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丽莎白·鲍恩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2015-03-17 20:13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波西斯特拉罗伯特

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论伊丽莎白·鲍恩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20世纪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活跃于英国文坛,她们在作品中表现了现代女性对世界、对人生、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新的认识和女性本身觉醒了的新意识。伊丽莎白·鲍恩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文主要以她的长篇小说《心之死》和《炎炎日正午》为例,分析与探讨了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心路历程。

伊丽莎白·鲍恩;女性;战争;创伤

伊丽莎白·鲍恩(Elizabeth Bowen,1899-1973年)是一位多才多艺、著作颇丰的英国爱尔兰女作家。她的小说和短篇故事洞察入微,主要关注英格兰和爱尔兰中上阶层人们的情感和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

鲍恩是一个爱尔兰世家中的独生女,从1775年三层的“鲍恩宅”建成,到1959年伊丽莎白将其出售,鲍恩家族一直在这儿生息繁衍。伊丽莎白虽然不是出生在祖宅,而且直到1952年为止也从未在此久住,但是这种有着自己独特历史及几代人的传统的深宅大院在她的精神上留下了极深的影响;对于在这种与世隔绝自成天地的宅院中生活的上层阶级人物的高傲、孤僻、无知却又自以为是、独断专行,鲍恩并不陌生,而且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她不安定的童年所给与她的精神与心理上的影响也在她作品的主人公的身上表现了出来。20世纪的历史风云形成了鲍恩与其同时代人共有的危机感。鲍恩一生共创作了20余部长篇小说,曾被批评家比作奥斯丁,是当代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感情细腻,富于主观抒情色彩,擅长心理描写。她在小说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妇女形象,想象丰富,观察力敏锐,艺术风格严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鲍恩写了六部小说,小说多以天真无知的少女为主人公,描写她们突然进入到一个对之毫无准备因而不知如何应付的世界时的遭遇。《心之死》(1938)是这一时期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鲍恩同时探索了十五岁的少女波西娅初入社会所受到的震动及她的兄嫂汤姆和安娜重新认识生活的过程。波西娅在16岁时成为孤儿,之后去伦敦与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及其妻子一起生活,成了一个局外人。由于出身(她是父亲通奸的结果)和性格使然,波西娅习惯向她的日记本倾诉感情,结果却被嫂子安娜读了出来并产生了一系列不幸后果。安娜曾在少女时代被热恋着的情人罗伯特抛弃,痛苦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冷漠的汤姆,只是希望能过平静的、无需付出太多感情的生活。汤姆也正是因为不愿意在感情上有过多的投入而与安娜结合,他只希望有个安静的家庭。可令汤姆没有想到的,婚后他渐渐地爱上了安娜。安娜受过重创的心是冷漠的,汤姆只能把自己的感情埋在心底。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八年。波西娅感觉到了兄嫂家中那表面斯文讲究的生活下掩盖着的是她无法理解的冷漠僵化。波西娅渴望得到关切和爱,于是当她感到艾迪的温暖与关怀时,便迫不及待地依恋上了这个小伙子。可是她却发现艾迪在电影院中偷握自己女友的手,她天真的爱破灭了。

波西娅怀着未完全幻灭的天真理想,离开了安娜和汤姆的家,希望能找到一个温暖安全的世界。她要艾迪收留她,但艾迪对她说,她必须彻底改变那套在他看来愚蠢的价值观,因为,“上帝啊,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她去投奔的安娜的另一位朋友也不能理解她。所有波西娅曾信赖过的人全都背叛了她,她无路可走,只得重回到兄嫂家中。她准备接受成人世界的生活准则,不再企图逃避那个世界了,因为她无处可逃。从父母死后到兄嫂家到出走后又重新回去,波西娅充满幻想的真诚的心在现实的挫折中死去,尽管无法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可是今后她的生活却是要力图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

然而波西娅的“心死”也震动了安娜,使她省悟到当年罗伯特并不爱她,她不再沉溺于对过去的感情的幻觉中,因此安娜死去的心开始复苏,小说结尾时隐隐感觉到波西娅回来后,这个家庭会找到协调的生活。当安娜来到波西娅暂住的旅馆接她回家时,旅馆内先是“有人在不很有把握地弹着钢琴”,旋即“弹琴的手指停了下来,弹出了确切的音符,找到了和谐的和声。”小说开始波西娅初来到时是阴沉的结着薄冰的严冬,小说结尾时空气中充满了夏的气息。

鲍恩二战期间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写出了人们——特别是中、青年妇女在空袭中的复杂心情。往往只从一件小事、一个侧面着手,务求写出气氛:被遗弃了的街区,封闭了门窗的老房子,还留在伦敦的人的拥挤的住处,还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仍然照耀的月光,以及在月光下比平常更加美丽的公园。这种环境里的人往往显得有点反常,像是丢失了什么,或是变得怪癖,但并不害怕,对未来总有点指望。《神秘的科尔》就是这类短篇小说中的出色之作。主人公年轻的姑娘好容易盼到自己的男朋友从前线回来休假,却只能同他在月下的公园里长时徘徊,不愿意回家,因为她同另一个姑娘合住在两间小房,为了把她平时睡的沙发让给男朋友,自己就必须挤在那位姑娘的床上过夜。虽说那位姑娘表示愿意,但是三人在一起毕竟还是引起一些小摩擦,谁都感到有点别扭,最后男的半夜醒来,同另外那位姑娘谈了一会,原来的姑娘则已经熟睡,在梦里看到了洒满月光的宽阔大地,即诗人咏唱过的“神秘的科尔”,只有在那里她才能有同男朋友同居的理想房间,作者拿战时青年职业妇女的局促生活与梦里的自由快乐相对照,把平凡、琐碎的细节描写得很真实,但又让美丽的月光映照着一切,照着伦敦的公园,也照着姑娘的梦。小说既实际又充满了诗意。

鲍恩战后所写的作品中,主人公不再是少女或是年轻妇女,而是中老年的女人居多。她的女主人公和作者本人一起进入了中年。虽然经过了一场大战,生活范围扩大了,但她们的眼界并未真正开阔起来,仍固执地在旧生活阴影下过日子。一部以伦敦空袭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炎炎日正午》(1949),书中的女主角是一个中产阶级出身的中年妇女,她爱上了一个在敦刻尔克撤退中受伤的英军军官罗伯特,不料他是为德国搞情报的间谍,败露之后,在追捕中跳屋身亡。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伦敦。女主人公斯特拉一个人独居伦敦,儿子罗德里克在受军训准备服役。儿子年轻又健壮,他父亲过早的离开,使斯特拉感到对儿子有双重责任。她丈夫的一位远亲突然去世,爱尔兰那部分破败的地产传给了罗德里克。这位远亲的妻子患有精神病,罗德里克感到自己继承了她丈夫的财产,有责任对她有所表示,便去精神病院探望她,从她口中得知他父母离婚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他从父亲家族中听到的那样责任在于母亲,而是父亲与护理他的护士同居、遗弃了斯特拉的结果。罗德里克无法理解母亲多年来在此事上的沉默,斯特拉的回答是,她甘愿担此恶名。斯特拉脱离了上层社会的家庭独自把儿子养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罗伯特带进了她的生活。斯特拉想到她对罗伯特的家庭一无所知,便请求他,带她去乡间看望他母亲和姊姊。透过斯特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罗伯特母亲的高傲、冷酷、自私、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专横言行。她主宰着这所宅子里的一切,也企图主宰别人的生活。她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顾及儿女们的生活与欢乐。斯特拉看到罗伯特室内墙上贴着的他从小到大相片,感到罗伯特只是踏进早已为他安排好的位置中。 阴险的哈里森告诉斯特拉说她的爱人罗伯特是叛徒,而如果她和哈里森睡觉他就不会把告诉斯特拉的话传出去,这样就能保证罗伯特的安全。小说并不是通常的侦探小说,作者主要着眼于心理分析,笔触是细而又细。男女主人公是在秋天开始恋爱的,虽美可是弥漫着一种秋天的挽歌情调。小说里不只有诗情,还隐藏着威胁——主要的威胁并不来自德国的轰炸机,而来自人,各色各样可憎的人。女主人公的情夫罗伯特他对英国并无忠诚,因而对于从事间谍活动也没有罪恶之感,他所谓的逻辑连女主人公都不能接受,让她感到“一阵冷战”。因此,他的死也不引起她多大的悲伤,倒是由于没有了他,她能重新安排健全的生活了。尽管背景中充满了战争的声音(枪声、炸弹爆炸的声音、飞机的嗡嗡声),但是小说的核心还是这个特殊的三角恋。

斯特拉是鲍温笔下的“自由女性”。她有自己的职业,离婚多年,是一位已有成年儿子的母亲。她有一位相识两年的情人,但她仍然与别人约会。斯特拉敏感、坚强,也能言善辩,不仅对旁人、对自己的事也头脑清楚。她使她儿子和其他人一直相信是她离弃了丈夫,她是主宰。而实际上,是丈夫离开她与别人走了。她宁可被人看作魔鬼,也比让人认作傻瓜强。她对罗伯特的态度——他们的关系是稳定牢固的,但她拒绝了罗伯特的求婚。斯特拉内心是矛盾的:她渴望被人看作自由女性,无所不能,但她的内心却与这一形象不符。斯特拉被人们认为是她那代人的典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她已到中年,而此时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鲍恩在小说中对遭受狂轰滥炸的战时伦敦的细致描写,正好为斯特拉精神的创伤提供了具体的现实,又巧妙地穿插在斯特拉与罗伯特的爱情关系。“炎炎日当午”正是斯特拉人到中年的象征,是她的“正午”,是她在做出决定质问罗伯特忠诚与否的巨大精神痛苦。它同时也是战争的高潮,历史的转折点。

小说的另一边缘人物就是工厂女工露易。这是鲍恩第一次在作品中写进了工人。露易对斯特拉的所谓“上流社会”的言谈举止与风度无比崇拜,可当她得知斯特拉与罗伯特之间的关系,她十分惊讶并省悟到斯特拉并不是她心目中的高贵纯洁的贵妇。 当丈夫在外作战时,露易却怀了孕。她并不清楚孩子的父亲是谁。她回到英格兰南海岸,她父母被炸死的地方,小说便以她生下孩子宣告结束。作者并不了解这个阶层的人,也许是她企图把战时伦敦各阶层生活包括在小说中。

不论是短篇故事还是长篇小说,鲍恩所反映的生活与题材都十分相似。她笔下的生活是她个人对她所了解的社会的真实反映。女性人物细腻而敏感,揭示战争与男性给女性带来的双重心理伤害。她的女主人公们往往在生活面前不知所措,她们或因长年受到冷漠专横的人的钳制而造成感情的麻木与萎缩,或陷入感情的痛苦而无法自拔,或主观上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以至于无法建立正常的生活。中产阶级中的一些人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精神状态。而历经了战争的人往往不能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战争所带来的伤痛与灾难,而在对逝去的往昔的依恋的重负下生活。鲍恩的作品天地虽窄,反映英国中上层人们的情感和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讨论现代社会的冷漠无情和人的孤独、隔绝、幻灭与异化,刻画了生活在动荡的20世纪的英国的一个阶层的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内心世界。

[1]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3卷)——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维屛.英国小说人物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Bowen,Elizabeth.The Death of the Heart [M].London:Renegade Books Limited,1979.

2095-4654(2015)04-0064-03

2015-02-04

I06

A

猜你喜欢
波西斯特拉罗伯特
人类8型疱疹病毒与胃肠型HIV卡波西肉瘤组织ORF42、mTORC1表达相关性研究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卧室里的蜘蛛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Autumn Fiers 秋火
miR-181b-5p对卡波西肉瘤细胞系SLK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我并不完美
蜘蛛爬进了我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