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淑英
从哲学视角解读发展新理念
文/刘淑英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一次谋划未来五年中国发展之路的关键会议,对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全会精神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我们推出这一期专题,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髓和主线,是具体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
发展新理念;“十三五”规划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精髓和主线,是具体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和设计布局。深入探究其内含的哲学意蕴,对于理解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总是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发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求人们创新思维,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陈旧理论、过时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新的联系、新的规律,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位,不仅是在说明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在强调创新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主要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从顶层设计来看,要加快理论创新,通过观念、思想和理论上的破旧立新,推动实践创新;要加快制度创新,通过制度保证和体制保证,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通过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实现生产活动质的飞跃;要加快文化创新,通过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共同理想,振奋全民精神,凝聚全民力量。从基层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培养创新意识,因为创新不仅是发展方式、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创新,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清醒认识发展中遭遇的新挑战、行动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创新行为,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区情出发,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实际出发,不囿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进而提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理论的具体体现。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就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立足整体、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增强发展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我们都知道,社会本身就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大系统,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如果只是强调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发展,系统的发展将是不全面的,不健康的,整体功能也得不到最好的发挥,因此,协调发展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而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在发展过程中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保持内在各要素关联的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协调发展,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已经成为阻碍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实现分享、包容的障碍,因此,协调发展应该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强调“全面”二字,坚持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并且在发展中坚持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既关注发展诸要素在时间上的动态连续性,又关注它们在空间上的结构合理性;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系统运行协调性和持续性的统一,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坏。
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因此,摆正、理顺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就能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形成更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开创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事物因为突破了这些规定性而发生变化,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办事情、作决策要把握适度原则,凡事不能超越底线。绿色发展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底线思维”为指导的发展,它强调发展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立足当前发展,又要着眼未来发展,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
坚持绿色发展,重点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纵观国内外关于生态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平衡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共识。“十三五”规划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必将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提供科学理念指导和有力政策支撑。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认识进步,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转变,是一个国家向着全面小康的绿色进军,一个民族为了永续发展的坚定抉择。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切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杰作”,矛盾系统中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事物外部的矛盾性即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通过加强或削弱内因的某些方面、某些因素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内因与外因的辩证法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要顺应发展趋势,深度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去,必须坚定不移奉行开放战略。
坚持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今天的发展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打破传统的地域观点,敞开怀抱,互相促进,必须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因为对内改革需要引进他国的先进理念和科技力量,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交流合作来促进对内改革,而开放就是要与世界互联互动、互学互鉴,实现合作共赢,因此,中国要走上世界舞台,既要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同时,又要有着眼全局的战略擘画,兼具“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国际视野,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谋篇布局,提升发展内外联动效应,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汇合点,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使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夯实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进而提升以国际话语权为代表的“软实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价值问题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真理尺度,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必须坚持价值尺度,按照人自身需要去改造客观世界,重点强调 “以人为本、人是目的”的价值取向。其实,共享发展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它既要求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共同创造各种财富;又要求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实现富裕与繁荣。因为只有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只有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公平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说,共享发展是凝心聚力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幸福安康的发展,这样的理念能够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让发展更能稳健前行。
坚持共享发展,就应该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所以“共享”理念的提出非常重要,它是在利益共享和共同富裕价值观引导下,推进和整合多重利益的价值诉求,让社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维护和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进入小康社会为根本标志,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共享发展既是“十三五”规划中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来落实,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扩大社会政策的包容性,使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每个人的奋斗都能获得价值,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集发展框架、发展逻辑、发展思路于一身的整体,其中,创新是动力、协调是要求、绿色是条件、开放是途径、共享是本质,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姜杰
K02
10.13784/j.cnki.22-1299/d.2015.06.001
刘淑英,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哲学、领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