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现世关怀与通学致用
——读《亚洲的城市移民——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三国的比较》有感

2015-03-17 15:35曾繁靖
创新 2015年2期
关键词:眼界论著人类学

曾繁靖

人类学、现世关怀与通学致用
——读《亚洲的城市移民——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三国的比较》有感

曾繁靖

《亚洲的城市移民——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三国的比较》一书是张继焦教授以都市人类学的角度,在中国、韩国及马来西亚的大城市中针对都市内的移民状况进行调查访问的研究成果。对于一般非相关专业的读者而言,如此结构完整、论述严谨之学术著作,实非日常阅读范围所及,然而张教授此论著所讨论之“都市移民”议题乃贴近当今世界社会现实之重要问题。此书亦足以作为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展示出当今某些相对边缘之人类群体的生存面貌与生活实景。

张教授的学术专业是人类学。在笔者鄙陋的既有认识中,对“人类学”之既定印象不外乎两种:“史学式”的人类学(考古、溯源、探求原始人类的生存原貌)以及“哲学式”的人类学(探求人类存在之本质、心理上的本能追求)。因此,张教授此论著予以我对“人类学”学科的实质有了全新的启发与认识,颇有眼界大开之感——人类学是可以与现实人群完全贴近的,是可以与社会科学无缝结合的,是可以表现强烈的现世关怀的,是可以服务人类群体而“施为用处”的。

对“社会人类学”的初次认识循着张教授这部著作而投入了我的眼界。这或许是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当中,格外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即能将“通变”与“致用”之观念融汇于人类学学科之中,让人类学走入现世、走入人群,可以透过人类学看见“现在”、看见“活生生的人群”,张教授研究之眼界正切合传统儒学精神,殊为可贵。

在此论著中,张教授对人类学有极佳的运用,尤其针对都市移民的“适应”问题有着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将移民的适应过程理论化为三个基本阶段:经济(生存)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以及心理(文化)适应,并以此探析一个“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型的社会化过程,即“城市化人格”的塑造过程——“人类的都市化过程”,这理所当然是人类学关注的方向。因此张教授的研究,是一名学者不局限在象牙塔尖的宽宏眼界,平实而又恳切地面对现实世界,忠实地记录所见所知,为当今人类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留下珍贵的数据与资料,成为整个人类史中重要的时代切片。

张教授的研究除了上述“将人类学关怀注入现实社会”的独到运用,还有其对“民族学”的注重——在移民课题上,往往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差异,如中国各少数民族在迁移入都市中的境遇差别、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都市移民在城市中的生存境况之异同等等,不将整个社会视作无机的整体,而能在内部剖析出微观之差别,在移民境况的整体“共相”中发现各民族差异之“殊相”。此外,此论著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等领域之知识,通而贯之地应用,对于移民议题能具有宏观的、多层次的关照——从政治经济层面(如国际关系、移民或户籍政策等)对移民的生存境况的影响,到社会交际、语言等的适应情况,最后深入移民“心理上”的城市化程度(如归属感、融入城市文化精神血液的程度),皆有所顾全,并且尝试总结讨论人口迁移、都市化、移民政策等等诸多现实问题,是足资决策者参考的数据,因此突显了其研究的社会实用性。

回归到人类学的基本人文关怀,又能通学以致用,是这部学术著作给我最深的感受。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此研究之价值,可以说,张教授的这部论著忠实地记录了在如今这个急剧变动的人类文明、迁移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某些人类群体的生存处境之全貌。城市移民的人类学研究,也因此呈显出了不凡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单位: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马华文学馆)

猜你喜欢
眼界论著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大看眼界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