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反响与应对策略

2015-03-17 23:16刘昌明孙云飞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刘昌明 孙云飞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带一路”倡议专题讨论(学术主持人:刘昌明)·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反响与应对策略

刘昌明 孙云飞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主持人语: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国际体系加速转型的背景下,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倡议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充分展现了中国谋求与“沿带”、“沿路”各国构建合作共赢关系的积极姿态,是推动中国与“沿带”、“沿路”国家实现融合式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棋局”和“大手笔”,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和推进,已经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理论工作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四篇文章,分别从国际反响、区域经济合作、地缘政治安全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一带一路”的影响等问题,以丰富和深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期待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一带一路”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在与国际体系互动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后的战略选择。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力图将自身的经济实力转变成国际影响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积极构建负责任大国及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一带一路”战略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基于各种不同的反应,中国应该在风险评估和正确认识资本竞争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本国立场,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带一路;国际反响;应对策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转化为具体的战略举措,并确定为2015年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①《2015年中国外交: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10/c1002-26666385.html。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旋即引发学术界的巨大反响,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研究的内容看,有些成果侧重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解析,突出探讨“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实施依据、实施步骤,并以此预测战略实施前景②代表成果如王海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构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白永秀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依据、目标及实现步骤》,《人文杂志》2014年第9期;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学术前沿》2014年第4期;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等。代表性成果如潜旭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第3期;宋双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9期等。;有些成果分析了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反应以及对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影响①代表性成果如杨思灵:《“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亚非纵横》2014年第6期;龚婷:《“一带一路”:美国对中国周边外交构想的解读》,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4-12/19/content_7454821.htm。;更多的成果则专注于探讨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能源、金融、农业等领域的合作问题②代表成果如王海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构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白永秀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依据、目标及实现步骤》,《人文杂志》2014年第9期;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兼谈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全面合作》,《学术前沿》2014年第4期;冯维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亚太》2014年第6期等。代表性成果如潜旭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年第3期;宋双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9期等。;也有部分成果开始关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和风险问题;随着国内相关省份的积极参与,有些成果关注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影响及各省市在推进“一带一路”中的作用等问题。③代表性成果如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经济纵横》2014年第11期;任佳等:《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朱鹏颐、施婉妮:《“一带一路”战略提振福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等。

在相关研究中,多数成果聚焦于“一带一路”战略本身的解析,而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反响尚未进行系统性的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广阔,国家众多,地缘政治复杂,“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是中国向沿线国家发出的重要倡议和愿景,这一战略和倡议能否成功实施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沿线国家能否做出积极的回应。本文在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以及背后的力量角逐和利益纠葛,以此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多重战略目标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未来5—10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和机遇的时期。④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4年第1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正值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将本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转化成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步;是崛起的中国在向世界彰显自己魅力和实力,更是中国在面临波诡云谲的周边安全环境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首先,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首先是一个经济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也与中国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经济上至少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将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为中国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如在东南亚,中国政府期望与东盟的双方贸易额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南亚,中国同印度已达成了5年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计划,希望在未来5年将双方贸易额提升至1500亿美元。在2013年,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⑤宋荣华、郝耀华:《“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227/c1002-26285988.html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十分重视与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和投资,英国学者内森·比彻姆-穆斯塔法加(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认为尽管中国政府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热衷出口铁路技术,但是新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来促进中国北车(CNR)和中国南车(CSR)走出国门,同时也将沿线国家通过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从而可以支持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边境地区。⑥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Rolling Out the New Silk Road:Railroads Undergird Beijing’s Strategy,”The Jamestown Foundation,http:// www.jamestown.org/single/?tx_ttnews%5Bswords%5D=8fd5893941d69d0be3f378576261ae3e&tx_ttnews%5Bany_of_the_words%5D=PKK&tx_ttnews%5Bpointer%5D=3&tx_ttnews%5Btt_news%5D=43799&tx_ttnews%5BbackPid%5D=7&cHash=e7c7be19da6c47df91b2b16101a5e4b4#. VZnnqdKl9KI.

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可以带动中国内需的提升,刺激国内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联通,搞活我国西部边疆等地区的经济,开拓中西部市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⑦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学术前沿》2013年第23期。。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加强海洋经济和产业合作,此举可带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洋经济联合在一起,延伸产业链。⑧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

三是减轻中国能源安全的压力,保证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化。能源方面的合作是“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亮点之一。“一带一路”按照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段和国际段,而国外路段又可分为三个主要地段,即中亚地段、南亚地段、中东欧地段以及相关的俄罗斯和西欧、北欧地段。①冯宗宪:《中国向欧亚大陆延伸的战略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线路划分和功能详解》,《学术前沿》2014年第4期。其中的中亚、中东、俄罗斯等都是能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8%,原油进口的70%以上来自政治局势动荡的中东和非洲地区,80%的进口石油需通过马六甲海峡。②辜胜阻:《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引擎》,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14/1224/363592.shtml。在此情况下,中国亟需在世界市场上寻求新的可靠的能源来源渠道,以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一带一路”的建设既能分散能源过度依赖的风险,又可以通过能源合作与相关国家互利互赢、各取所需。

其次,“一带一路”虽然主推经济外交,但是其效应将放大到地缘政治安全领域。一方面,中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将各国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将经济领域合作的成果外溢到政治安全领域。当行为者将他们的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者现行的或者可预料的偏好上时,合作就会出现。③[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正好契合了沿线国家的战略需求。如在中亚地区,如何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解决国内民生问题是摆在中亚国家面前的头等大事。同时,打击恐怖主义也是摆在中国和中亚诸国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国外学者认为,鉴于新疆不稳定形势,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的中亚政策在很多方面都是内部安全议程的投射。④Stephen J.Blank,“Dragon Rising:Chinese Policy in Central Asia”,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Vol.33,Iss.6,2011,p.264.“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的推进,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将会成为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最重要工具之一,这不仅可以改善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也可以很好地保障我国边境省市的稳定。在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以“海上修路”为切入点,以“经济合作”为立足点;⑤《港媒:中国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实现海洋强国》,环球网,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4-05/5005939.html。在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连为一体,形成联动经济效益,促进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融合。这种伴随着共享利益而来的合作精神和友好认知,在增加政策空间密度的同时,使彼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对方在其他领域中的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有利于深化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从而可以改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希望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成国际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夯实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而非世界大国。⑥金灿荣、段皓文:《周边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Shaun Breslin,“China and the Global Order: Signalling Threat or Friendship?”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9,Iss.3,2013,p.617.当前,中国手中最有力的“牌”就是经济,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数额庞大的外汇储配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将会成功地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用不好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会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提出,在一个变化了的世界中,“经济谋略”(Economic Statecraft)应当回到美国外交议程的中心位置,经济就是战略,战略就是经济。经济谋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外交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利益,二是利用本国经济资源推进政治、安全利益,两者相辅相成。⑦牛新春:《中国外交需要战略转型》,《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期。“一带一路”则正是这种经济谋略的最佳体现——将中国的经济实力通过对外投资、主导创立国际机制、加大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将经济实力运用到外交战略上,谋求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助于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质疑之声。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时,尤为关注中国崛起的深远影响和用何种政策来回应中国的崛起,即中国崛起之后会发生什么?应该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⑧Kai He,Huiyun Feng,“China’s Bargaining Strategies for a Peaceful Rise:Successes and Challenges”,in Asian Security,Vol.10,No.2,2014,p.168.对于现实主义的悲观派而言,中国的崛起很可能是非和平的,因为在当前亚洲无政府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期望在追求霸权地位中保持最大化的相对权力,以保证本国的生存和安全。⑨Sorpong Peou,“Why China’s Rise May Not Cause Major Power-Transition War:A Review Essay”,in Asian Politics&Policy,Vol.6,Iss.1,2014,p.121.甚至有学者对中国崛起持有更为极端的看法,认为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即在最低限度上,中国寻求恢复到殖民时代之前在亚洲地缘政治中所享有的中心地位。①Ashley J.Tellis,“Balancing without Containment:A U.S.Strategy for Confronting China's Rise”,i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36,Iss.4,2013,p.109.“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是用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崛起后的愿景,中国崛起之后希望如何与周边国家相处以及崛起的中国希望构建一个怎样的地缘政治环境。在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经济,友好协商解决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协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问题,这本身就向国际社会回答了中国崛起的方式以及应当如何与崛起的中国相处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表明了中国期盼与其他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崛起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捆绑在一趟列车上,从而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中国的崛起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享机遇,共同发展。②《习近平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重要演讲》,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22/c1024-25520881.html。

二、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回应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分为两类:针对具体国家与针对国际环境。前者主要涉及中国在具体国家的投资安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风险评估需针对该国的国内政治、经济运行情况、投资的收益率以及该国受国际环境左右的程度等。例如,在分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时,政治风险来自阿富汗局势的影响,境外大国博弈以及地域集团利益冲突等。③储殷、柴平一:《一路一带投资政治风险研究之塔吉克斯坦》,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3/27/content_35173715. htm。这些政治风险将会影响到中国的投资安全以及中哈合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若不进行风险评估、突出特殊性,而是统一而论,会使“一带一路”很难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无法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后者则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地区与国家环境,即主要地区大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以此评估在某一地区中国与相关大国的博弈对“一带一路”实施的影响。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对“一带一路”的不同反应,可以把相关国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战略竞争派

巴里·布赞曾言中美关系在两个层次上运转:一是在东亚这一区域层次,美国在该层次以干涉性力量的形式存在;二是在全球层次,这一层次关注整体权力结构和机制。④[英]巴里·布赞:《中国能和平崛起吗?》,载陈琪、刘丰主编:《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已然扩展了中美两国在区域层次上的互动,从东亚延伸到了中亚以及南亚地区。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在亚洲地区将与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展开竞争,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冲击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2013年10月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中国在两条战线上推动“丝绸之路”地区贸易》一文,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TPP的替代品,因为TPP的推进让中国倍感不适,中国既不想满足美国提出的缔结TPP的要求,也不想被排斥在贸易区之外。美国力求通过加入并推动更多国家加入TPP,一方面可以整合亚太经济体系,扩大美国出口市场,带动国内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美国通过TPP把东亚经济体纳入美国的经济运行轨道,从而可以继续主导东亚乃至亚太市场。⑤刘昌明、孙云飞:《美国推进“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动因新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但是,中国通过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映成辉,在美国看来,“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仅会挤压TPP在亚太地区的效益,而且也是中国自身应对美国主导亚太地区的战略反应。

第二,在中亚、南亚地区,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了旨在推动以阿富汗为核心的、连接南亚与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的“新丝绸之路”战略。⑥Robert O.Blake,Jr.,“The New Silk Road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in US 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p/sca/rls/ rmks/2013/206167.htm;《美国务卿力推“新丝绸之路”计划》,《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3日,第3版。美国推出“新丝绸之路”战略除了获取中亚能源、加大对中亚地区的控制、稳定阿富汗局势、拉拢印度外,其中排斥、遏制中国势力在此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目标之一。⑦参见杨雷:《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目标及其国际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令美国人憧憬的“新丝绸之路”黯然失色,难有作为。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认为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存有很高的战略失败的风险;毛四维则直接指出美国的“新丝绸之路”由于可行性不强,现在几乎不再被人提及,付之东流。⑧毛四维:《印度在战略上向美国靠拢》,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forum/paradigm/story20141006-397166。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克里斯·约翰逊(Chris Johnson)认为“这是(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相当大胆的举动,习近平看到(中亚)在贸易和经济机遇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美国到目前为止未能加以利用”。

第三,中美两国的竞争除了反映在市场和能源等经济利益的争夺上,更体现在美国对“一带一路”的防范和担忧上。在“海上之路”的建设上,中国希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维护海上航道的通畅与安全,提升海洋权益的维护能力,带动中国的海上力量的发展。但对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言,中国发展海上力量是从所谓的第一岛链向第二岛链扩展力量,是中国作为一个谨慎的修正主义大国而非维持现状国家的重要表现之一。①Kazuhiko Noguchi,“Bringing Realism Back In:Explaining China's Strategic Behavior in the Asia-Pacific”,in Asia-Pacific Review,Vol.18,Iss. 2,2011,p.75.更为甚者,有学者在日本《外交学者》撰文,将中国的“一带一路”视为海上“珍珠链”的另一种称谓。②Shannon Tiezz,i“The Maritime Silk Road Vs.The String of Pearls”,The Diplomat,http://thediplomat.com/2014/02/the-maritime-silkroad-vs-the-string-of-pearls/.中国在中亚、南亚地区的活动同样也招致了美国的提防,“美国认为仅仅依靠亚太国家已不足以制衡中国,有必要把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也拉入,因此提出了‘印亚太’(Indo-Asia-Pacific)的概念,旨在构建规模更为宏大的‘印太再平衡’”③薛力:《“一带一路”折射的中国外交风险》,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9886?page=3。。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种反应,以巧妙的方式减少政治敏感度,掩盖真实意图避免直接对抗美国。④Zheng Wang,“China’s Alternative Diplomacy”,The Diplomat,http://thediplomat.com/2015/01/chinas-alternative-diplomacy/.

中日之间的战略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中亚地区资源争夺上。在东亚地区,中日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以及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防范等在短时间内难有解决的途径。早在上个世纪,已有学者预测,面对中国崛起日本有可能重新武装、发展核武器,从而助长东亚地区回归混乱的多极冲突状态的趋势。⑤Evelyn Goh,“How Japan matters in the evolving East Asian security order,”in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7,Iss.4,2011,p.887.在中亚地区,无独有偶,日本亦有一个“丝绸之路外交”。1997年,桥本龙太郎内阁曾提出“丝绸之路外交”理念;1999年日本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政策。2006年11月,时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做了题为《“自由和繁荣的彩虹”——开创日本外交新天地》的外交战略演讲,宣称“丝绸之路外交”应是“日美同盟”、“近邻外交”以外的第三外交基轴。⑥朱永彪、杨恕:《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外交评论》2007年第6期。有学者认为“日本在中亚的能源外交行动从一开始就是针对中国在中亚的行动而发起的”⑦伍福佐:《试析日本能源战略中的中亚》,《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日本的中亚外交在启动之初就表现出与中国的竞争,从而获取中亚地区的能源,分散本国过度依赖中东能源以及解决国内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对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日本认为中国的中亚政策旨在提高中国与欧洲和中东之间的联系以及更好地获取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新疆发展因此确保新疆的长期稳定。⑧Raffaello Pantucci,Alexandros Petersen,“Tightening the Silk Road Belt”,The Diplomat,http://thediplomat.com/2013/09/tightening-thesilk-road-belt/.

(二)暧昧踟蹰派

暧昧踟蹰派的特点是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持有一种暧昧的保留态度。其与竞争派的最大不同是在政府层面上公开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但仍会以较为隐晦的方式防备中国所谓的“势力扩张”。俄罗斯、印度是暧昧踟蹰的代表国家。

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报道,印度在中国问题上正在推行“双轨”政策:一方面向中国的资金敞开大门,进一步融入中国的经济轨道;另一方面,加强军事准备和战略合作,以应对中国崛起。⑨《外媒:习近平访印或讨论边界等“实质问题”》,参考消息,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917/499330.shtml。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印度,同印度达成了5年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计划,希望在未来5年将双方贸易额提升至1500亿美元,印度总理莫迪称中印关系进入了“新时代”。而仅在半月之后莫迪访问美国之时,美印发布的联合声明中首次提及南海争端,(10)《印美联合声明称担忧南海争端中方对此发出警告》,人民网,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1010/c1011-25804265.html。这被外界视为印度在美中两国间采取对冲战略的一种表现。美印“两国领导人还提出加快连接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通道的建设——以替代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对中亚国家摆出的军事和商业友好的姿态”(11)《英媒:印美深化防务合作联合声明暗指中国》,环球网,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4-10/5158199.html。。由此可见,印度期望在中国与美国的战略竞争中左右逢源,对于“一带一路”,印度在两种自相矛盾的想法间左右为难:一是在海洋领域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另一个是坚持限制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影响力的长期坚定目标。①杨思灵:《“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亚非纵横》2014年第6期。

导致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骑墙”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印度对中国的崛起一直怀有防范之心,尤其担心中国军力提升对其造成威胁。印度战略研究人员阿斯萨纳(S.B.Asthana)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军事能力、发展近海投送力量的计划以及核打击能力和军事现代化步伐,在不久的将来会对印度安全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②S.B.Asthana,“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A Critical Analysis”,in Combat Journal,Vol.30,No.2,2001,p.38.其次,印度将南亚、印度洋视为其所谓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倡导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加强与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国的关系,这些国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引起了印度的警觉与不安。《印度教徒报》撰文认为,中国和斯里兰卡同意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无疑会增进两国的关系,印度担忧“海上丝绸之路是否挤压印度的战略空间”,③《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新提法引国际关注》,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4-02/4832827.html。担心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会将印度的影响力限制在其“后院”。④Devesh Rasgotra,“India-China competition in the Indian Ocean,”IISS,http://www.iiss.org/en/iiss%20voices/blogsections/iiss-voices-2014-b4d9/march-2013-cd5b/china-india-ocean-c 0d6.同样,印度政府对“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也表示反对,担心中国由中巴经济走廊直接进入印度洋,扩大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逐步将印度边缘化。再次,对印度莫迪政府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雷嘉·莫汉(C.Raja Mohan)认为莫迪政府不应当回避中国的“一带一路”,新德里必须下定决心接受北京的邀请,在亚洲内部和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共同构建新丝绸之路。如若不然,莫迪就是在为印度在该地区的边缘化“铺平道路”。⑤C.Raja Mohan,“Chinese Takeaway:One Belt,One Road,”The Indian Express,http://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olumns/chinesetakeaway-one-belt-one-road/2/.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已经从2009年的8.5%急降至2013年的4.9%。⑥马加力:《莫迪新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对华关系走向》,《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3期。印度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疲软。印度政府亟需调整国内政策,刺激经济发展。鉴于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在莫迪政府任期内,印度希望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印度本国的大国战略定位,又使其担忧“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由此造成了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时而支持,时而担忧的模糊表态。

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则更为微妙。俄罗斯一方面认可“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中俄两国来说是一件互惠互益的事情。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叶夫根尼·阿夫多库申认为,“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领土广阔,近来推进远东开发战略,十分希望加强在铁路和公路建设、能源供应等领域的对外合作”。⑦《专家建议中俄印应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2/04/c_1114257110.htm。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额大约是2.5亿美元,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仅为3600万美元。俄罗斯对华投资的低水平也意味着双边合作的巨大潜力。不仅中俄两国之间存在合作的先天条件,同时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俄罗斯也可以从相应的运输基础设施合作中获益。⑧《俄媒:上合组织成员国同意复兴“丝绸之路”》,参考消息,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3/0916/272657.shtml#g272201=1。这也就不难理解,在2014年2月中俄国家首脑会见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方将积极响应中方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⑨《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2/07/c_119220650.htm。在参加2015年APEC北京峰会时,普京更是高度评价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路线图。(10)《普京高度评价中方“一带一路”路线图提醒亚太勿分裂》,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11/5198415.html。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抱有一定的戒备,担心中国在中亚地区“扩张势力范围”,挤压其战略利益。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将中亚看成本国的势力范围,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除中国之外的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推进“经济一体化”,(11)张屹峰:《俄罗斯中亚经济战略与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发展》,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地缘关系与区域秩序的建构》,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2014年5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总统在阿斯塔纳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宣布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亚经济联盟。但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将强化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俄罗斯担心中国借助丝路基金、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扩展影响力,排挤自己。因此,俄罗斯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表示担忧的声音,如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与中国的军队和年轻人当中民族主义情绪的迅速滋长密切相关;也有学者则认为,中国已经“等到了时机”,但并非战略进攻,而是积极的战略防御,以消除某些明显而直接的威胁。①《俄报:中国为何提出海陆并举“双丝路”构想?》,参考消息,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902/482583.shtml。

这样,一方面,因为乌克兰危机而导致的俄罗斯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国内经济增长的需求,都需要中国的有力支持,因而俄罗斯在外交层面上支持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对中国实力的增长也感到担忧,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导致俄罗斯在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决策中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境地,②李颖:《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知及政策选择》,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地缘关系与区域秩序的建构》,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希望在本国周边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崛起。俄罗斯外交学院副院长巴扎诺夫说:“如果中国顺利发展自己的经济,将来成为超级经济大国,那么对俄罗斯是不利的,甚至是危险的——那时的俄罗斯将会沦为中国的资源附属国,充当中国‘小弟弟’的角色。”③于鑫:《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历史与现实》,《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6期。由此形成了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心态。

(三)积极响应派

积极响应派的国家对“一带一路”持有明确的欢迎态度,愿意与中国一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这是因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诉求,与这些国家已有的国家发展计划相切合,有助于这些国家更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在南亚,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明确地表示,参与和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使马尔代夫受益,愿积极响应中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④《习近平会见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6/c_1112103299.htm。;斯里兰卡投资促进部部长拉克什曼·阿贝瓦德纳说,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将为斯里兰卡的经济腾飞带来历史机遇,将使斯里兰卡崛起为新的世界航空、海运、能源、商贸和旅游中心。⑤《借力海上丝路实现发展愿景——访斯里兰卡投资促进部部长》,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9/14/c_ 1112473099.htm。在中亚,201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出“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计划也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谋而合;⑥《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jlyd/201208/20120808270748.htmll。2012年底,吉总统阿坦巴耶夫提出“2017年稳定发展战略”,在此战略中,吉尔吉斯斯坦明确表达与中国合作的意向。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均表达了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期待和热情。

(四)抵触派

在国际社会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对“一带一路”较为刺耳的回声,即担心“一带一路”会成为中国扩张势力、威胁本国安全的工具,可将此类国家划分为“抵触派”。这类国家主要是个别小国,与中国实力有较大差距,同时又存在领土争端。例如,菲律宾和越南等国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只不过是为了加强中国对南中国海的主权。⑦Rahul Mishra,“What China MUST do to get India on Silk Route,”Rediff,http://www.rediff.com/news/column/what-china-must-do-toget-india-on-silk-route/20140917.htm.虽然这些国家并不是主流,数目也不多,但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时,需要格外重视处理与此类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一带一路”能否顺利的开展,也关系到中国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牢固地树立“负责任大国”及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

三、国际回应视角下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策略

根据国际社会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同回应和立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这五个方面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一,明确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和立场。“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创新性重大战略举措。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新外交战略的提出必然会对整个国际体系造成一定影响,世界各国也必然会密切关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和走向。中国一方面需要向国际社会解释“一带一路”的详细运行原则、实施策略等,以此减轻相关国家的担忧、打消对“一带一路”能否顺利实施和推动力度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态度:不称霸、不寻求扩张军事势力。为此,2015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明,“一带一路”不是中方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①《奏响“一带一路”交响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3/10/c_1114592550.htm。2015年3月2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②《“一带一路”蓝图浮现沿线国家将奏多赢“交响乐”》,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28/c70731-26764881.html。中国政府的这些宣示是在逐渐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同时也标示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真谛。

第二,提升中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竞争力。对于由资本流动而来的竞争,中国在“一带一路”推进中要尤为注重对本国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加强与相应国家的经济合作。对外投资贸易和金融领域合作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带一路”的支柱。不论是解决中国的周边安全问题还是获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所凭借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经济。为此,中国需要思考如何在不同的地区市场、不同的国家市场上赢得与他国的竞争,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如一研究报告所指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企业“走出去”能否顺利、有利以及盈利需要母国战略支持、企业自身战略明晰及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稳定。③《“一带一路”对外投资需要规避政治风险》,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116/c1002-26398958.html。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与发展需要中国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与他国竞争时需要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吸收国外企业、行业的优势,提升本国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高科技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仍处于下风。因此,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如何走出国门,而是要转变企业生产方式、提高成品二次加工的科技含量,而非停留在初级产品市场上。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多投资、投大资,而是需要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投资。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和相关投资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另一方面,提升中国的竞争力还需要人民币“走出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效降低外贸金融市场存在的交易风险,能够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④薛生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战略思考》,《人民论坛》2014年第35期。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前首席经济学家纳赛尔·赛迪认为,通过“‘一带一路’……未来将逐渐形成一个类似欧元区的‘人民币区’,在这个区域内,多边贸易均可使用人民币结算。中国的商品、服务和投资也将因此进入更多新市场、新领域,逐渐远离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⑤罗兰:《人民币将踏着“一带一路”加速远行》,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109/c1004-26353324.html。。

第三,建设性平衡战略竞争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平衡权力(powers)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平衡权力并不是现实主义所指的以武力或军事实力进行平衡,而是寻求在双方关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使两国国家利益相互融合,此举更多的建立在双边关系的调试和对彼此利益的认知上。中美关系是“平衡”中的重点,导致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外向经济战略必然会受到美国的影响,这种碰撞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崛起的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二是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之心,担心中国力量的增长挑战其霸主地位。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认为当下美国逐渐走下坡路是因为中国正在逐渐崛起。⑥Joshua R.Itzkowitz Shifrinson,Michael Beckley“Debating China's Rise and U.S.Decline”,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7,No.3,2012,p. 172.中国的崛起给美国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是否要以牺牲美国为代价?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相对实力在下降?其次,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在涉及到国家利益和政策上能够有多大程度的相互协调或者在涉及地区事务主导权时两国又会存在多少偏差?即使两国间权力和影响力的相对平衡被改变,关键的问题是,中美两国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涉及地区事务的共同平台。⑦David Shambaugh,“China Engages Asia: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9,No.3,2004,p.89.中国有必要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考虑如何既消除中美之间的战略困境,避免两国发生不必要的战略对抗;同时,又尽可能地为中国开拓更广阔的战略空间,保证中国崛起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而非加剧美国的“担忧”。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美国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内形成稳定的、长期的交流机制,构建处理地区事务、两国分歧的共同平台。另外,“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建设性平衡美国权力的新途径。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提出,中国可以建设性地平衡美国。在亚洲,避免军备竞赛,能够维持在防守和威慑程度就已经足够了;中国需要根据既定的和平崛起路线,继续把重点放在经贸合作上。但中国必须改变从前只讲经济不讲战略,或者经济和战略不相配合的情况。①郑永年:《中国如何建设性地平衡美国?》,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415-332598/page/0/2。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力争弱化东亚地区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不再局限于东亚,从而在开拓中国战略空间的同时,给东亚较为紧张的局势降温。通过在其他地区对美国权力的平衡,使中国可以在东亚地区拥有更多的“牌”,缓解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带来的“挤压”之势。最后,中国在平衡美国时也要考虑到美国的战略回应,建设性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美两国的互动也是一个“有来有往”的过程。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美国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J.Blinken)提出了美国在此地区的三大支柱:加强伙伴关系增进共同安全;紧密经济联系;提升和改善治理与人权。同时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在中亚地区所进行的铁路、公路等投资,指出“美国并不认为中国参与到中亚地区会是一场零和游戏,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与我们的努力是相辅相成的”②Antony J.Blinken,“An Enduring Vision for Central Asia”,U.S.Department of State,http://www.state.gov/s/d/2015/240013.htm.。在回应“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美国此次对中亚的政策更多地侧重于经济方面,“伴随地区安全环境一定程度上的稳定,那么现在美国在中亚地区应当优先考虑追求经济发展”③Aitolkyn Kourmanova,Andrew C.Kuchins,“A Vision for Shared Prosperity in Central Asia”,CSIS,http://csis.org/publication/vision-shared -prosperity-central-asia.。

第四,通过积极创设地区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而言,创建新的国际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美国“再平衡”造成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可以使中国逐渐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国际体系层次上的大国,更重要的是中国创设地区机制也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提倡的各种规范,是中国证明自身和平崛起的重要平台。首先,地区机制的创建有利于中国与相关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利益共同体”,而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则为“共有利益”(shared interests)。共有利益并非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共同利益是静态利益的汇合,共有利益是动态利益与静态利益的结合,动态利益更加重要,它指行为体自愿、有意识地增进与对象利益的交汇。④阮宗泽:《中国崛起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如基欧汉所言,机制的原则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了合作的可能性;机制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并改善政府所接收信息的质量。⑤[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河、信强、何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37页。国际机制的原则和规则使政府关切先例,增加了它们试图惩罚背叛者的可能性。⑥[美]肯尼斯·奥耶:《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田野、辛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0页。通过国际机制既保证了成员国之间的信息相对对称,也保证了成员国之间对彼此行为的预期。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基于彼此共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将会促进成员国之间形成新的共享利益,增加在其他政策议题上的协调性,同时也提高了在其他政策空间中合作的可能。其次,构建地区机制也是中国在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国并非一个罔顾他国意愿、扩张本国势力的国家,而是愿意通过机制的力量约束本国的行为,同其他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地区秩序、改善国际治理体系。当一国做出了一种制度性承诺,它便是在同意减少其政策的自主性,⑦[美]约翰·伊肯伯里:《自由主义利维坦:美利坚世界秩序的起源、危机和转型》,赵明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2页。倾听来自其他国家的声音,愿意在制度框架下行动。再次,机制的建设也有利于中国扩大本国的话语权,发出中国的声音。在国际社会中,国际议程设置的场所正是各种国际机制,各类议题发起者通过这些机制将自己偏爱的议题上升为国际议题从而进入国际议程。⑧韦宗友:《国际议程设置:一种初步分析框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0期。但在当前以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多数国际机制中,中国很难成为真正的议题设定者。国际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在有国际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或非公开场合自由传播或表达与国家利益及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的具体立场和主张。⑨梁凯音:《论国际话语权与中国拓展国际话语权的新思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在中国主持构建的地区机制的过程中,尤其是经济金融机制,中国拥有先天的优势:机制的发起国;出资份额最大,从而在机制内部享有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性权利。在这样的地区机制中,中国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可以充分表达本国的主张和相关政策立场。

第五,通过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加强相互间的政治互信。国家之间的互信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一带一路”在互信问题上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释中国崛起之后的愿景,即杰弗瑞·莱罗塔列(Jeffery Legro)提出的“中国想要的是什么”(what China willwant)——即在中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崛起后,其在国际体系中想要什么。①He Kai,Feng Huiyun,“Xi Jinping’s Operational Code Belief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i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 6,No.3,2013,p.215.在国际体系中始终萦绕着“中国威胁论”的形象标签。②Yong Deng,China’s Struggle for Statu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104.Quoted from David Scott,“China and the‘Responsibilities’of a‘Responsible’Power—The Uncertainties of Appropriate Power Rise Language”,in Asia-Pacific Review,Vol.17,Iss.1,2010,p.74.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短期内,无论中国做出多大的努力,不论经济上的让利还是政治上的亲善,某些东盟国家始终都会把中国定义为威胁。③李晨阳:《对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反思》,《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中国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明确表明中国崛起之后对国际体系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战略空间。

一方面,通过政府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间的信誉。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其所期望的世界政治目标,是因为其他国家愿意追随它,或认可造成这一结果的情势。④[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能否最大限度地让周边国家获益以及不威胁到这些国家的核心利益,将会是周边国家关注的焦点。具体来说,就是中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愿意让周边国家获益,切实帮助周边国家发展经济、稳定地区局势、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等,而不过多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不威胁主权完整与政治稳定。有学者曾言中国长期战略的不确定性和扩大自己影响方向的不确定性,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忧虑。⑤[俄]B.M.库拉金:《国际安全》,纽菊生、雷晓菊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为此,中国有必要在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领域,分别倡议构建新的地区机制,在地区机制框架下约束彼此的行动,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不确定性的担心。

另一方面,通过增进民间交流,构建中国在周边国家社会民众中的友好形象。根据皮尤全球态度项目的数据,2007年有26%的日本人对中国持有好感,而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缩小至5%。⑥于迎丽:《构建中国周边战略:挑战与思考》,《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在韩国仅有32%的人对中国抱有正面看法,而在日本则只有3%。⑦《中国在意自己的国际形象吗?》,《参考消息》2014年6月13日,第14版。2013年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网站上撰文,认为当今世界上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关注,而关注取决于可信度,但是政府宣传很少是可信的。同时指出,美国相当一部分软实力产生自民间社会,而不是政府,例如大学、基金会、好莱坞、流行文化。⑧《约瑟夫·奈称中俄不懂软实力》,《参考消息》2013年5月3日,第14版。因此,改善中国在周边国家民众中的形象,一是可以通过民间外交。民间外交的弱政治色彩性质,降低了民间外交的抵触情绪。民间外交在国家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渠道,使各国的工商界、文化界以及民间其他阶层开展平等的对话,加强彼此的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弥补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所造成的理解鸿沟,扩大信任,加强合作。⑨徐大超:《论民间外交的勃兴及其发展困境——论对中国外交的启示》,《当代世界》2009年第12期。二是中国可以借助媒体宣传、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国际社会创造更多的中国文化符号,以此形成有利的国际舆论。“国际舆论左右着当事国国家的形象,成为其国家形象的晴雨表”(10)陈世阳:《国家战略形象研究》,2010年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第38页。。最后,中国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将是提升中国在相关国家民众中形象的最为直接的、见效快的方式。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第一夫人”外交。第一夫人是一个国家的“首席形象大使”,是一国国家形象的名片和天然的代言人。(11)赵可金:《女性角色与国家使命:“第一夫人”的外交角色研究》,《国际观察》2013年第6期。“第一夫人”利用她的个人魅力和柔性特点,积极对外展示我国际形象。(12)程宏亮:《“第一夫人外交”的柔性之美》,《人民论坛》2014年第10期。伴随彭丽媛的对外访问,掀起的“丽媛style”浪潮就是很好的佐证。

(责任编辑:张婧)

F120

A

1003-4145[2015]08-0030-10

2015-07-01

刘昌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政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安全、中国外交。孙云飞,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公共产品供求体系的新变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5BGJ001)、2013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梦’与中国外交战略选择”(项目编号:13CGMJ0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