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元
2015年羊年央视春晚在人们种种期待中款款谢幕。近来,春晚的节目自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几个反腐作品更是成为议论的焦点。对于抨击类曲艺节目重归春晚舞台,电视观众众说纷纭:有点赞的,认为今年反腐题材“尺度大”、“讽刺力度强”,是对现实生活中贪腐现象、“四风”问题的有力批判;有批评的,认为几个反腐作品根本没有触及反腐实质,只是“隔靴搔痒”,很“不过瘾”,没有达到应有的“笑果”。两种观点可谓截然相反。
实际上,反腐类讽刺相声早年间在春晚并不那么稀奇。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电影《春节大联欢》,这个中国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里,马三立的相声《开会迷》就针砭时弊,抨击当时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假大空。只是这些年,相声讽刺的立场越来越“跑偏”,从当年对社会现象和不良风气的讽刺到如今开始对弱势群体展开嘲讽,节目数量也一落千丈。最近的一次,只能说到1988年春晚,由牛群、李立山说的对口相声《巧立名目》,其被认为是春晚里唯一的“反腐”相声。
凤凰网进行了网络调查,得出了参与调查网友中超六成认为反腐喜剧讽刺力度不够的结论,并据此在其《洞见》评论栏目中亮明观点,所谓的反腐尺度30年来最大,仅仅是基于数量而不是质量。“从内容上来看,仅仅把矛头指向了小科长级别的小人物,远比我们现实中真实的腐败情况要弱化太多,而且还不忘将反腐的伟大功绩归于大领导身上,这违逆了讽刺类节目的初心。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但羊年春晚的反腐喜剧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
评论员司徒格子撰文称,曾誕生过《宇宙牌香烟》《打扑克》《巧立名目》等经典讽刺权贵之作的春晚,如今越来越注重举国上下其乐融融,所谓“既要好笑,又要稳妥”,长此以往,只能是让“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处处雷区。说反腐,不敢给力,陷入不知道该骂谁的尴尬状态。”
在《中国周刊》春晚之后第一时间对《这不是我的》表演者苗阜、王声的专访中,作者闫小青借采访者之口,委婉地道出民间流传的对反腐相声无法打动人批评的原委:“上央视春晚,不管什么节目,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思想,符不符合政策宣传口径。导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开始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正确。”这使得相声小品在讽刺时政现象时,不得不模糊地处理,“固然保证了政治正确,却让作品的力度和‘笑果’也跟着模糊了起来。”
至此,一直是传说从未被证实的“春晚尺度”之说,终于经由“反腐喜剧”的讨论,被舆论所关注,学者熊丙奇在《北京青年报》撰文称,书于文牍的“尺度”虽然没有,但“创作者内心的尺度多年来已潜移默化形成,而且还会自设尺度,以至于今年骤然尺度放宽,相声小品作者们还无法适应。”
凤凰网发表评论员曾颖文章称,羊年春晚上的几个反腐节目实在无法承载得起媒体赋予的“三十年来讽刺尺度最大”,“最具锐度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春晚语言类节目破冰式改变”等称号,公众对于反腐类节目的极大注意实际上源于民众对于现实生活中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与相声等节目以往表现的低劣。曾称,“相比于现实生活中揪出的各类贪官和各类令人窝火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积闷之下在网上发出的各种恶搞式的讽刺段子和牢骚,这些节目简直都可以说是温柔如小猫的了,偶尔小露一下爪子,便引来惊奇甚至赞叹,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此前它们的表现实在太LOW了,因为各种各样的顾忌和敏感点太多,一向受人喜欢并赞叹的小品和相声,变得平庸甚至下作,上演时演员拼尽力气在台上用力表演已被无数次斧正得几乎没有发挥空间的作品,但观众在热闹过后再仔细回想得起来的细节、台词,可谓微乎其微。”
相较于民间对于春晚反腐的普遍不满,官方媒体则显得要宽容得多。
对于反腐相声重返央视春晚舞台,有人认为,它不仅救了相声,也救了春晚,因为相声就是讽刺的艺术,敢讽刺、善讽刺,相声才有力量和魅力。人民网发表署名文章称,“反腐节目重返春晚是时代的需要和大众的需求,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人为本的作风、寓教于乐的做法。人们在获得欢笑的同时,也会引起深思,受到教育,继而来关心我们的工作、监督我们的官员。可以说,大尺度反腐作品亮相春晚,大快人心,深得人心,刻骨铭心,既释放了‘全面反腐’的积极信号,也有利于营造‘全民反腐’的良好氛围。”
对于春晚结束以后,网络中流传的对于反腐类节目的普遍失望,人民网藤修展撰文称,“对春晚反腐题材的作品不必太苛求。文艺是一种批判的武器没有错,但不能指望文艺有太多、太重的承载,尤其是春晚。每年一度的春晚,本来就是为过年之际一家人围聚在一起享受幸福时光提供的一个平台、一道春节文化美食大餐,如果在‘吃大餐’的过程中能受到一些‘启示’、得到一些‘教诲’,甚至解解对腐败现象的心头之恨,当然是好的。不过,春晚这道大餐的主要功能不是这些,相声也不是能够推动反腐的利器,所以不必把对反腐的期待寄托在几个春晚的反腐节目上。”正如《这不是我的》相声演员苗阜所说的:“我们也没有在具体事例上下功夫,要看具体事例看新闻就行,不用看段子。”
同人民网等官方媒体对于羊年春晚反腐类节目的大力称赞不同,《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媒体则承认了今年的反腐类节目确实存在笑料不多,同广大观众期望有落差的问题,但却对反腐类节目重登春晚舞台的积极意义表示了肯定。
《法制晚报》称,“春晚开反腐相声的先河,有人不满意了,觉得不够锐利,挤兑说‘就这还敢说向纪委取经’。还有人觉得不好笑。说句实在话,无论用多幽默的语言去说沉重的事,都难好笑起来。但这并不能否定反腐相声的一切。各类对官场不良现象讽刺的作品,已经绝迹多年。如今重新出现,应该被看做是个巨大的变化,搁在春晚这个背景下,也可以说是有勇气的。作为先行者,总是有很多相声之外的压力,比如探探深浅、看看社会能达到什么样的接受能力。”
《北京晨报》发表资深媒体人丁晓阳的文章,“的确,今年的春晚,反腐相声有点令人不那么痛快淋漓,但是,我们可以期待有更多的晚会、更多的演员去拓宽更多的边际。这种期待是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也是相声演员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