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岛,李汶锦,刘思雨,黄燕莉
(海南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经济管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法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较早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因其独特发展模式,新加坡创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较大突破。其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等方面。但是,城市岛国地理条件也同时制约着其发展趋势。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亚洲金融风暴后,单靠跨国企业扶持模式发展经济意识凸显出越来越大问题,背离了最初经济运行模式,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创业活动发展,加速其进程,拓宽其渠道。教育界更是在积极开拓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制定了初期创业教育方案,并在初步尝试后融入现有教育体系中,从而促进了创业教育蓬勃发展。
经过十多年发展,一套完整创业教育体系——覆盖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新加坡逐渐建立,其独到教育模式在后续研究讨论中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小学阶段,以“虚拟股份”为主题寓教于乐的游戏在学校中流行,该游戏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头脑和商业意识;中学时代,逐步告别小学阶段游戏主题教育,而把课程焦点集中在普及性管理企业知识中,让学生们对企业有了初步认识,对创新知识概念雏形有了稳定巩固;大学时期,与科技园区互动进行创业实践教育成为了重点,它不仅面向社会人员设立,让社会人员也有机会参与到大学课程中,而且还面向本科生设置了创业辅修专业,给予本科生更全面、更系统的学习。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硕士学位课程[1]。
从1959年起,以“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指导思想、“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为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在新加坡被逐步确立并得到推崇和发展[2]。这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建设需要,契合他们发展模式。也正是如此,新加坡绝大多数高校均强调教育培养实用性、高效性、主体性,设置了各类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为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近20年来,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不少于20亿新币的经费用于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等方面,营造了良好创业氛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也设立了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国内创业活动开展,其相关政策包括:新成立公司税务豁免计划,帮助维持现金周转;起步企业发展计划,帮助创业企业融资;创意商业化计划,鼓励将创新创业概念商业化;企业投资优待计划,鼓励投资起步创业公司;科技企业董事及顾问计划,为创业项目提供商业经验;生产力与创新起步公司发展计划,鼓励私企投资创新项目或产品[3]。此外,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选派大学生赴美国硅谷创业型公司学习交流,旨在培养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及意识。
由此可见,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了多方面支持。在此基础上,新加坡政府更是提出了一项长期策略:“建立亲商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繁荣创业精神”。
1997年,为摆脱固有创业旧模式,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打造具有新加坡本土特色课程体系,新加坡政府邀请欧美知名学者、专家等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对新加坡进行了大范围考察,并主张对高校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和改革,优化课程模块设置,捕捉课程教学重点,改进课程教学思路,提升课程探究潜力,并与国际接轨[4]。以笔者调研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其依靠政府牵头或自身外联,积极寻求机会与国外大学展开项目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200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系。南洋理工大学在与世界名校交流与合作中,博采众长、融会创新,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年,南洋理工大学还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共同创办了南洋科技创业中心,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创业规则、拥有国际知识高水平创业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南洋理工大学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在本科生方面,南洋理工大学首先设立了辅修课程、短期课程等不同种类课程,适应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同时,针对创业教育类项目,南洋理工大学还区分层级、属性进行不同比重设置,形成了极具国际化水准和前瞻性模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在硕士研究生方面,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契合研究生需要的创新与创业课程,在课程探究方面更集中在细微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创新创业多渠道实施模式;在课程实践方面更加注重研究生就业需要,为研究生就业打造多平台、多渠道、多视角经典案例。
对于创业课程评定,新加坡部分高校还采取了一种较为特殊外校评审制度,在评定体系中,并不是由本校教授进行评价,而是邀请国外高校资深教授、专家、学者负责评定工作。这就为课程设置国际化提供了相对客观考量标准,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高素质师资团队是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关键。他们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教学测评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新加坡非常注重本校教师培养和外校名师引进,更加注重与发达国家相关高校进行交流研讨,并在一些领域进行深入、密切合作。综上,南洋理工大学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可以改进创业教育模式,可以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1.看重教师实战经验
新加坡创业教育非常注重教师实战经验。以南洋科技创业中心为例,其中80%教师为外聘兼职教师,他们大多来自企业,或在一些企业中担任着外部董事;也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人员,掌握了较多高科技成果,也或多或少有过创业经历。他们在授课时便能够将现实案例灵活融入课堂教学,有效避免了传统教育中照搬课本陈旧案例弊端①摘自笔者对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科技创业中心谢耀庆先生的访谈记录。这支队伍汇集了各类学术界、企业界精英以实战经验为媒,大幅度提升了新加坡创业教育课程饱满度。
2.注重教师“走出去”交流合作
新加坡政府注重选派优秀教师赴外交换深造,着力打造“走出去”交流方案,特设“总统奖学金”等奖项,在提升创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政府还鼓励教师赴海外大学讲课或在海外企业实习进修。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越来越多被选派赴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赴国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培训。“走出去”交流合作方式让真正能“走出去”的学者学到了一系列领先知识体系和先进技术[6]。
3.全球招募优秀师资
为了使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实施,新加坡注重吸引和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师资,许多创业教育方面专家、教授均是从世界范围内重金聘请,旨在打造一支精英化人才队伍。例如,南洋理工大学提出“要想方设法把海外优秀人才‘空运’到新加坡”理念,长期请专人在欧美等地寻找创业领域拔尖人才[7]。
目前,新加坡高校创业教学形式主要为:课堂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分组讨论、拓展训练和企业考查。其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吸收创业理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逆商指数。
以南洋理工大学创业课程为例,在课堂上,学生被随机分组,组内学员彼此间大多未曾谋面。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及模拟实践等环节需要小组内成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在与组内成员交流同时可增进学员自信、沟通与思辨能力,在与教师交流讨论中可获得启迪,大大优化学习效果。在创业课程教学环节中,南洋理工大学更加注重应用。学生需自主思考创业项目并尝试运作,创业成果直接关乎课程成绩。这样,所学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目的②摘自笔者对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科技创业中心谢耀庆先生的访谈记录。
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注重亲身体验,强调创业教育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根据已有创新成果创立公司,建立技术产业链。
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2001年1月,为营造成果产业体验感受,南大风险投资公司注册成立,南洋科技创业中心宣告成立,这是又一次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合作。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斥资4000万建立了多功能科技大厦,致力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创业生态圈。而近几年,有数十家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支持下初创公司开始起步,募集到外部资金近亿万新币。这些初创公司极具市场潜力、有凝聚产业化发展成果潜力。
同样,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成立了国大创业中心,致力于创业研究及教育发展,为起步公司提供风险支持。截至1997年,国大共创建了9家科技企业,1998~2001年,每年新创科技企业达10家左右,2003~2005年,每年新创科技企业达20多家,发展迅速[8]。基于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加强。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因此社会早期便鼓励个人创业。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之初,国内建设百废俱兴,呈现了内忧外患局面,新加坡政府果断采取了走“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路线,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了独立初期就业问题。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紧密调查社会经济现状,结合新加坡自身生存与发展模式,推行了一系列独到经济发展策略。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积极开拓海外渠道,开展海外培训,将国内青年送往德国、法国、美国等地以学徒形式进行实习。这便是最早“职业化”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加坡创业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在萌芽阶段积攒成果逐步汇集,开始形成“全球化”经济发展目标,辐射全世界,在世界各个角落寻求适应多层次需求、多层面发展、多种环境生存人才。依靠积极吸引海外投资,新加坡建立了大量工业园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要,高校教育也主要以培养和训练企业所需技术人员为主要目的,并不提倡自主创业[8]。随着新加坡国内劳动成本逐步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优势对其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跨国制造企业移居中国,新加坡国内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重新被新加坡人所重视,寻求合适创业机会也逐渐为新加坡人所接受。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新加坡遭受重创。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单靠与跨国企业合作不能成为国家经济长远发展根本战略。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加坡政府开始鼓励创业,高校创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人才发展战略体系中重要一环。
亚洲金融风暴后,新加坡高校也开始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不断实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并开始创办知识企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11]。经过近10年探索,新加坡创业教育已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体系。
与新加坡相比,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对创业知识掌握能力有待加强,对创业体系认知明显不足。因为,我国目前高校教育仍以传统理论教育为主,并不涉及创业理念凝练,教师团队中也缺乏优秀企业家等,必然就缺乏创业一定的经验与经历,导致创业教育发展进展缓慢。回顾新加坡最初发展状况,在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弊端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严格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方针,着力建设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学科。我国高校可借鉴此举,放弃各类专业齐头并进平均发展传统模式,对创业教育进行重点研究突破,培养具备扎实创业知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脱离政府政策体系扶持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必将停滞不前。因此,我国政府应为创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发挥好倡导者和扶植者作用。政府不能只从就业这个单一层面来理解高校创业教育,而应根据我国高校目前创业教育发展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制定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关键因素。目前,相对于新加坡而言,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及创业经验教师团队。此外,国内缺少关于创新创业本土化教材,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国内实情相脱节弊端[10]。
借鉴新加坡做法,我国高校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方式。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出境参加学术交流,对国外名校先进创业教育知识开展学习,逐步形成自身创业体系,并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开展创业实践,进而形成自身创业经验。在前沿理论引导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运作,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高薪聘请企业、政府和国外成功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我国高校也应借鉴国外高校优秀课程教材,并依据国情编写符合本土特色创业教材。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课程。但是几乎所有高校在创业课程设置、创业体系打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弊端,各类创业课程之间缺乏一些必然联系,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没能将课程之间潜在联系很好地融合起来,综合课程之间知识体系。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创业教材和课程还未能实现很好磨合,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对此,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一些先进模式,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合作,采用合作共赢策略参与一些子课题研究,逐步掌握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形成自身实践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缺陷,消除实践薄弱环节,构建创新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教学计划。
在保证创业课程培训质量和标准方面,我国高校可引入校外评审制度,由国外名校资深学者组成评审组,定期考察课程体系培养质量,改进并完善不合理教育模式,保证课程教育时刻与国际接轨[1]。
新加坡高校由于政府、高校、企业合力支持,为创业者构建了良好生态环境。其中校园创业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物质保障。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国高校应继续大力建设校园创业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创业项目、资金、导师、资源、政策等信息发布及咨询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群体与同行及创业成功者间沟通交流。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团队提供关于企业运行、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知识产权等创业实务咨询和培训,取得了不错成效。因此,建立高校创业中心模式应当得到推广和普及。我国高校还应建立有政府或企业参与的科技创业园区或孵化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新加坡高校开展创业成功模式为借鉴,对我国高校构建起适应实情的创业教育模式大有裨益。
[1] 李霆鸣.新加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
[2] 陆兴发.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的动态与前景[J].外国教育资料,1996(4).
[3] 新加坡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EB/OL].http://www.jljc.net.cn/wyzp/10/1/index.htm.
[4] 牛欣欣,洪成文.“入世”后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5(9).
[5]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科技创业中心[EB/OL].http//www.ntu.edu.sg/chinese/colleges/Pages/institutescentres.aspx,2010-09-29.
[6] 古凌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J].高教论坛,2010(2).
[7] 吕杰.从南洋理工大学看新加坡高校教师聘任制[J].中国教工,2003(12).
[8] 喻军,张泽强.中国和新加坡高校法制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9] 李鹏飞.新加坡高校创业教育特点与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