、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政治安全关系迅速提升,而且美国借用反恐名义及中亚某些国家动荡的局势加强在中亚军事存在和影响力。近年来,更是相继提出“北方运输网络”“新丝绸之路愿景”“中亚禁毒倡议”等地区合作机制。

对待美国因素的关键是要扩大与其的共同利益与增进政治共识。这也包括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的合作,在中亚和南亚就打击三股势力进行合作等。因为“一带一路”说到底其宗旨还是以经济合作互利共赢为主,实现和平发展与共同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中美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只要建立好沟通机制,在投资、能源、反恐、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等领域的合作潜力都较大,而且几乎不存在双方军事对抗的风险。比如“在维护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稳定的问题上,美国迫切希望中国提供帮助”①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环球时报》2012年10月17日。,而这也正是中国在推动落实“一带一路”时所必须做的。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一个真正能实现互利共赢和促进地区共同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当前也正处于从理论构想到政策落实的关键阶段。当务之急要把这一战略的具体内涵与可能影响向周边国家和世界讲清楚,同时从各个方面做好规划,特别是对于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估并做好预案。如果这一战略在实践上得以成功推进,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合作平等共赢的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根本性的经验、区域合作理论有了鲜活案例、如何与众多不同的周边国家建立稳定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案例。

(责任编辑:张婧)

F120

A

1003-4145[2015]08-0050-07

2015-06-10

王俊生,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外交一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将惠及周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