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2015-03-17 01:09陈培蕾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二语建构主义外语

陈培蕾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陈培蕾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石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制约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重新探索束缚大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开启了新的思路。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可以找到影响英语水平提高的根源,进而结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主体、情感因素以及教学策略上寻找解决这一现象的途径。

建构主义;中介语;石化现象;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主体;情感因素;教学策略;教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构主义思想在西方渐渐孕育生长,八九十年代被引入到教育界。将建构主义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杜威和布鲁纳、瑞士的皮亚杰和俄国的维果茨基等。杜威的“经验学习论”着重经验的连贯性和交互性,即经验源于过去又以某种方式影响、改变未来的经验性质,它受内部条件与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经验不仅是知识,还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布鲁纳同样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融入个人全身机能、对信息主动传输、加工和应用的能动过程,而教师的角色是将信息以简捷的方式输出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学习者是在与外部环境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出了对世界的认知。在他看来,将新内容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同化;当原来的认知无法迅速接收外部刺激时,现存的认知结构就会立刻做出调整和重组,顺应随之产生。学习恰恰是在不断同化和顺应的变化中得以发展,故而,学习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意义的过程”。[1]维果茨基所倡导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会有一定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以更早地唤醒学生有望发展的区域和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首先,从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复杂性以及认知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类对知识建构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主张“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认识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真实或是在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2]他们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由内而外的自我提高与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知识的积累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习者自身的能动作用将会极大地促进新旧认知的相互作用,构建知识积累。这种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观念中知识的权威性和静止性的观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其次,从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者同样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发现,构建认知和意义的过程。学习的情境性和社会性提醒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社会互动实现个体认知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的形式成为调动学生能动性、创造轻松学习氛围、提供应用知识机会的有效学习途径。再次,从教学观上,建构主义主张教学的侧重点应由传统的“教”转变为“学”,教学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帮助学生创造情境,借助现代化的辅助设备引导并指导学生主动构建感知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反省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改革重点了。最后,从评价观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有别于传统静态模式的动态体系,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元互动、不断修正并发展的评价。评价内容由单一的成绩评价过渡到态度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也不再是教师本身,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样可以进行多元评价;评价手段将从终结性评估转变为过程性评估。总之,自主建构的教育核心思想要求教师创设一切条件使学生保持构建认知的主动态度,为学生的攀登搭建平台。

二、号介语与石化现象的成因

20世纪70年代,拉里·塞林克(Larry Selinker)在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先提出了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所谓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使用的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一个较为独立的语言体系。而中介语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现象则是指学习者随着年龄和知识量的增长,外语水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始阶段的学习那般稳步提升,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态势。这种特定的语言系统是伴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有别于母语与目的语,并逐步向正确的目的语接近的动态体系。

1.内在因素。Lenneberg从生物学的角度剖析了石化现象的成因。在他看来,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段极易学习和领悟的时间,超过这段时间,习得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幅减慢。Scovel也曾经指出,人的大脑在临界期之前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者同时习得几种语言也能轻松掌握,但到了青春期,左右大脑的功能分工已逐步完成,此时语言功能已在左脑定位,再进行语言学习就会困难多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年轻人在学习语言上较成年人快得多,也容易得多,因此年龄不失为影响石化现象的一个内在原因。Selinker又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层面对中介语的石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心理认知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的认知机制必定导致不同的语系,而石化是一种难以激活的、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许多成年人因为在临界期后很难再将这种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激活,而只好从一般的认知角度来习得第二外语,日久天长,石化便形成了。学习者随年龄变化其认知和情感因素也会随之变化。Krashen又从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也对石化的成因做了解释。他列举了可能引起石化的五种假设——感情过滤器、目标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目标语输入量不足、目标语输入质量不高以及目标语输出过滤器。他用滤网来比喻学习者的情感,认为对二语学习保有消极态度的学习者们的情感过滤就强,因此获得有效语言输入就少;相反,那些怀有积极态度的学习者们的情感过滤就弱,语言的有效输入就更多,更容易到达大脑的更深层次,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而Anderson认为母语的学习是一个自动化的阶段,外语的学习却经常滞留在联结阶段。因为当学习者遇到的第二语言知识自己较为熟悉时,往往会套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对新的语言知识归纳、类推和匹配;如若遇到不熟悉的知识,已有的母语知识便会作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母语的迁移也随之产生,石化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2.外在因素。Selinker(1982)研究发现学习策略的使用同样也会引起石化现象。[3]广义来讲,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运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或方法辅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提取、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策略。根据Ellis(1994)的研究,他认为有些学习策略会间接影响语言习得,而有些不当的学习策略则可能直接作用于语言习得,极易造成石化。[4]譬如当学习者掌握一些语言表达形式和规则后,就会在写作中不由自主地将口语中的一些简单、非正式的省略表达用于书面表达,这种不正式、不规范的随意替换和简化表达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动力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减弱,久而久之,这种简化了学习任务的学习策略就会慢慢引起中介语石化。其次,交际策略的不当运用也会造成石化。当学习者还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在进行交际时,为了应对交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便会调动各种交际策略使交际顺利进行。例如当学习者用第二外语交流时,受词汇量的限制,会有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的尴尬境地,此时他就会迅速调取母语或目的语中词义相近或词形相似的词使交流继续,如若长期过度依赖、使用交际策略,石化现象又将难以避免。再次,来自教师和教材的培训迁移也是导致石化的外因之一。对于处在语言学习初期、尚无辨识能力的学生来讲,外语教师自身不规范、不标准、不地道的使用外语将会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不规范、不符合目的语的老化教材又会进一步促成石化现象。最后,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对语言学习者有着重要影响。二语习得同时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文化适应程度的高低反映了学习者的言语学习目的,更决定了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快慢与多少。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对二语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度不够,加之所处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极易形成语言学习者的皮钦化(英语、汉语、马来语、葡萄牙语及少数印地语在商业交往中形成的混杂语)趋势,当学习者的社会心理距离无法减少时,皮钦化的过程也就会越长,石化当然就在所难免了。

三、解决策略

1.主体方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师角色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传输者,更应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设计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及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方案等。教师应首先结合学习对象与教材制作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能动性、参与性与探索性的课件,进而通过创设学习合作小组指导和监督学习过程、提高协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自主学习的过程做好笔录、辅导和监管。最后,根据课堂表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查问卷等多方面的反馈及时修改、调整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互动、逼真的语言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努力做到既不放纵,又不苛刻,及时纠正关键性错误,提醒非主观性错误,忽略大意造成的错误。对于出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它的不可逾越性,是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故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必急于求成、逢错必究,以免挫伤、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克服了急躁情绪后,随着习得的进展与中介语的完善,石化现象会逐步减少甚至消失。此外,课程论专家陈侠先生曾说道:“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并非决定于学制和课程,而决定于师资的水平。”[5]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重点所在。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如若学生的二语水平在i水平上,那么教师的输出内容应该包含i+1的层次,这样学生的二语习得才能获得最有效的输入,水平才会得到最快提升。如果输出内容的层次在i+0或i+2这样更低或更高一些的水平上,那么语言水平的提高将会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易于理解并略微高于学生当前现有的语言水平,通过有效的最佳语言输入才能获得最佳的语言习得。教师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首先可以通过脱产或在职的多种进修形式,也可通过教学观摩课、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校内培训,还可通过出国学习、校外调研等方式接受校外培训。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控制语言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水平,才能真正地从语言信息的输出方减少或避免石化的产生。

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首先应明确学习动机和制定学习计划。在二语习得的调控过程中,动机受观念影响,观念又决定策略的选择。因此,学生要明晰语言学习的任务,从整体和细节上来制定适合自身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记笔记、语境化、重复、编组、翻译、演绎和推理等认知策略进行系统学习,尤其通过反复输入正确的语言信息和创设真实语境的形式达到防止石化的目的。其次,学生必要的自我监控和检测也是减少石化的有效手段。学生要定期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交际中检验语言的表达水平,把控自己的正确输出,虚心接受旁人反馈的问题,发现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修正和巩固,在积累中摸索适合自身的技巧和策略,有效减少石化的发生。再次,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有助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保持对外语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致,学习态度积极主动了,对学习效果也会产生正能量的推动作用,进步自然很快,而成就感的获得又使外语学习者更加自信,更加努力,更好地激发潜能,学习者渐渐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外语学习状态和氛围,石化便可逐渐避免了。所以,外语学习者一定要消除冷漠、排斥的消极态度,树立主动、乐观的积极态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

2.客体方面。优化语言学习环境是促进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建逼真、生动的学习语言环境。如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录像、电影、课件等,通过一个个相对真实的外语小环境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激情;举办英语文化节,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形式或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亲历英语文化,减少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感;开办英语角,聘请外教参与学生交流,搭建直接沟通的平台。其次,学生也可自创语言学习环境,增加学习交流机会。如举办英语沙龙,学生可以自编自导情景剧,举办英语幽默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激励学生学习英语,也可通过网络与外国友人聊天或结交外国笔友等方式主动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检验自身的外语水平,促进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学习环境的改善,为学习者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保证了语言输入的真实性与切实性,从而达到降低石化现象产生、提升外语能力的目的。

教学评价策略应转向重激励、重发展的多种评价和过程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重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使得一些踏实努力但成绩平平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种落后的评价理念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严重问题。在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多元评价体系中,评价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既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甚至还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面谈、讨论、课堂表现、问卷调查、学生测试成绩、学习周记、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策略上,应以自评和互评为主要依托,兼顾客观与激励的过程性评价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就现存问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对其发展状况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在最短的时间发现问题,反思并修正自己的欠佳表现,最终在使语言学习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效和评价的催化作用,不断增强动力,树立信心,从而步入一个教、学、评互相激励的生态机制。

四、结语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间阶段,对其成因有较为透彻的认识后,教师和学习者便会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有效克服手段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利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从主、客体的方位重新寻找出路将会为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新的元素,拓展新的途径,帮助外语学习者冲破石化的困扰,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实现外语学习质的飞越。

[1]张建伟,孙燕青.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2.

[2]皮连生,等.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33.

[3]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2,(10):209-231.

[4]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57.

[5]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1-182.

责任编辑、校对:齐园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nglish Level of Undergraduates

Chen Peil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ond-language study.Its existence restrains the enhanc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level.Using constructivism to re-explore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which binds up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development will bring a new ide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By analyzing causes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the root of influencing college English enhancement can be found,then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i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overcome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subjects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emotional factor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constructivism,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college English,subjec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emotional factors, teaching strategy,teacher

G642

A

1673-1573(2015)03-0026-03

2014-11-24

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对实施创新教学和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研究”(132400411159)

陈培蕾(1977-),女,上海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二语建构主义外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