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尝试
——1958—1960年工农兵学哲学运动述评
何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1958—1960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以通俗化文本内容为核心、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途径、以大众媒介为辅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运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以关注大众诉求、建构大众话语体系、借助大众媒介等维度为着眼点,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渗透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到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并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1]。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这一命题后,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3]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就是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尝试。这场运动尽管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教条化等倾向,但是也应看到,这场运动以通俗化内容为核心、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途径、以大众媒介为辅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普通大众,为大众所认同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1958—1960年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当代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1958年新中国迎来了“大跃进”的时代。随着工农业“大跃进”的进展,社会科学战线也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激发了群众学习理论的强烈愿望。此时毛泽东积极倡导在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学哲学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早在1957年3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让大家学会这个科学方法。”[4]同年11月8日的莫斯科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又发出:“把辩证法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5]的号召。1958年1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再次强调要“学理论,学哲学”[6]。在这种形势下,1958年3月,上海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工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组成了哲学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开启了群众学哲学运动的序幕。同年6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报道宣传该厂破除群众学习哲学的“神秘论”、“条件论”,钻研哲学著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事迹。求新造船厂工人学哲学的经验很快在全国推广。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解放军纷纷参与到学习运动中,以哲学原理的把握和运用为学习目标,以《实践论》、《矛盾论》为学习内容切入点,坚持“能者为师”的原则,运用互帮互学、课堂学习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座谈会、学习小组、“红专”学校、马列主义业余大学等形式进行学习。到1958年7月,黑龙江省成立了1万多所“红专”学校,32 000多个哲学学习小组,参加学习的工农群众达到230多万人[7]。河南省参加哲学学习的工人达110余万人,农民达1 248万人[8]。辽宁省仅沈阳、旅大、安东、铁岭等10个城市就已建立哲学学习小组2 600多个,参加学习的有5万人以上[9]。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工厂、从学校到里弄,一时间,各地群众学哲学蔚然成风。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以燎原之势由点到面遍及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随着学哲学运动的开展,广大民众消除了“理论学习只在于那些教授、专家、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的群体”的误解,一定程度上认识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曲折发展,学哲学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学哲学过程中,为了论证“大跃进”的合理性,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些唯意志论的口号当作“解放思想”加以宣传。不仅如此,还把哲学的专门研究斥之为“教条主义”和“经院哲学”进行批判。学哲学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成为替“大跃进”错误路线论证的工具。随着“大跃进”造成经济困难的进一步加剧,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饥荒和人口非正常死亡,1960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坦陈了盲目跃进的问题,还提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伴随着“大跃进”而兴起的学哲学运动最终随着跃进的降温而宣告结束。
回顾这场学哲学运动,应该承认存在将哲学庸俗化和政治化的失误,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害。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这场学哲学运动在努力实现理论通俗化和具体化,提高人民大众认识和运用理论的能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这场运动就是中国共产党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尝试。这场实践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所熟知和掌握,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理论与群众的高度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借鉴的。
1958—1960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以通俗化文本内容为核心、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途径、以大众媒介为辅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一)以通俗化文本内容为核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运用西式语体表达的具有高度学理性和思辨性的科学理论。这对于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环境下,文化水平低,理论抽象能力弱的工农兵群众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很难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去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因此,理论文本通俗化是理论走进并掌握群众的前提。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0]。刘少奇也强调:“把马列主义原理拿到中国人民中间宣传和应用,如果没有通俗化,就不可能在中国推广,劳动人民就不可能接受。”[11]因此,为了让马克思主义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创造性地转化为通俗性文本。在学哲学运动中,一系列顺应民众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通俗性文本的普及,为学哲学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教材。如,《实践论》、《矛盾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论十大关系》等毛泽东哲学著作,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特色,再加之毛泽东本人的崇高威望,成为学哲学运动中积极倡导的经典读本。还有理论工作者们编写的马克思主义通俗性文本也陆续出版。艾思奇所著的《大众哲学》被毛主席誉为“真正通俗又有价值”的著作,自30年代首次出版后到1958年已出到第7版,发行总数超120万份[12]。除此之外,还有冯定编写的《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于光远撰写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冯契编写的《怎样认识世界》,等等。这些著作集理论性、针对性和通俗性于一体,为民众学习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实践,并把哲学理论转化为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其中,以毛泽东的方法论贡献最为突出,包括:一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学会弹钢琴,两条腿走路。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如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这些方法既为广大群众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直接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另辟蹊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方法主要是为“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左”的东西,应加以辨清和纠正。其次,在语言表达上,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用人民所熟悉的民族语言阐述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矛盾论》中毛泽东用“矛盾论”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来说明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在《实践论》中用“知和行”的概念来分析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等等。
(二)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群众认识和掌握理论,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步。让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生活,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切合群众的实际需要,才是大众化的最终旨归。对此,毛泽东强调:“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3]这一时期工农兵群众学习哲学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将理论学习与解放思想、提高生产紧密结合。如,钻井工人王进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哲学。在大庆油田大会战中,油田的生活异常艰苦,面对困难,有的工人受不住,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出来。王进喜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指出能不能早日拿下大油田才是最主要的矛盾,从而把人们的力量汇聚到多打井、找油田的行动中去,为工人的行动指明了方向[14]。王进喜由一个普通的钻井工人逐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钻井工人中的大众哲学家”。又如,当年的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在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后,运用唯物辩证思想来指导乒乓球运动训练和比赛。在面对困难时,他强调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强调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又在战术上重视它。既承认它,又相信能够克服它,既不怕它,又认真对付它。除此之外,他还分析了政治和技术的矛盾,反对忽视政治只抓技术的片面性;练习和运用的矛盾,反对不从实战出发的将两者割裂脱节的片面性;分析了独立思考和依靠教练的矛盾,反对完全依靠教练不注意独立思考的片面性[15]。这些都是运用辩证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运用于生活与工作的具体实践。又如李瑞环,自学哲学并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和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谈到工作经验时,李瑞环曾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的帮助最大。学哲学有利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学点哲学,终身受益。”[16]
从学用结合的方法切入是工农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由于工农群众自身文化水平低、理论抽象能力较弱,且学习时间少,他们不可能在高度抽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哲学进行理解和把握,再加上“大跃进”的政治氛围,在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简单化、庸俗化、牵强附会的现象。如:河北沧县沧镇面粉厂工人在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时运用一句话:“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先去尝一口”概括了《实践论》思想。在对实践的片面认识下,他们不顾客观规律,做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7]。历史证明,哲学是指导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为了“有趣易懂”把哲学随便套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但会损害理论的科学性,还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造成错误的引导。
(三)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工农兵学哲学一切从大众生活实际、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这一时期,既有以工厂、部队、人民公社为单位组成各种学习组织进行集中性理论学习,也有把理论学习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利用休息时间和场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学习[18]。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针对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充分发挥文艺教化民众的渗透功能,把哲学知识融入如戏剧、秧歌、相声、漫画、快板、顺口溜、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中。如河南省鲁山县农民采取快板形式编写哲学原理“到处都有矛盾在,分析矛盾要细心,敌我矛盾要分清,打击敌人要准确。”“事物发展变化多,哲学道理有一条,无论要作什么事,招照规律错不了”等快板。解放军昆明地区0058部队战士们创造的“哲学语言不离口,哲学思想跟人走,大谈辩证法,遍地红旗飘”等诗歌,把理论以这些贴近实际和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表现出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群众乐于接受,积极投入学哲学运动中,在全国塑造了学哲学的浓厚氛围,促使运动热潮不断高涨。
(四)以大众媒介为辅助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媒体具有多向性、互动性、广延性及强时效性,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学哲学运动的要求传达到全国各界民众中间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导航灯”和“助推器”的角色。经过建国初对传播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通讯社系统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电台系统。以此同时,各种政治理论刊物如《红旗》、《哲学研究》、《哲学译丛》等,也纷纷发行,形成功能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在学哲学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自己掌控的舆论工具为学哲学运动开展进行多方面的宣传。一是紧扣群众学理论运动的形势,报道运动的进程,引导运动的发展方向。上海求新造船厂工人学哲学的消息于1958年6月5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的位置发表后,其学习经验、形式和敢于破除工人不能学理论的迷信的精神在全国上下得到迅速传播、仿效和推广。6月20日,《人民日报》又相继发表《普通一兵讲哲学》、《哲学下厂下乡》、《天津家庭妇女学哲学》等普通群众学哲学的实例来动员工农群众加入学哲学的队伍。7月28日,《人民日报》以《理论战线上的新气象》为题,再次充分肯定全国学哲学用哲学运动。二是密集刊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性、介绍性文章,如《光明日报》设立哲学研究专栏,发表了潘梓年的《大家来学点儿哲学》、艾思奇的《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等文章,为群众学习提供帮助。三是发表由一线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撰写的学哲学的心得体会的文章,如《河南日报》开辟了《工农兵谈哲学》专栏,这些经验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不但破除了工农群众不能学习理论的迷信,推动了群众学理论运动的热潮,而且成为群众学哲学的动力来源和现实参照。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关照现实。当前,我国思想领域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自身的经济、军事、文化等优势,通过理论传播、思想交流、文化交往、宗教传播等形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多变多元多样趋势,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创新不足和理论表达空泛等现实,更是严重影响了其对大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这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所沉淀下来的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关注大众诉求: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是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而服务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满足大众利益诉求、在解答大众的困惑中体现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才能获得大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内化为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失去了大众立场,不关注大众诉求,即使理论出场的形态打扮得如何华丽,它的生命力也会就此完结。”列宁曾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19]。“如果不能把理想目标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20]毛泽东也强调:“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2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把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给合,培养了大批“实践唯物主义者”,如以学哲学而成为技术革新能手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靠学“两论”起家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通过学习哲学,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运用于客观实践而成为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可见,关注大众诉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生活的对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国社会步入急剧变迁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以客观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和价值适切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群众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国内外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横向比较,通过理论解读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让群众在感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传播。与此同时也要关注到社会发展的同时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不同利益群体在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现实矛盾引起思想上的困惑,而这些困惑的消除迫切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发挥对现实的影响力,必然丧失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话语权。为此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直面时代课题,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立言”的覆盖面,开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新境界。
(二)建构大众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借助话语的描述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又是一种逻辑严密、语言专业、思维抽象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形成特定的群体(主要是党政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等)交流的政治性话语和学术性话语。
这两种话语,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抽象的精英话语体系。如果政治和学术话语处于强势的地位,而大众话语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缺位,则会使马克思主义受到大众的冷落而失去其对群众的影响力。毛泽东指出:“理论如果不为人民所掌握,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2]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必须认真学习学哲学运动中的普及哲学的语言风格,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话语重构”,将学术化、抽象化的理论体系转化为贴近民众生活的大众话语。
第一,重新梳理传统马克思主义话语,剔除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话语表达方式。革命战争时期带有敌我漫骂性的表达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全球化形势下的和平发展时代。如“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等革命时代话语不再适用;“我们必须……你们应该……”等命令式话语,在价值多元化、个性多样化的当代也要摈弃。同时要在“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能准确表达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又能表现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新话语。如用“中国梦”这一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来概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为话语创新作出了表率。“中国梦”一经提出,便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成为众所皆知的热门话题。第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话语。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挖掘内化在群众内心深处的传统话语,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改造,为今所用。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就是对“和合”这一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的批判性吸纳。第三,批判性提炼日常生活话语。归纳和整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话语资源,运用群众日常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在情感共鸣中产生亲近感,达到自觉接受和自我教育的效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
(三)借助大众媒介:提高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渗透力
“一种意识形态是否能得到广泛传播,既在于这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又与这种意识形态的辐射度相关。”[23]要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度,就必须依靠大众媒介。大众媒介是马克思主义嵌入大众生活的重要通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哲学运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媒介,收到了明显效果。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除了继续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等传统媒介,还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传媒工具。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时空的束缚,迅速地将最新信息传递给受众,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空间和渠道。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形成了“多向流动”的传播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向平等互动转变,从单调的说教方式向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双向交流转变。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新空间。当代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汇聚和传播的平台。在这个重要的平台上,目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文化实力充分运用了互联网这一平台向全世界传播西方价值观,企图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严竣的挑战。全球约90%的互联网信息由西方媒体提供,而我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占有量仅为5%,其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更是明显不足。不仅如此,在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强度和效果方面,我们也无法与西方国家的优势相匹。因此,在严峻的意识形态争夺战中,我们必须针对互联网上有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资源匮乏的现状,建立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中文网站,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声音”,扭转与西方发达国家因在信息传播资源占有上的差距所导致的“话语逆差”。
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形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新渠道。一方面,要建立网上互动平台,把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设置为互动主题,了解人们的不同想法,并加以正确引导,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的号召力,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效应。“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享有一定威望的人。他们通过传播信息,发表观点的方式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动[24]。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加速发展,“意见领袖”借助互联网,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角色。微博博主就是“意见领袖”的重要组成群体。与被职业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者相比,微博博主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不仅来源广泛,涵盖不同职业和社会阶层,而且社交广泛,信息渠道多。他们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知识和见闻,通过网民的转发和评论,其信息得以迅速扩散,其观点直接影响到网民的认知、情感和行动,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你就好比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至2014年10月,微博上粉丝过千万的微博博主超过156名[25]。如著名影星姚晨就是首位关注人数突破1 000万的微博用户,成为全球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华人之一。可见,微博博主作为“意见领袖”群体所拥有的重要影响力和所形成的巨大引导力。因此,必须利用好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把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主体。一是要建立与“意见领袖”沟通交流的平台,第一时间把握“意见领袖”所关注的网络议题,并积极作出反馈,引导“意见领袖”正确解读党和政府的主张,科学评析社会问题,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二是充实“意见领袖”群体,培育各级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当“意见领袖”,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或者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正确引导舆论,真正形成良性的政治舆论格局,优化大众化效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1958—1960年的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参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以关注大众诉求、回应大众关切,建构大众话语体系、借助大众媒介为着力点,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的密切关系,引导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49.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7.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6-17.
[7]工农群众学习哲学的热潮[M].上海:科学出版社,1958:3.
[8]嵇文甫.河南工农群众热心学习毛主席著作[N].人民日报,1960-04-09(7).
[9]辽宁青年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N].人民日报,1958-07-08(7).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1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8-79.
[12]杨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73.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14]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N].人民日报,1972-01-27(3).
[15]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N].人民日报,1965-01-17(1).
[16]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
[17]徐俊升,乔培俊.马克思主义能出粮食又能出钢铁[N].光明日报,1958-11-09(5).
[18]坚持理论学习七年[N].人民日报,1959-12-13(5).
[19]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20]列宁.列宁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3.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23]张耀灿,李辽宁.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7-9.
[2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6.
[25]新浪微博人气总榜[EB/OL].[2014-10-12].http:∥data.weibo.com/top/hot/all.
[责任编辑:张文光]
An Attempt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 Review of the Philosophy-Learning Movement of the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 from 1958 to 1960
HE Zhen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The philosophy-learning movement of the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 spread nationwide from 1958 to 1960.With the popularized content as the core,the practical needs and public demands as the guide,the diversified learning styles as the approach and the mass media as the facilitator,it prompted the spread and applic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and pushed forward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At present,it is suggested to focus on the public demands,construct the public discourse system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mass media and so on so as to promote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and enhance the persuasion,affinity and penetration of Marxism among the public.
Marxism popularization;philosophy-learning movement of the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K 27
A
1004-1710(2015)04-0087-07
2015-03-05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x2sx-D2117820)
何珍(1986-),女,海南琼海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