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梅娟
以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文/解梅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原有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必须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创新发展;经济发展动力;引领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也反映出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如何找准新动力又是寻找新动力的关键。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核心力量,“十三五”时期创新的战略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将发挥核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借助高强度、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的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00美元左右,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为特点的发展特征,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高增长、低效率、靠大量资源投入支撑的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关键发展节点上,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和10000美元之间时,很容易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从原因来看,随着经济体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依靠资源耗费、低成本的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将出现严重衰减,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制定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不能及时转型升级,社会创新能力培育不足从而不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再加上社会财富出现巨大分配断层,发展成果不能为全民分享,社会公平机制受到破坏,经济就会失去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失衡。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依靠经济加速升级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东南亚和南美部分国家则还深陷其中苦苦挣扎,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也正在面临着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突破这一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就是通过创新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从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加快,国际竞争优势不再取决于资源禀赋和低劳动力成本,科技创新和质量效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竞争致胜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所处的新的国际国内发展现实告诉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摆脱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特点的新常态阶段,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因为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十三五”规划《建议》在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说就是选择“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改革发展路径,应该说,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体现,而以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现实选择。
第一,就是由传统的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型增长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创新驱动。近些年来,我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出现了重要变化,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数量投入型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资源要素约束加强的背景下,可行的路径就是实现要素升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掘增长潜力。要素升级是指技术进步、信息化、人力资本提升等。“要素升级与要素投入增加有所不同,前者是指生产要素从低到高的提升或升级,即质的改变,后者是指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即量的变化。”要素升级作为经济增长来源的相对重要性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根据库兹涅茨对主要工业化国家长期经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其早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进入发展中后期阶段以后,要素投入的贡献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开始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技术进步、信息化、人力资本提升等要素升级,一方面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到的一个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的中高速发展阶段,在传统出口、投资不能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普通要素的作用将有所下降,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将取而代之,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因此,《建议》提出“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第二,以创新理念挖掘增长潜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和新领域。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从产业发展潜力空间看,近几年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十三五”时期这些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的引领者。在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改造传统的农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同样大有可为,通过产业深化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十三五”期间,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步入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规划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的崭新阶段。
第三,以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从当前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看,模仿式、渐进式创新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创新不足,同时因为科技体制建设的滞后,受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则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潜在创新能力还没有充分释放。从发展思路看,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围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并凝聚一批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团队。其次,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性措施,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再次,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最后,要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发挥其创新积极性。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注重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改革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以创新理念构建发展新体制,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环境,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证,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具体说,其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政府职能转化,通过深化行政管理,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完善服务,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力活力。其二,要通过放管结合,创新监管理念,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消除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让低效率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让高效率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其三,要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营造有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责任编辑 王宝珍
F124
10.13784/j.cnki.22-1299/ d.2015.06.002
解梅娟,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