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福彬,杨 兵,邱业明
(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我国的“中职升本”教育起步于2012年,目前正在辽宁、广西、山东、江苏等地区试点。“中职升本”教育作为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新探索。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达到一定实践技能水平的中职毕业生,经过4年大学本科阶段培养后,使其成为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外,更侧重于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实习实训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环节,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塑造学生职业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中专、职高或技校毕业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知识学习兴趣不足。但是,这些学生在中职阶段经历过实习实训,具备某些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多数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应工作岗位的执业资格,有的学生甚至在企业内已经顶岗工作半年以上。因此,在建设实习实训体系时必须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要求。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需求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学校相关考核;第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获得企业认可,争取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第三,通过系统训练,使自己原有的专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和拓展,进而成为高层次人才。
高等院校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的主导者。高校对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的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率,完成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第三,争取外部实习实训资源,降低学校自身实训实习支出;第四,通过与企业合作来提高实习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企业是“中职升本”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的重要外部主体。其职责是为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投入资金、设备、原材料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向学生支付劳动报酬。同时,企业还承担因为学生不能熟练操作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因工作失误造成浪费,以及学生可能受到伤害等风险[1]。企业参与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第一,以较低的工资支出完成生产和经营任务[2];第二,获得招聘优秀人才的优先权,率先筛选出符合本企业要求的学生;第三,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与高校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区域内的行业组织也是参与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的另一重要外部主体。行业组织集中代表了区域内本行业的共同利益,对行业内企业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行业组织作为企业与高等院校与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其参与实习实训体系建设的动机主要源于社会责任和一定的经济利益追求。其需求包括:第一,履行社会义务,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为组织内成员企业提供与高校合作的信息与平台。
政府参与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源于工作职责,也代表了社会需求,承担体系建设的指导、监管和资源供给责任。政府的需求主要包括:第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第二,激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中职升本”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职升本”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培养过程应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要求。实习实训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工作是开展与学生未来工作直接关联的教育与实践活动。因此,建设“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体系必须紧随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接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通过系统性、系列化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能够完全适应企业需求。
这种针对某类工作岗位所培养的能力,可以称之为“岗位适用性能力”。将岗位适用性能力作为“中职升本”实习实训体系构建与运行的基本目标,与“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相一致,也符合“中职升本”教育培养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岗位适用性能力培养和提升,使学生成长为专业理论扎实、专项技能突出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缩短学生职业化过程、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要求。
“中职升本”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是以未来职业和工作岗位为导向的,“教”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是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因此,建设“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体系,也必须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为立足点。
“中职升本”作为高等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建设实习实训体系,需要立足区域内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以“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用性能力为核心,做好实习实训体系的顶层设计。
1.组建实习实训战略合作联盟。借助政府和行业组织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吸引区域内相关企业、关联高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组建集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共享型综合性“中职升本”实习实训战略合作联盟。科学设立合作联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为有效开展实习实训工作的组织保障[3]。
2.创新实习实训体系运行的机制。由于合作联盟内各主体属性上的差异,合作目标难以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要使合作联盟内各方主体保持长期合作,关键在于协调和平衡各方需求与利益。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实习实训体系运行机制。包括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其中,动力机制的重点在于调节各方主体的目标与需求,驱动各主体在统一目标下积极进行资源投入;利益调节机制重点在于化解各方主体的利益冲突,合理分担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成本、风险,实现基于贡献的利益分配。
3.科学制定实习实训的培养方案。实习实训的培养方案应由合作联盟内的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共同设定,并根据不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进行适应性调整。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行业组织的工作重点在于指明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水平,提出实习实训的方向;企业工作重点在于提出学生所任职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任职要求;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于把握学生基础,确定具体的实习实训内容和能力培养标准。通过不断修订、调整培养方案,保证实习实训环节能够充分与产业发展趋势对接、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
通过实习实训提升学生岗位适用性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实习实训体系的构成必须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整体性安排,作出相应的阶段部署,明确各环节实习实训培养内容和目标。与之匹配的实习实训体系构成,包括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实训专题项目。
1.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应以生产经营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为主导,确定各实习实训项目的职责与任务,然后,高校教师据此制定实训课程的内容、实施相关教学工作。在设计具体课程内容时,需要针对各专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开发适宜本校学生基础与特点的教学文件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实训内容整合成若干个教学模块,供相应专业学生选择[4]。在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以目标为导向,通过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由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5]。高校根据专业结构、学生基础、自身资源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等条件,在战略合作联盟内选择相匹配的企业,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是企业生产车间、经营店铺、实验室或办公室等具体形式。为了营造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管理制度应与企业生产经营完全一致。在岗位设置上,需结合生产实践和职业分析结果,模拟企业内实际岗位设置情况来分设不同实训岗位。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将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的各类相关企业作为学生见习和顶岗实习的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以企业独自投资为主,并根据院校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必要调整和相应管理。在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根据培养进程安排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观、体验,让学生对行业发展、企业运营形成感性认知。在顶岗实习阶段,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就职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日常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主导师,院校派驻企业的教师为副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4.实习实训专题研究项目。针对合作联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在联盟内设立有关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可行性分析、市场开发、商务策划等专题性实习实训研究项目。由企业人员、高校教师以及外请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同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全程参与。通过全程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难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制定相应政策引导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等主体积极合作,构建区域内的“中职升本”实习实训合作联盟。尤其是需要落实针对性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院校实习实训体系建设[6]。创新合作机制,有效平衡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和回报,使各方主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合作联盟运行的成本和风险,保证合作联盟持续发展。
将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化”形式进行和管理,对合作联盟内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收取较低费用,对联盟外其它院校的实习实训按照市场价格收取费用。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将开展对外创收活动,以补充实习实训体系的运行费用。通过模拟市场机制,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吸引集聚高质量实习实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优质资源的集聚和高效利用,为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物力基础和运行支撑。
推进实习实训战略合作联盟内各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强化联盟内各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为合作联盟持续运行提供内在支撑和保障。鼓励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间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围绕实习实训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深层次合作。通过深度合作,在院校与企业间建立起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合作增效的合作关系,为实习实训工作的持久推进提供保障。
成立多层面的“中职升本”实习实训工作的管理组织体系。首先,由合作联盟内各成员单位选派代表组建合作联盟层面的机构,负责联盟的制度设计、资源投入、利益分配,以及日常实习实训工作安排和协调等工作。其次,联盟各组成单位内部的实习实训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有关实习实训的资源筹措、工作安排、业务协调等工作。此外,高校内各二级学院(系)内的实习实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学院(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的进度安排、学生管理等工作。以完善的层级化的管理组织体系有效保证实习实训工作有序开展,促进战略合作联盟持续发展。
[1]解水青,胡荣花.跨越“中间地带”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41-43.
[2]李露,徐涵.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4(7):49-54.
[3]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4-86.
[4]陈传伟,曹凤,张世凭,等.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6):10-11.
[5]张武.高职教育“引企入校”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4(2):58-60.
[6]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编辑:刘伟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