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角度谈旅游文本翻译
范海遐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350016)
摘要:互文性强调某一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旅游文本翻译中。分析旅游文本中的互文现象,汉语旅游文本及其相对应的翻译,探讨互文性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运作机制,为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互文性
作者简介:范海遐,硕士,讲师,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095-4
中图分类号:H315.9
一引言
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以便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或是为了更好地为海外游客服务,使海外游客既能欣赏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又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但是,目前很多旅游文本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旅游业服务,从互文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从译者,读者(海外游客),原旅游文本,译文的角度出发,以提高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
二互文性概述
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源自拉丁语intertexto, 意为交织相融。“互文性”在文学理论中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任何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并无联系,但实际上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总是相互指涉。探讨互文性总是离不开法国符号学家朱利娅·克里斯蒂瓦,因为她最先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中首次对这一术语进行了详细描述。据其观点“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exts.)。”[1]对于互文性这一概念,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文学语境中探讨过,并得出以下结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辩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体。”[2]
互文性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文本翻译的流程,翻译过程中译者、读者的交互,以及从语言、符号、文化及文学的互动角度来阐释某一文本。从互文性角度看,文本被定义为一种语言跨越的手段,它重新分配了语言的次序,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文本之间相互参照,相互释义,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在翻译当中,要考虑三层互文关系。第一层是“共时互文关系”(synchronic intertextuality),即原文本和译文本之间的翻译互文关系。第二层是“历时互文关系”(diachronic intertextuality),指原文本赖以生成的文化文本的规范和资源及其操作机制,以及相应的译文本在其文化和语言中潜在的可以依赖的文化资源和语言资源及其操作机制。第三层是“转换性互文关系”(transitional intertextuality),是建立在翻译转换本身上,即体现在原文中的互文因素是否有必要或是否可能全部转移到译文本中去。[3]
三旅游文本的特点
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但是旅游业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外语特别是英语是不二法宝。目前发达国家旅游者三分之二的人已经实现了英语网上旅游,而中国还没有完备的英文网上旅游全程服务的企业。即使有些企业有,规模也很有限,而且英文文本可读性( readability) 很差。[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到时将会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英汉两种语言差别非常大,从语音,文字到句法结构,句法关联,思维认知,语言审美都有非常深刻的差异。
由于旅游文本作为应用型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怎样将庞大的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以高质量的水准翻译成外语,尤其是英语,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难免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作出翻译策略的选择。但是在旅游文本中经常可见不少翻译错误。比如“某森林公园中心景区导览图”被翻译为guide map of the central scenic spot at ____ Forest Park,其中“导览图”被翻译为guide map,我们注意到“世界地图”的英语翻译为world map,“城市地图”为city map,“公路图”为 road map,“气象图”为weather map。在这些“图”中,map前面的定语都是map所指示的内容。“导览图”其所指示的其实是公园的示意图,因此“导览图”可以翻译为park map。另外为了方便旅游者阅读,标识翻译应该尽可能地清晰简洁明了,“某森林公园中心景区导览图”可以改译为:Map of Central ____Park. 在进入景区前通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标识:“进入景区必须购票,一人一票”,被翻译为:tickets need to be purchased before the sightseeing and one tickets for each tourist. 可以看出原译语言冗长,况且在指示语境中,应该尽量用主动语态。词句被动语态过长,不利于旅游者阅读。可以改译为比较简单明了的英文:All visitors must have a ticket. 在旅游景点有不少翻译词不达意,有的让人莫名其妙,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比如:“禁止攀爬“被译为:Prohibit crawling, “小心滑倒”被译为:slip carefully。这样的错误不是少数。翻译者完全没有在翻译旅游文本时从原文本,译文本,以及读者(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陈刚教授对旅游翻译作出了如下界定: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5]
由于旅游文本的特殊性,对旅游文本翻译要从译者、读者、原文本、源语文化之间的交互,相互指涉出发。为此我们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旅游文本翻译方法。
四旅游文本翻译的互文性视角
旅游文本中常见的几种互文关系有:引用(citations and quotations),即直接引用其它文本;使用典故(allusion),也即在旅游文本中使用出自其它名著、历史故事、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等之中的形象; 使用仿拟(parody),也就是故意模仿现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如耳熟能详的谚语、俗话、成语、名诗、名歌等。
1.替换法。
旅游文本中,特别是景点介绍的文本中有不少涉及到中国文化意象的表达。由于自然环境、伦理取向以及图腾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每个文化背后都隐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文化意象的过程中文化缺失是译者之憾。如何尽力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又让旅游者在心理上能接受,尽量让旅游者能体会到异国文化。这就要求译者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找出源语文本中的 文化意象与译入语文本的互文联系;其二要考虑译文读者在接触到译文时能产生的互文联系,力求让旅游者既能欣赏中国的大好河山又能体会到中国文化意象。因此,我们可以在译入语文化中找到文化意象类似的词语直接替换源语中的词语。
比如在许多景点都有四季常青的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竹子和梅花并称为"岁寒三友"。松树的树龄可达上千年,因此,在我国松树象征着长寿。为老人祝寿常有“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此外,松树一年四季常青,就算在严冬之时也迎风雪傲然挺立于绝岩峰顶。因此,松树象征着坚毅、顽强、高洁,以及刚正不阿的品格和高尚情操。黄山的迎客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英语教学中用英文pine与中文的松树相对等。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可厚非。但是,英文pine并没有松树在汉语文化中的那种文化意象。在英文里单词pine表达的只是一种常青树,提供优质木材。在英文里有一种树的文化意象与汉语中的松树相似,那就是英文中“森林之王”——橡树(oak)。橡树生长于英美等国,树龄可达200至400年的一种巨树,因而在英美文化中有“森林之王”(the monarch of the forest)的美誉,成为刚健的象征。因而,在英语里有“a heart of oak”的表达,其意思就是“刚强勇敢的人,果断的人"。由此可见,汉语中的松树的文化意向与英文中的oak而不是pine所隐含的文化意向相类似。在旅游文本翻译时,译者需要从读者(听者)角度出发,在一定条件下松树可译为oak,让读者(听者)再现相同语境文化意象。
2. 套用法。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都有着同样的需求。因而人类在文化层面有着许多共同点,这就为互文符号的移植提供了可能性。在旅游文本翻译时处理可移植的互文符号,通常可用直译,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修辞和句式特点。比如一些公示语在相同的语境要表达相似的目的,完全可以套用。这样可以适应国际化市场的需要,对公示语的翻译要符合规范和标准。因此在进行公示语汉英翻译时必须尽量采用汉英两种文化在相同场合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例如在公共交通方面,现在很多城市都实现了公交车无人售票,前门上车,后门下车。“后门下车”在英语国家的说法是Please exit via rear door。公交车上基本上都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即“爱心专座”。海外公车会有Priority Seating或者Please offer seat forward of this sign to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的标志。类似的公共标识有:“当心触电”— Danger! High Voltage; “担心碰头”—Mind Your Head; “紧急时击碎玻璃”—Break Glass in Emergency,等等。对于禁止性标志,比如“请勿……”“禁止……”一般都可以直接翻译为 Do Not..., No..., 或者 ...Forbidden, ... Prohibited, 比如“请勿乱扔废弃物” —No Littering,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站” — Dangerous Articles Probibited,“禁止摆卖”—Vendors Prohibited,或者No Hawking。上文我们讨论的森林公园景区翻译也属于直接套用法。
3.加注法。
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历史、宗教、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同的互文符号。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或产生误解。因此,译者要从原文本(此处指汉语旅游文本),译文本(此处指英语),读者(此处指以英语为母语游客或潜在游客)角度出发,在翻译时有必要对这种不可移植的互文符号进行补偿说明。可采用文外加注的翻译技巧。比如“衣冠冢”的翻译。《现代汉浯词典》(2002年增补版)中指出衣冠冢也叫衣冠墓,只埋着死者的衣物等遗物的坟墓。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陵园的黄帝陵可能就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衣冠冢。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黄帝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黄龙带走了黄帝,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看来,衣冠冢应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如大禹的衣冠冢就在绍兴大禹陵。中国权威的《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世纪版)将衣冠冢相对应的英文列为cenotaph.但是cenotaph这个词在英文词典里并不是指衣冠冢。在英英词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麦克米伦高阶英语了词典》)的英文解释是:a large structure built to remind people of soldiers, sailors etc who died in wars。这样看来cenotaph有点像汉语里指的英雄纪念碑。由cenotaph的词源分析ceno指empty, taph指tomb,即指空墓。由此可见cenotaph与衣冠冢有相似之处即墓中没有死者的尸体。但是两者在文化内涵、葬物以及象征意义方面并不完全相等,不能移植。所以,用文外加注的方法,让读者体会原文本的文化内涵,“衣冠冢”可以译为: a hat-and-clothes tomb—a tomb containing hat, clothes, or other personal effects of the deceased, whose remains are either missing or buried elsewhere. 比如,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可以翻译为 a tomb containing the peronal effects of Dr.Sun Yat-sen. 桃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文学中经常以桃树或者桃花比喻漂亮的女子。有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描写桃花与女子的佳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词语有“桃腮杏眼”,如果只翻译为peach-like cheeks and almond-shaped eye,从旅游者的角度考虑不太妥,可以加上the beauty of a women。在汉语中桃花源比喻一种理想境界,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出的一个理想社会。有人将“桃花源”以及“世外桃源”直接翻译为Utopia,其实,陶渊明的“桃花源”和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并非完全一样,不能移植。翻译时不能丢掉“桃花”意象,不能失去文化内涵。因此,“桃花源”可以翻译为: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a fictitious land of peace,away from the turmoil of the world。由此可见对于不能移植的互文符号在翻译时要采取一定的技巧,要从原文本、译文本、读者等互文角度出发。
4.缩略法。
旅游文本中含有许多地理、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这些信息是源语文化独有的。对于源语文化的读者来说是熟悉的,但是其在译语文化中却找不到对应的说法,而且此类信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如果硬要翻译出来,会让译文读者觉得不知所云,影响有效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缩减这些信息。比如这样一句话出现在某地的介绍中:“某某县城为国家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其中“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这两项荣誉称号是中国特有的城市评比称号。中国读者看到马上就会觉得这个县城比较干净、卫生、文明。但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如果全部信息都翻译出来,就会是the civilized county of state level and the hygine county of provincial level. 这样翻译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无法理解这两个称号所包含的互文信息,即它们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翻译时,可以适当给予缩减,翻译为:The county town has wo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esignations for its good administration and clean environment.
另外在不少车站,码头上有“小心扒手”,商店中有“商品售出,不退不换”以及有“违者罚款”等,这样的信息对译文读者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改革开放,翻译时可以略去不译。
五结语
综上可见,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可以从互文性角度来处理汉语旅游文本和英语文本之间关系。汉语旅游文本在翻译成英语时,要考虑原文本,译文本,以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互文关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替换法,套用法,加注法或者缩略法,以便更好地为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0:125.
[2]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22.
[3]王宏印.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第二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127-128.
[4]金惠康. 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J]. 上海翻译,2007(1): 31-34.
[5]陈刚. 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9.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Fan Haixi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Fuj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016,China)
Abstract:Intertextuality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text and the other relevant texts , taking this a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all texts.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is employed to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textual phenomenon in tourism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tourism tex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new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Key words: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