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书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03-17 03:15刘於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书家沈从文书法

刘於清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自1980年以来,学术界在沈从文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整体考量,学者们大都注重对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和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诚然,沈从文除了在文学与文物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外,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对于沈从文书法思想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认为沈从文苦难的人生经历、勤奋好学的品格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书法情结萌芽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书法实践与思想,对当代书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沈从文书法思想的萌发与发展

长期以来,沈从文在书法艺术上的精深造诣,被其文学创作的光环所掩,不以书法名世的沈从文,却以一手高古、简约的章草在书坛享有盛名。沈从文有着浓厚的书法情结,在书法创作上,主张实用;在书法理论研究上,敢于挑战权威;在书法学习上,临池不辍。笔者以为,其书法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受到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

(一)结缘于苦难的人生经历

沈从文童年,家道中落。1917年,14岁的沈从文不得不辍学,在当地土著部队当侍书,本职工作是抄写公文。因擅长书写,沈从文得以成为上士司书和上士书记,这是他第一次因为会写字而得到优待。此后,沈从文常常伏在戏楼窗口边上练字,还从本地乡绅那里学会了刻图章和写草字,并能做点半通不通的五律和七律。期间,沈从文已擅长多种书体,其中《曹娥碑》体和虞世南体运用最为娴熟,他用它们誊写过部队的公文和部队各部门日常所用的牌子。由此可见,从军时期沈从文的书法已为人所重,同时因写字好能够带来尊敬和优越的地位,沈从文便更加努力地练字。司书期间,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即便在沅江流域和川东漂泊途中,二元钱的《兰亭序》、六元钱的《云麾碑》、五元钱的褚遂良的《圣教序》以及五块钱的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等,是他随身必带的行李[1]。因此,迫于生活压力而用书法谋生,早年的生活实践为沈从文书法思想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也应当是沈从文主张书法实用,从经典法帖中汲取营养和临池不辍的直接原因。自古以来,文人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同属于艺术,书法不仅是作者思想境界和人格品性的真实写照,而且能恰当地表现出时代精神。沈从文在北京通过刻苦的自学和努力,在文学创作上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无论是文学创作鼎盛的三、四十年代,还是建国后的文物研究,以及在他人生最为暗淡的时候,沈从文虽不再把书法当作立身之本和谋生工具,但毛笔的使用却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文稿、函札均出自毛笔,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复杂苦难的人生经历和早年苦临法帖打下的扎实笔墨根基,成就了沈从文的书法和对书法的理解。

(二)生长于勤奋好学的品格中

沈从文浓厚的书法情结与勤奋好学的品格分不开,勤奋好学,乐于进取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早年投身行伍,沈从文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拿到薪水后和伙伴合订了一份《申报》,从中学会了不少生字和新词。后来怀着学习新知识,追寻理想的信念独闯北京,住在北京酉西会馆里,开始自学,投考北大。每天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后升学未成,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沈从文无法进入大学的大门,于是便以旁听生的名分在北京大学听课,他一边旁听,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书籍,并在郁达夫、徐志摩等鼓励下自学写作。1929年6月,在徐志摩的推荐下,他去了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担任国文系讲师。后来沈从文回忆起中公时期,这样评价道:“我在中公教书,有得有失。图书馆的杂书大量阅读,又扩大了知识领域。”[2]1930年8月,沈从文辞去中公的教职,后在胡适、徐志摩地推荐下于1930年9月到达武昌,任教于武汉大学,期间同样勤奋刻苦,甚至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看得是关于金文一类书籍,因为在这方面我认得许多古文,想在将来做一本草字如何从篆籀变化的书。”[2]“在此承通伯先生待得极好,在校无事做,常到叔华家看画,自己则日往旧书店买字帖玩。”[2]书法和画画一直是沈从文保留着的习惯,心情很坏的中公时期和武大时期也没有将这习惯废掉。建国以后,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习惯,也仍然没有改变,从事文物研究后,沈从文孜孜不倦地从头学起,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国内关于古代服饰研究领域的空白。纵观沈从文的一生,他把勤奋好学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也正是沈从文的勤奋好学、坚持不懈才有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正如他所说:写字得和写文章一样,必须认真十年廿年努力,当成一件事情来做[3]57。

(三)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极高的文学造诣

沈从文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学一行,精一行。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受益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影响来自于他大量阅读传统文化典籍以及与新月派、京派等崇尚传统文化的人物交往。《从文自传》记载了沈从文早年当兵时,从一批明清古旧画及铜器古瓷碑帖书籍中受到文物史的启蒙,在他工作的房子中“放了四五个大楠木橱柜,大橱里约有百来轴自宋及明清的旧画,与几十件铜器及古瓷,还有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帖,不多久且来了一部《四库丛刊》。”[4]沈从文开始从容地接触传统文化。事实上在中国有着非常强大的读书传统,也有一个强大的写字传统,在人们看来,写的一手好字是读书人的象征[4]。此后经常性的进入书法境界,必然会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除了能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外,还能辅助性地培养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喜爱。沈从文在给子侄辈的信件中时常提醒他们要多练字,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多读点有用的书,提高文化素养,可见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追求书法中所承载的人文气息,这也与其极高的文学造诣密切相关。沈从文的书法作品与其文学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之处,他的文学作品,以生命抒写为其全部文学创作的主题,对生命的探索与讴歌传达出他审美理想的独特性,其书风一如其文,温婉而敦厚,充满了山野的素朴与散淡的作风。在书法实践上,沈从文也与其在文学领域的特立独行相一致,他远离了当时碑派与帖派的争论和纠缠,选择了少有人关注的章草,别开蹊径,沉稳、圆润、内敛而不张扬,具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邃的美学思想。另外,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湘西人慷慨好义、扶弱除强、有诺必践的基本品质,相互间少了份欺诈、算计,多了份公平、正义和相互帮助的热忱[5],使沈从文在书法上形成了淡薄名利的书法思想。

二 沈从文书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沈从文的一生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出身寒微,学历不高,但通过刻苦勤奋的自学和拼搏,不仅能在高等学府任教,还在文学和文物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以及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研究沈从文,对其的书法研究应是研究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的书法思想精髓,主要表现在:

(一)以古为师,临池不辍的书法学习观

因家道中落,沈从文辍学后投身行伍,因擅长书写,沈从文得以成为上士司书,这是他第一次因为会写字而得到优待。沈从文意识到写字好能带来尊敬和优越的地位,因此更努力练字,经常“坐在用公文纸裱糊的桌面上,发奋去写细字,一写便是半天[6]321。此后便开始了有目的地练习字帖,以“胜过钟王,压倒曾李”[7]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并把有限的薪水积下来,在5个月内买了17块钱的字帖。沈从文因书写能力比同事强而被调到了参谋处从事司书工作,这样的实践环境培养了沈从文的耐力与习惯,他可以在桌边一坐下连续书写8个钟头不知疲倦,而这些因写字培养起来的好品行,也伴随着沈从文的一生,使其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是去当文件收发员,也不忘记随身携带“一本值六块钱的《云麾碑》,值五块钱的《圣教序》,值两块钱的《兰亭序》,值五块钱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6]343除了自己时常会临摹字帖外,朋友子英从事刻印,沈从文也会建议其师法秦汉,并送他一部汉印谱临摹。沈从文的习书不断从传统经典书法中汲取养分,用自己的毅力和耐心诠释了书法艺术,即使生病,临池不辍的学习观也没有动摇,沈从文曾在给友人王际真的回信中写道:“今天牙齿痛,只临帖数十张,字则越写帖越坏,可笑之至。”[8]临池不辍,与古为师,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沈从文在书法上投入了大量情感,并非一般文人雅士认为的书法乃生活之余事。研习书法艺术是沈从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在于其自身勤奋刻苦,不断的悟通与反省,另一方面就在于他的以古为师,以古为法。

(二)写字美观与实用并重的书法价值观

受早年生活所迫的影响,沈从文极为注重书法实用功能,他自觉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勤练书法,追求美观书写,这使得他比周围人有更多机会脱颍而出,获得生活得更好的机会,因而沈从文赋予了书法更多的生命情感,并与它相伴一生。为了使书法实用美观,沈从文主张向传统经典学习,他在给兄长沈云麓的信中说:写字一定要讲究传统,要有一定的标准,每个人都随心所欲,没有一定的标准,许多字就会不认识,也分不出谁写的字好,谁写的字坏了。“学校中美术字一来,更不必谈好坏了,要提倡写得让人容易写,容易认识,也相当大方好看的行书体。”[9]沈从文指导他的儿子和侄女练习楷书,他认为“楷书写写即有用。”[3]138沈从文非常看重日常书写,由于其从事编辑工作的特殊性,针对投稿作者字迹潦草的问题,他也多次论证书写美观的重要性,批评了投稿作者的书写潦草问题。在给朋友秦晋的信中谈到有一陈姓作者的字迹写的极差,不易辨认,他说:陈小姐文章已读过,译笔还好,惟字体草的不太容易认识,付排时也必然会令排字和校队相当费事也,以弟私见,如彼工作刚开始,能养成一种习惯,即在译叙工作上先能够注意到一字不苟的认真,对工作发展意义实重要,因就所知友人工作来看,译托尔斯泰全集之高植兄,《战争与和平》译稿,即亲手重抄三次,还是用半楷书,纪德作品译者卞之琳先生,译稿整齐常如排印。蒙田散文译者梁宗岱先生,在日本寄稿来平,一二字未妥,即用电报来改正,此等认真处未必即能使译文更成功,惟必有此耐心谨慎,方可望特别成功,则事极明显[10]490。

(三)学书入法与自得其乐的具体学书方法论

沈从文在与朋友马国权的信中探讨了楷书、隶书和行草书的学习。一是楷书入门,沈从文认为楷书学习可以从大小欧入手,用欧体作底子字看起来比较挺拔,以颜书入手,则在书写标题时,比较有分量,有厚重感。二是隶书学习,沈从文认为今人隶书大多俗气,隶书可向汉名碑《石门》以及隋静琬书《石经》取法,结体宽博,又大气,容易上手。三是行书学习,沈从文认为行书“学习李北海的《麓山》、《云麾》碑易掌握,写大字报标语易归行,好看。”[11]437四是草书学习,沈从文认为学习草书时,可向《书谱》取法,原因在于《书谱》对于“写草字或者认草字”[10]44很有帮助,很多字写法比较通俗。另外,还可向怀素等草书大家学习,比如怀素的《四十二章经》和《书道大观》[10]100,可以用废旧报纸来检验练习效果,“如果每天能用旧报纸,写寸来大行草半张,练笔到一年后,会可望得到自得其乐。”[12]沈从文最擅长的章草,借鉴了史游的《急就章》,元代的康里子山和明代的宋克章草笔法,晚年仍不忘师古,向新出土的文献《东吴彭卢地券》、《北齐韩裔墓志》等学习,他曾采用集字学习的方法研习,在回复马国权信中这样写道:“曾试就古文与章草相近字,集有百十字(系卅年前),此稿惜早以散失。”[11]459沈从文认为在书学有了正确的取法以后,书学态度很重要,必须踏踏实实,“写字得和写文章一样,必须认真十年廿年努力,当成一件事情来做。”[3]57在此基础上,学书才能自得其乐,以自适的心态去学习书法,才能达到平淡恬静的境界,才能为书家情感的抒发提供良好的前提。

(四)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理论研究观

沈从文靠渊博的学识作养分,在传统章草上下了很大功夫,其章草成就足可以与同时代书家王世镗、王蘧常、高二适并列,沈从文对章草的发展演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指出“分隶成熟于东汉末,比章草晚得多”[13]136,并撰写了《叙章草进展》一文。通过分析最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沈从文驳斥了“章出于隶”的观点,并作了分析:章草部分草法出于篆体,近年出土新材料日多,木石砖漆均证据可得。且早于分隶,亦有材料可证,又西汉不定形之隶书,体多宽博,少飘撇作态处。出土零星材料亦甚多,因此得一新的启发,即东汉定型之分隶,重撇勾挑处反近于受章草用笔影响而来[13]136。可见,沈从文的理论研究严谨求实,视角独特,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另外,沈从文还专门写过两篇谈论书法的文章,《谈写字(一)》和《谈写字(二)》,第一篇谈的是书法的艺术价值问题及对时弊的分析,他揭示了对书法艺术性质有不同认识的两种观点,一是以其他造型艺术的标准来观看书法,意即在书法形式上引人注目,一是以文化的、人格的标准来观看书法,意即有较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来写字和赏字[14]。对此,至今还有学者和书家在争论分辩。第二篇对宋四家和近代书家康有为等进行了评析,他认为宋四家少端丽庄雅,多以巧取势,实学不足,去本日远;康有为书法不如梁任公、胡展堂能谨守一家法度,不失古人步骤,转而耐看。于右任老年手不得用,写的字像是用大型特制原子笔画成的蔬菜条笔锋[14]。虽是一家之言,实质却蕴含了其个人的书法审美、书法批评,显示出真知灼见,对当前的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五)不以书家自居,甘于淡泊的书法名利观

美国汉学家金介甫这样评价沈从文的书法:“在他的晚年,他已是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书法大师”[15],但沈从文从不以书家自居,他在致妻子弟弟张宗和的信札谈到学习书法,最初在于学好它可以抄书快,解放后则是做记录的时候赶得急,都是在于实用,实在算不上是一个书法家,为众多好友熟人涂抹了上百计的大大小小字条,只能算作是玩玩的性质,当不得真[16]497。朋友赵家壁向沈从文求字,他在回信中说:“你要的字恐怕写不好,我的字在信纸上有时看的,挂上墙,简直不成样子了。”[8]229尽管如此,沈从文常常会写好几副供朋友选择,“嘱书件,字型太简,布置起来有难度,写出来总不像样。现全部寄上,如能挑出一个比较符合需要的,就用,若通通不符合,就莫用,另请人写写,比较好看些。”[13]280沈从文在给朋友宋伯胤的信中说:“嘱书件,写来写去,总不成个样子,因之撂下多日,交不了差,小小工作室里到处是乱纸堆,无从清理。近一月来,右手日益僵硬失灵,求好转势不可能,再持续下去,恐照前些日子的‘废品’水平,也难望达到,因此只好从废品中挑出一纸付邮,乞博一笑而已。”[17]沈从文在给朋友王兰馨的信中说:“嘱为广田兄文集题签,试出数纸,请拣选较合用的。如制版时能印的较浓重,效果或好些[13]358。沈从文甚至还希望向他索字的朋友,不要去装裱作品,他在给彭荆风的信中说:“附来一张日常习字,无体无法,见意而已,万万不要费钱装裱,只找块三夹板或者硬纸板,剪裁得比原件大些,用浆糊贴上就够了。”[13]280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艺术追求是沈从文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三 沈从文书法思想的当代启示

当前书法的“土壤”和书法赖以生存的环境皆发生了重要变化,当代书坛丧失了毛笔书法艺术在古代赖以存在的传统人文环境,毛笔书法日常书写功能日益弱化,当代书法创作进入到了以展览为中心的新时期[18]。针对当下书坛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沈从文的书法实践和书法思想,为当下书坛提供了若干重要启示。

(一)书法学习上的方法论启示

当代书法创作已经由过去的书斋文化进入到了展厅文化的新时期,展览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机制,给当代中国书法创作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以特殊的“展厅效应”,使书法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展厅效应带来了当代书风的多样化,促使了人们对书法空间表现力的深度挖掘,讲究瞬间的观赏感觉以及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已无可置疑地构成当代书法繁荣的显著标志。另一方面由展览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创作主体不愿下功夫钻研传统书法,片面追求“展厅效应”,形式至上、“制作”倾向和“篇章形式感、水墨变化等美术化倾向”加剧[19],因此,在书法学习上,沈从文的书法实践及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如下思考:一是注重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与古为师,反对当下的临摹评委作品,揣摩评委喜好,临摹今人获奖作品以图入展获奖的功利现象。二是学习书法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古人“墨池”、“笔冢”的故事恰好说明习书者要临池不辍,反对当下为入展投机取巧、速成行为。三是学书法离不开好老师的指导,要以德艺双馨的书家为师。当下好为人师者众多,书法家的称号亦漫天飞,然真正能够名副其实者寡,若择师不善而从之,极易使人误入学书歧途。

(二)书法价值观上的重新反思

沈从文的书法实用观,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书写技能被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水平出现衰退的现象,就连受过基础教育的成年人也常常提笔忘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法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强调书法的实用依然具有其重要意义。写字教育可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感情,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正如郭沫若所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20]2013年2月教育部将书法教育纳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之中。另外,沈从文书法实用观价值,还体现在它养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沈从文在工作应用的同时,他把书法当作一种休息,一种休闲,他在书赠施蛰存信札中说:“惟解除工作疲劳,似乎还只有涂涂抹抹为省事。”[8]230书写本身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60岁以后的沈从文都还能写蝇头小字。如今书法从书斋中走了出来,走向了大众,走进了老年大学和社区活动中心,成为了身心修养的重要方式。

(三)书家文化高度的回归与重塑

沈从文为学者型书家作了诠释。当下的书法艺术,过分地追求书法形式,弱化了书法的情感、神采、意韵,使当代书法沦为一种没有内涵、没有深度、没有灵魂的“视觉艺术”。沈鹏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书法如果失去深广的哲学、美学底蕴,便失去了灵魂。书法的抒情性、写意性要求书家具有完备的书内、书外素质[19]。沈从文兼修书内功与书外功,注重综合积累,沈从文的文化素养积累和沉淀与广揽博涉,更提升了其书法作品的书卷气。宋朝黄庭坚曾云:“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21]黄庭坚认为其他书家达不到苏东坡的境界,并非单纯的书写技巧,而在于苏东坡全面学术修养,在于“学问文章之气”,书卷气是书家综合素养在其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当代书家在这方面极为缺失,把文化与书法割裂开来,因此,研习书法必须具备必要的文字学、音韵学和历史学等知识。虽然当前的书法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书法的书写性以及书法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书卷气,依然是书法最高境界之表现。如何提高书法家文化素养,是当代书家要解决的难题,而重温沈从文的书法实践,对当代书家学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淡薄名利境界的提倡和追求

沈从文对书法一直自谦为:外行,自视为文书体,司书体[16]358。沈从文日日习书不辍,但是他不愿意附庸风雅,甚至不愿意把书法作品拿出去展出。当下书坛,受当代展厅文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影响,许多学书者企图通过短时间努力而得到丰厚回报。作为书法家,应努力追求德艺双馨的自觉境界,回到艺术本身。当今的书法展览机制,使得展览成为了书家追逐的名利场,扭曲了书家的创作心态。书家受展览时间、主题、内容、尺寸等因素制约,书法创作费尽心机选自己擅长熟悉内容,挖空心思在书写材料、形式上标新立异,紧跟时风,乃至抄袭他人作品,以入省展、国展为目的。入展获奖即意味着出名,可为自己的作品定润格,在这种大背景下,书家对书法创作认识模糊,忽视基本功训练,寻求非正常公关行为,请人代笔的艺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少数人极端利己的浮躁心理极度膨胀,掩盖了书家追求的理想方向。作为一名书家,应正确认识书法创作功利因素,努力追求物质利益上的合理淡化的崇高境界[22]。如果想淡化这种现象,就需要促使各级书法协会更多地向学术化发展,去官本位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书法展览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1]管继平.沈从文的书法[N].新民晚报,2007-07-07(B14).

[2]张新颖.沈从文早年的教书生活[N].东方早报,2010-04-04(B10).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21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4]李继凯.论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0-126.

[5]梁军.沈从文的性格成因探析[J].文学教育,2009(6):60-61.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3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7]董桥.我爱沈从文的字[EB/OL].(2007-05-08)[2014 - 12 - 21].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2223/82802/82803/5700741.html.

[8]孙晓涛,李继凯.第二届中国书法王羲之书法论坛论文集[C].济南:山东省书法家协会,2013.

[9]沈从文.沈从文全集:20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36.

[10]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2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23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36.

[1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31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4]刘宗超.沈从文对书法艺术性质的分析[EB/OL].(2008-03-24)[2014 -12 -21].http://news.artxun.com.

[15]巴金,黄永玉,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324.

[1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24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7]沈从文.沈从文全集:25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72.

[18]刘於清.论展厅文化背景下当代书法的人文建构[J].书法赏评,2013(1):23-26.

[19]王伟林.“诗意”回归:当代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书画艺术,2005(2):36-38.

[20]王婉,陈英杰.写好字做好人[J].中国德育,2013(15):54-55.

[21]王卫军.行书创作的实践与体悟[N].新华日报,2012-03-17(B04).

[22]马国骏.书法创作中功利行为的解读与评价[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52.

猜你喜欢
书家沈从文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杂说书家之性灵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书法欣赏
论唐人的“诗中有笔,笔中有诗”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