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年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 201701)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科学定位,不仅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战略思想,是事关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指导,是战略思维的结晶。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思考和认识,明晰了清确宏远的战略导向,昭彰了细致缜密的战略设计,体现了深邃超凡的战略智慧,凸显了总揽全局的战略价值。
道德修养的浸淫,文化氤氲的滋润,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尤其是实践的砥砺锻炼,是战略思维能力形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运用战略思维,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领略其高远精神,参悟其恢弘境界,是把握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
战略思维(Strategicthinking),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即人头脑中的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活动过程;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定势和思维运行模式的总和,两者是辩证的统一。①李锦坤:《战略思维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关于战略思维的特征,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作出不同的归纳和表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八个特征:全局性、开放性、系统性、前瞻性、概括性、关节性、多元性、竞争性②继群、学敏、巍然:《论战略思维的特征》,《党政干部学刊》200年第7期。;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特征: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预见性③杨天英:《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特征与方法》,《消费导刊》2009年第2期。;有学者指出,战略思维具有全局性、预见性、系统性、创新性、多赢性等特征④粟宝萍:《把握战略思维的几个特征》,《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有学者从价值和特征的一致性认为,战略思维有五个方面的特殊的价值和特征:第一,思维范围和程度的全局性、整体性。第二,思维过程和视角的动态性、开放性。第三,思维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简洁性。第四,思维结构和层次的高维性、向上性。第五,思维价值和作用的创新性、指导性⑤刘光顺、许鲁州:《论战略思维的产生和特点》,《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有学者则将其特征归纳为:空间的广阔性、结构的立体性、过程的超前性、主体的创造性、结果的系统性⑥唐旻星:《战略思维的特点与主观条件》,《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还有学者指出,战略思维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务实性。⑦许志功:《哲学素养与战略思维》,《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学者们的研究,大大开拓了我们对战略思维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掌握战略思维,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如下三个特征,即: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
1.全局性。毛泽东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这就明确说明,战略思维是总揽全局、驾驭全局的一种思维方式。全局不只是平面的,而且是立体的,是诸要素的错综复杂的万千镜像;全局也不只是一时的,而是包括各个阶段的全过程,是事物诸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和阶段。
毛泽东同时又指出,战略“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有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这就进一步说明,战略思维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隅思维,而是通过局部得知全体的“以管窥豹”的“反三”思维;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坐实思维,而是通过一像得知趋势的“一叶知秋”的智慧思维;不是只见表象不见本质的掠影思维,而是通过一物预知规律的“见微知著”的理性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方式而言,战略思维是所用“心思”最深、抽象度最高的思维方式之一。从范围来说,它着眼于从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方面来考察对象和把握走向。从纵向看,它要回顾过去、借鉴历史,要深入现实、从实际出发,要适应发展、展望将来。从横向看,它要立足自身、环顾四周、拓展视野,要耳听八方、思接万端、韬光养晦。从程度说,战略思维要进一步地概括抽象,它着眼的不是具体个别,不求细节生动,较少注意细微末节,而是力求通过不断地概括和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偶然到必然,从现象到本质,从有限到无限的不断上升。⑨杨天英:《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特征与方法》,《消费导刊》2009年第2期。驾驭全局,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眼界要宽,胸襟要阔,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事。
2.根本性。“根本”者,整个有机体赖以存活、滋长的依托也。战略思维的根本性,就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为一叶所障目;解决问题时不纠缠于芝豆琐事,不为一丝所牵扯。做到“洪冶大化在握”、“百万雄兵在胸”;能时时并牢牢地抓住“牛鼻子”,力用在“刀刃上”,击落在“七寸上”,风云任变幻,一剑定天山。
事物是矛盾的集合体,在诸多矛盾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不仅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作为矛盾集合体的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矛盾的各个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思维能够始终追踪事物的发展进程,并根据事物矛盾的变化实际,不断规定并修正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它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这里他所说的“那些对于它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就是关乎整个战略的“根本”,当然也是战略思维的所必须思考的“根本”。舍不得“打烂坛坛罐罐”的保守主义,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两个拳头”打人的平均主义,都是对战略思维的根本性原则的背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党所作出的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是战略思维根本性特征的生动范例;十年文革之后,选择从思想上着手拨乱反正,是战略思维根本性特征的生动范例;用“东西南北”(和平与发展)来概括当今时代主题,同样是战略思维根本性特征的生动范例。
3.前瞻性。战略思维不但要求对构成事物的矛盾现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要求对构成事物的矛盾发展的趋势有深刻的洞察和预见,即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认识、判断和把握,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毛泽东指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这里,毛泽东用最直白的语言对前瞻性在战略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最深刻的揭示。
“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它是确立战略目标的根本依据。而战略目标则是整个战略部署的核心,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方针的制定,战略力量的调配,战略措施的采取等,均围绕战略目标而展开。
战略思维的前瞻性奠定在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之上。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你知道了某一事物的一切性质,你也就知道了这一事物本身。”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页。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我们看他的过去,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现在,知道他的将来。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决定某物之为某物,决定该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的内在根据。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的进程及结局的精确预测,就是通过对影响战争双方的诸多要素的分析而认识了这场战争的本质和规律之后所做出的前瞻。
战略思维的前瞻性还奠定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之上。世间万物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处于稳定态和不稳定态的不断交替转换的过程之中,因此,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必然性只能通过反映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在发展变化中把握本质,在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是作出正确前瞻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原则精神,我们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才能真正领会和落实这一创新战略理论。
1.“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核心战略理念
核心战略理念是制定和实施整个战略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整个战略谋划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就申明了“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战略核心理念。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3页。,唯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认识逻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所以,在战略上,要牢牢“抓住”发展不放,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战略目标要始终定位于发展、战略布局要充分体现发展、战略举措要有利于促进发展、战略力量要高度凝聚于发展,一切内政外交政策都要服务于发展。不发展、慢发展、假发展、片面发展、畸形发展……都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都应予以坚决杜绝!
2.“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方针要求我们在实施发展战略时,要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方面的发展,或某一个方面的某一点的发展,如将发展片面理解为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又理解为GDP的增长;要做到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合乎比例,避免失衡;要做到给发展留有足够的后劲,保证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总之,要防止单打一的发展,防止畸形的发展,防止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在动态中保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战略布局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在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认真研究这一认识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统筹兼顾”的战略方法
统筹兼顾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战略方法。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5.“以人为本”的战略目标
“人”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战略目标。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的尊崇,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我们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为我们制定战略计划、确定战略部署、选择战略行动提供了根本依据。当前,“最广大人民”是“人”的主体。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总之,站在战略高度,运用战略思维,使思维方式与理论内在逻辑支撑构架相契合,达到人与理论的“共鸣”、“共振”,我们才能真正领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蕴和战略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巨大战略指导功能。
战略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挥,首先需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宽广的眼界,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资粮,同时,还要熟悉并能运用相应科学的思维方法,当然,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最终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围绕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来训练和提高。
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特点,要求思维主体在一定的时空限度,可能会为了全局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为了根本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正当利益,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在得失的权衡方面,“小我”不是不认识“大我”,而是不愿意认识;“小我”因难舍个人之一己之“利”,而宁愿以“失”去“大我”去保全自己的小利。这里,战略思维之路被有意地阻隔了。所以,思维主体能否进行战略思维,其胸襟是否开阔、眼界是否宽广当为首要前提。
首先,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一个领导者把人民时刻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首位,他就能廓清阻碍战略思维的各种屏障,就不会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微小私利,就不会介意于自己的虚荣名声,更不会以牺牲人民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心胸自会宽大,眼界自会高远。在实践中,就能自觉做到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诚聆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作出符合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为政的价值取向,是左右干部决策、思维的重要支配力量。
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明确最大的政绩在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牢固确立政绩之本在于为民的理念,就是要懂得只有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是取得政绩的唯一正途。
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就能自觉地鄙视那些劳民伤财所创造的“驴屎蛋子表面光”的虚政绩,抵制那些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假政绩;反对那些竭泽而渔、断子孙活路,甚至丧心病狂直接遗祸国家、殃及百姓的恶政绩;就能理性地从战略高度思考如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取得经得住实践、群众、历史共同检验的不朽政绩。
再次,要树立大局观。战略思维能力是综合性素质,但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使自己的工作自觉地服从工作全局,为全局形势的改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驾驭自己工作的全局,调动和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地方和部门的大发展。古人说,胸无全局不足谋一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工作谋划时眼光要超越本职,在工作实施上脚跟要立足本职;工作谋划时眼光超越的层级越多(如具有世界眼光),则对自己地区(部门)在全局中的定位就越准,工作就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越能够取得骄人成绩。
由于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具有相对性,所以,领导干部的职位越高,领导的范围越大,承担的责任越大,在全局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就越需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时时处处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自己的工作。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全局观念,不善于战略思维,就有可能导致工作上的满盘皆输,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在战争史上,不乏这样的战例。出于战略考虑,要求某部在与敌作战时佯作溃败,或丢盔弃甲、或丢失阵地。对于这支部队的指挥员来说,如果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专注于自己部队的“战功”和军人的“尊严”,该“败”不“败”,就有可能会打乱整个战略部署,使整个战局不该败而败,最终导致重大损失。
树立大局观,要认真研究带全局性指导规律的问题,认真研究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认真研究局部和局部的关系问题,解决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问题,还要认真研究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胸中要有全局,善于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全局性的要求,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工作的中心;要从局部与全局的客观联系中系统筹划,重点突出,兼顾其他;要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分析变化了的形势,动态地、准确地把握全局,不断增强战略思维的能力。
文化氤氲的滋润是指文史哲在战略思维能力形成和运用中的作用。
1.哲学素养。战略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全局性、根本性和前瞻性。它要求思维主体在作出战略决策时必须对全局有充分的了解、对本质有准确的把握、对规律有正确的认识。能否做到这一点,思维主体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至为关键。而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此,党的领袖们有着深切的体会并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邓小平曾提出,“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江泽民也曾指出:“一个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不可能成为党的合格的领导干部。”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23/content_2608708.htm.胡锦涛要求全党“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④《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学习、学习、再学习”,几乎是历任党的领袖不断向全党提出的要求。
习近平更是一语中的,谆谆教导领导干部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②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http://theory.gmw.cn/2011-06/08/content_2063654.htm.
习近平号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可见,掌握并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客观事物,把握内在规律,这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2.文史修养。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是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的,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文理精通,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历史修养则是最必不可少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对于人的思维至关重要,它既是人进行思维的基础,又是人进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王朝刚刚建立之初,由小小亭长得践九五之尊的刘邦忘乎所以,竟蔑视文化,浅薄而狂妄地宣称:“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但是,他毕竟理智,在“马上得之,安能马上守之”的棒喝之下,清醒了。正是这位最初以儒生之冠为溺器的义军领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祭孔的皇帝。争夺天下的经历,使他领悟了文化的威力。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可能有洞烛幽冥的目力,就不可能有通畅敏捷的思维,更不可能进行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在通晓大量知识文化基础上的整合思维。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战略方案的实施与实现,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即使在古代,为将者也要知天知地、知道知法、知彼知己。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是很难进行正确有效的战略思维的。
丰厚的历史修养。战略思维是一种有历史纵深感的思维,这种思维要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要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相平行。因而战略思维需要历史经验的积淀。如毛泽东在读《南史·韦睿传》后,特别推崇韦睿善于调查研究,躬自调查研究,从战略高度提出“我党干部要学韦睿作风”。④《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毛泽东对王安百变法失败原因的战略探究,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亦不无教育意义。“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记》,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2页。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通识”的重要,强调了改革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作全面的战略考虑。
毛泽东许多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战略决策,都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借鉴。可见,没有对历史的学习研究,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吸取,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的科学方法,是战略思维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从思维过程看,战略思维包含着思维主体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每一思维阶段都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根据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战略思维的创新蕴涵,战略思维的科学方法主要有:
1.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它要求思维主体在认识和把握思维对象时,把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看成是一个总体过程。系统科学方法为思维主体提供了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新概念,整体性、动态性、最优化、模型化等新思维原则,以及系统分析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等新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思维主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此,系统科学方法是各级领导干部从整体性、全局性方面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科学方法。
2.超前思维方法。超前思维是人们以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为根据,推知其发展前景,包括发展方向、可能、趋势,减少其不确定性的思维活动。前瞻性和预测性是超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超前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思维方法上的精确性与模糊性、横向与纵向的统一。思维方法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要求思维主体从质和量的结合上辩证认识和把握思维对象。思维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统一,要求思维主体从时空结合上认识和把握思维对象,只有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思维对象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指导现在,达到超前思维的目的。
3.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寻求新的思维成果的动态思维,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法,创造出新观点、新理论、新形象、新办法、新思路,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方法就是能够直接帮助人们取得创新成果的思维方法,它主要包括联想、想像、直觉和灵感以及类比思维方法及辩证思维方法。这些创新思维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综合性和启发性,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发挥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只有掌握这些方法,主体才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取得创新思维成果。
认识来自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蕴涵着如下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认识的内容(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或称之为真理)来自实践;其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包括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来自于(获得于)实践。人类正是基于世代绵延的实践而不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此,毛泽东做出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够得到预期的成功,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伟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321页。同时他还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毛泽东所作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的认识过程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的深化和扩展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过程,当然,也是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
纵观历史,许多名垂青史的战略家,如刘邦、朱元璋及其集团骨干,原先不过是“瓮牖绳枢之子”、或“鼓刀屠狗卖缯”之徒。考察当初器量,睚眦之怨必报。然而经过长期血与火的战争实践的洗礼,他们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了具有战略眼光的一代枭雄。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所具有的力挽狂澜的胆识,高瞻远瞩的目力,驾驭复杂局势的才能,处理危急事件的本领,同样与他们所长期从事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经受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和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