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延安,已没有了昔日那雄伟庄严的古城,没有了战争。有的是日益飞长的高楼大厦,繁华的车水马龙。但嘉岭山上的宝塔依旧,烽火台依旧;清凉山依旧;凤凰山依旧。它们见证了这里数千年的沧桑变迁,继续默默地注视着这一方圣地。
宋时的延安,像一把大锁,锁住了北方民族进入中原的大门。北方民族要进入中原,必须先打开这把大锁。
然而,有攻城掠地的豪杰,就有守土保民的英雄。仅北宋时期,这里便先后有范仲淹、狄青、刘光世等名将驰骋杀敌,屡建功勋。
而屡知延州的种世衡家族,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群体。
1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种世衡。
种世衡,字仲平,公元985年生于河南洛阳。他以叔父种放荫补为官,先后担任过将作监主簿、京兆府渭桥仓知监、保定知县、京兆知县、凤州通判、孟州司马、鄜州判官、武功知县等职。
1039年冬,种世衡调任鄜州判官。当时,陕北的金明、保安、安定、绥德一线重镇都已被西夏占领,西北边疆失去屏障,西夏军频频出击,而宋军却无险可守,形势十分危急。种世衡多次实地考察,向朝廷提出一项新建议。他说:“距延安东北二百里,有过去的宽州废城。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建一座新城,凭险据守,以抵挡来犯之敌。此城西可保障延州的城防,东可获取河东粮草,北可伺机收复银、夏等州。”朝廷准奏,并命种世衡亲自督建此城。
这一消息传入西夏,西夏人自然不肯罢休,多次出兵阻挠。种世衡一边与西夏血战,一边督建城池。不多久,一座新城便出现在陕北大地上。
城池虽然建成,大家却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此城虽然地势险要,城内却没有水源。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这里迟早还会变成一座弃城。种世衡便率领军士和工匠就地掘井。但凿地深达150尺,依旧无水,却碰到了坚石层,工匠们认为这里不可能掘出泉水来。种世衡说:“你们不要管有没有水,尽管往下凿。凡挖出来一畚箕石屑,就奖赏你们一百文!”工匠们一听,虽然心存疑惑,但也精神抖擞,在种世衡的指挥下继续奋力深挖,结果穿过石层后,果然有十分充盈而甘美的泉水奔涌而出,众人皆欢呼称神。种世衡并未就此罢手,一鼓作气,接连又在城里挖了好几口这样的深井,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稳定了军心、民心,使该城成为北疆要塞。
因为此城建在山脚处,两山夹水为涧,涧水清清,河流两岸也多是青青的片状岩石,朝廷便将此命为青涧城(即今清涧县城),并由种世衡知城事,将他由定国军节度使判官提升为内殿崇班。
在驻守青涧期间,种世衡发动百姓开辟荒地二千顷,解决了军民的口粮问题。接着,他又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商贸业,使青涧很快便繁盛起来。
青涧城周边,居住着众多的羌族民众。以前的中原官员居官自傲,对周边羌族部落傲慢无礼甚至采取敌对态度,使羌族民众对中原官员又恨又怕。种世衡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经常主动深入到羌族内部进行慰问,并将自己佩带的宝刀或器物赠给羌族部落首领。对于羌人中能及时提供边境敌情者,种世衡经常宴请他们。对于提出有价值意见的羌人,他常取座中金器奖励他们。这样一来,羌族部落就对他十分敬重和拥戴,西夏方面一有动静,他们马上就会告知,使种世衡作到有备无患。
此后,青涧成为延州北面抵御西夏入侵的一座坚固的军事要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其时,李元昊统治的西夏王朝如日中天,对大宋边境构成极大威胁。种世衡了解到,李元昊之所以取得三川口和好水川战役的胜利,全仗两个妻哥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此二人多权谋,善用兵,分统左、右厢军,号大王,所率军队素以善战著称,让宋兵心惊胆战。他认为此二人不除,边境无宁日。
而野利兄弟也了解到种世衡的本事,深有同感。
1042年古历2月,野利旺荣派部下浪里、赏乞等人来到青涧,向种世衡投降。种世衡大摆宴席,热烈欢迎。
不久,他便派部将王和尚前往西夏,被人抓获,押到李元昊面前。李元昊对其百般拷问,王和尚终究不吐一字。直到有人在其头发中搜到一个蜡丸,李元昊打开一看,竟是种世衡写给野利兄弟的,上边画了一颗枣,一只龟。这不是“早归”之意吗?王和尚这时才开了口,“交待”了浪里等人降宋,种世衡派他见野利兄弟的经过。李元昊听后勃然大怒,立时派人将野利兄弟抓来,不由分说便将二人斩杀了。
本来,浪里等人是受命来诈降的,以瞅时机里应外合,拿下青涧城,不想却被种世衡识破,用反间计轻取了野利兄弟的性命,造成西夏上层的统治危机。
1043年3月,陕西宣抚使、知延庆路范仲淹到环州(今甘肃省环县)巡边,发现环州的羌人大都与西夏勾结,给西北边防造成极大压力。于是,他奏请朝廷,将种世衡调知环州。
种世衡一到环州,首先就去羌族部落慰问。
有一位叫奴讹的酋长,看不惯宋朝官员的做派,从不到郡城拜会任何长官,宋廷官员来巡视,也总是避而不见。但他听说种世衡来了,竟破例参加了迎接种世衡的仪式。种世衡与奴讹促膝长谈,言犹未尽,便约定次日早晨去部族拜访。谁知天公不作美,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雪,地上的积雪厚达三尺,到羌族部落路又十分难走。部下便劝种世衡说:羌人凶诈多端,且地形险峻、冰雪险恶,万不能去。种世衡说:“我不以诚待人,如何让人以诚待我!”坚持冒险踏雪上山。奴讹以为汉族大官平日养尊处优,哪里会到他这穷乡僻壤来,便坦然地睡在帐中没有起来。当种世衡披着一身雪花风尘仆仆来到羌族部落时,奴讹毫无思想准备,直到种世衡开玩笑地用脚踢他起床时才如梦方醒。
就这一场举动,竟使奴讹率领全部人马归降了宋朝。
苏慕恩部落是整个羌人中最强大的一支。为笼络苏慕恩,种世衡多方了解,掌握了其人的弱点。一天晚上,种世衡邀苏慕恩在他府中饮酒,并叫出一个漂亮的侍女来斟酒。席间,种世衡假托有事进入里间,在墙缝中偷偷观察,果然见苏慕恩看上了那个侍女,百般挑逗,这时,种世衡突然走出来,把苏慕恩弄了个大红脸,连连请罪。种世衡当即便决定将那侍女送给苏慕恩。苏慕恩对种世衡的宽宏大量感谢不尽,从那以后,凡是其他部落中有怀二心的逆臣,种世衡就派苏慕恩前去讨伐,每次都能大胜而归。
种世衡以心交心、一诺千金,很快消除了羌人的成见,纷纷归服了宋朝。每当西夏军准备进攻,羌民都提前通报,使宋军提前做好准备,甚至担任向导,出兵助战。种世衡又倡议人们修筑烽火台,如有紧急情况,就“举烽相告”,共同出击。西夏得知环州之地“烽火相望,无日不备”,便不敢再打环州的主意了。
在环州,种世衡实行的是实行全民皆兵的策略。为激励当地百姓练习射箭,种世衡用白花花的银子当靶子,谁射中了,这银靶就归谁。人们受不了这银靶的诱惑,男女老少都纷纷开始练习射技。
紧接着,种世衡又做出一项新规定:官府每年都要征集民工服徭役,人们常常因为分配的徭役轻重而争吵不休,种世衡也用比赛射箭作定夺,射得好的人可以减免徭役或优先选择分配轻活;有些人犯了过失也要射箭,射中者可以减轻处理,有的甚至免罪释放。
1044年12月,陕西宣抚使范仲淹为巩固边防,切断敏珠尔、密藏、康诸三大部落与西夏的通道,命种世衡与原州知州蒋偕在两州之间新筑一座细腰城。此时,59岁的种世衡已染病在身。
为了稳定境内羌人,种世衡首先派人去三大部落慰问,接着又专门宴请并犒赏了三大部落的首领,使细腰城仅用了10余天时间便顺利建成。
1044年12月12日,细腰城成功告竣,而种世衡也随之安祥地闭上了眼睛。
种世衡戍边数十年,坚持以德服人,以心交心,竟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他的治下,人民能丰衣足食,安全无忧。与羌民相处,受到了境内羌族人的信任和爱戴,种世衡去世之后,羌人们都在家中悬挂其画像来祭拜。
2
种世衡生有种诂、种谔、种诊、种谊四子,均大有建树。种诂、种谔、种诊被誉为“边关三杰”,而种谊则有“常胜将军”的美名。这四个儿子中,以次子种谔最为出名,而且毁誉不一。
种谔,字子正,生于1027年。先以父功入官,为左藏库副使,1066年6月,由延州知州陆诜推荐,成为青涧城知城。他生得魁梧彪悍,说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
延州知州陆诜是一个不喜欢惹事生非的人,他驻守西北边防,却一直主张与西夏讲和,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这一主张与西夏王朝相左,与他的属下种谔也相左。
1067年元月,西夏有个叫朱令陵的酋长来降,陆诜怕他是诈降,便打算拒绝。种谔说:“朱令陵主动来降,你却不招纳,那还会有人再来降吗?”陆诜采纳了种谔的意见,将朱令陵划归种谔名下。过了不久,西夏派人来,要求将朱令陵归还西夏,态度十分强硬。陆诜又有些害怕,便召种谔商量对策,种谔说:“你要求他拿景询来换。”景询是宋朝投降了西夏的大臣,西夏人当然不会拿来交换,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而种谔则对朱令陵待遇优厚,划拨良田40顷,宅院一处,并奏请宋朝廷授予官职。有朱令陵作榜样,不多久,又有不少羌人归附了宋朝。
在招降西夏官员方面,种谔总是主动出击,软硬兼施。他任青涧知城后,就谋划着要收复绥德,进图横山。他打听到驻守绥德的西夏将领叫嵬名山,这人是个死硬派,不好对付,但他的弟弟嵬夷山却是个明事理的人。于是,他便从弟弟入手,先招降了嵬夷山,然后又招降了嵬名山的部将李文喜,并交给李一个金盂,让他适当时候交给嵬名山。而后,他向朝廷上奏说:“西夏主李谅祚累年用兵,手下都起了二心。李谅祚准备将横山羌族尽数迁往兴州,这里的人不愿离开故土,其首领嵬名山率部众来降。”
宋英宗赵曙准奏,诏命他去受降。
种谔领了圣旨,便率领属下所有兵马,偷偷包围了嵬名山的营帐,而后令士兵大声呼叫:嵬名山快快出来受降!
嵬名山听到喊声,忙援枪在手,打算出去迎战,其弟夷山说:“哥约好投降,怎又变卦了?”名山问:“谁说我要投降?有何凭证?”李文喜急忙拿出了金盂。嵬名山看看部下都已如此,只好率众归顺了种谔。
就这样,种谔未动一刀一枪,便得到三百名羌族首领,一万五千户百姓,一万名军人。
取得绥德后,种谔打算筑城固守。但陆诜却因种谔无视上级,不请示汇报便自作主张而十分恼火,命其将军队退回怀远堡。西夏人听得种谔后撤,便派四万精兵前来交战。种谔毫无惧色,派降将嵬名山率百余人正面挑战,自率中军继后,偏将燕达、刘甫为两翼,同时发起冲锋。西夏军全线崩溃,被种谔追击20余里,俘获甚众。
随即,种谔便筑起了绥德城。
陆诜对种谔这种我行我素的作法忍无可忍。他向朝廷上书弹劾,请求将种谔逮捕治罪。朝廷也认为这种人应该管教管教,便官贬四等,随州安置。
泾阳知县侯可听到这一消息后,上奏朝廷说:“种谔奉朝廷密旨智取绥德,却因未与上司通气而被治罪,以后还怎么用人?”英宗一听,也在道理,便又恢复了种谔所有职务。
1076年3月,朝廷加封种谔为礼宾副使,知岷州。这一年,他率兵剿灭了集兵于洮州、岷州的西夏大将鬼章。接着,他一路攻克洮州,直抵黄河岸边,歼敌7000余人。由此,种谔便又被提升为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
1081年6月,宋神宗赵顼诏封种谔为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鄜延路军副帅),与经略安抚使沈括共主边防大计。
种谔与沈括达成全面出击、大规模作战的一致意见,便进京面奏神宗。种谔说:“夏国现在无人可用,国王只是个小屁孩,臣去将他捉来见您!”神宗壮其言,便命沈括为正,种谔为副,赠金带,赐白银万两,用以招抚降兵降将。
这一年7月,种谔率军从绥德城出发,到达米脂寨,虚张声势围攻了三日。西夏得到消息,马上派兵八万前来救援,种谔与援军在无定河川展开激战,大破夏军,斩杀千余人,米脂寨守将令介讹遇投降。8月,种谔留下千人驻守米脂,擅自率大军西出夏界,攻克银州、夏州、石州,歼灭夏军一千余人。朝廷见种谔不听话的老毛病又犯了,怕孤军深入出乱子,便令其班师延州,并改令鄜延路和麟府路的军队全部由王中正指挥。
没想到这王中正却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9月22日,王中正率23万军队,15.5万民伕,分四路大军从陕北出发,向西夏发起进攻。
此次战役先期看上去很顺利,攻城夺寨如探囊取物,却不知是中了西夏的诱敌深入之计。等大军打到纵深时,夏军截断了宋军的粮草通道。宋军粮草全无,人困马乏,而西夏军以逸待劳,将宋朝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战后,四路大军的主帅王中正、高遵裕、刘昌祚都因兵败而受到责罚,独种谔却因战功显赫,多次获胜,竟无夏军敢与之交战而得到提拔。
1082年7月,朝廷派给事中徐禧来到延州,商讨对西夏的作战方案。
这徐禧却是个宋代版的马谡。据史书记载,此人“好谈兵,每云西北可唾手取,恨将帅怯尔。”后来神宗召见,用他作了一年多军事顾问,很满意,于是这徐禧便被神宗视为大人才,委以征讨西夏的重任。王安石入谏道:“徐禧志大才疏,恐误国事,请陛下另简妥员!”神宗哪里听得进去。
本来,种谔建议在银州筑城,然后依次规划夏州、盐州、会州、兰州。沈括建议在夏州以西80里筑城,这一计划已得到宋神宗同意,才派徐禧前来督军的。然而,徐禧一到延州,便推翻了上述计划,又与沈括商量,最终决定在银州故城附近先筑一座永乐城。
种谔坚决反对。他认为永乐三面绝崖而无泉,地虽险要却缺乏致命的水源。他对徐禧说:“在此修城必败,败了就得送命。在这里送命,倒不如率领大军死在夏国的地盘上。”徐禧听了很恼火,对种谔说:“就你一个不怕死吗?你敢误我大事?”他还怕种谔在身边坏他好事,便奏明朝廷,让种谔留守延州。
1082年9月,徐禧征集兵民20多万人,用14天时间筑好了永乐城,宋神宗赐名“银川寨”。然后,徐禧与沈括回到了米脂,留下800多人在此守卫。
徐禧前脚刚走,夏朝的20万大军就到了。
徐禧闻讯大喜,说:“敌寇多来,正是我立功名取富贵的大好机会。”便让沈括留守米脂,自领万余大军前往永乐城,并于城前列阵。
夏军开始渡永定河,大将高永能建议乘其半渡发起进攻,徐禧竟回答道:“你知道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
不久,后继的夏兵越来越多,蜂拥不断。大将曲珍建议收兵入城以避兵锋,徐禧不听。很快,双方接战,宋军的结果可想而知,没多久,便如山一般倒下来,一部分人死在了战场,一部分人逃回了永乐城,一部分人择荒而逃。
夏兵围住永乐城,却不急着攻打。而众多宋兵,困守愁城,食水很快用尽,10多天后,“士卒渴死者大半”。曲珍劝徐禧趁还有些实力突围,徐禧不听;高永能劝他尽出金帛招募敢死队血拼,他也不听。
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仓促间筑起的永乐城多处溃塌,夏军四面出击,攻入城中,而宋军又饥又渴,连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最终是一万多军人死于非命,永乐城失陷,徐禧、高永能也都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曲珍等几人逃脱。
1083年4月,种谔因病去世,享年56岁。
3
种谔有个比他小10岁的弟弟,叫种谊,人称“常胜将军”。
因为是小儿子,所以种谊表字叫“寿翁”。宋史说他英俊倜傥有气节,喜欢读书,莅军严正,军令一下,将士们都会奋不顾身。如遇到敌人,他估计不能取胜,就不会贸然出击,所以从来没吃过败仗。他知岷州时,羌族首领包顺、包诚居功自傲,胡作非为,而原来的知州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种谊上任后,对他俩十分优待。二人照旧去干坏事,种谊便翻脸不认人,将其拿下治罪。二人连连叩头,愿意将功赎罪,种谊便让他们交纳罚金,保证再不作奸犯科。这等于是杀鸡儆猴,其它羌人便都乖乖臣服了。
1072年,西北土蕃族首领宜青结鬼章乘隙而起,攻破宋军在河州的战略要地踏白城,并斩杀了北宋名将景思立。之后,鬼章用了四年时间占据了洮州,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地盘,并不断大举出兵熙、河、岷、叠、宕诸州,对宋朝的熙河地区侧背造成威胁。1076年,宋朝任命种谔为岷州知州,对鬼章进行多次征讨,终于将鬼章赶回了洮州。种谔去世后,宋朝依然多次派兵征讨,却始终不能将鬼章剿灭。
1087年8月,时任岷州知州的种谊向朝廷请战,朝廷命其与另一名大将姚兕联合出兵征讨。种谊与鬼章的大军在岷州边界交战,将鬼章杀得大败而逃,种谊率军乘胜追击。当追到洮州城下时,突然起了大雾,数步之外不辨人马。部下请求停止追击,种谊说:这是天赐良机,在这样的大雾里,敌人根本不知我们有多少人,我们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此城!于是,他亲自击鼓督战。等到云开雾散时,大军已占领了洮州城,鬼章也被生擒。鬼章对别人说:“我生平怕的就是种家人,今日果然还是败在他们手下,这是天意呀!”
这一战的胜利,对北宋朝廷十分重要。种谊由此而被提升为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知鄜州。
1091年,西夏再起战事,对北宋边境全面发动攻击,并以数十万兵力进犯延州。种谊奉命率将士出征,夏军听到种谊的名字,竟不战自退。延州百姓高兴地说:“有种将军在,胜过20万精兵啊!”
1091年,种谊因病去世,享年54岁。
4
种氏家族满门忠烈,在保卫中原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直贯祖孙三代。尤其是种世衡的孙子种师道、种师中,一个曾任太尉,一个被追赠少师——如果不是朝廷的昏庸无道,他们该会建立怎样的功勋啊。
种师道字彝叔,1051年生于长安。他本名建中,因避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宋徽宗赐名为师道。1081年,他以荫补三班奉职而入仕,在其伯父种谔手下效力。同年在进攻西夏的战役中因功升为右殿直。之后他换为文官,先后出任成州、宁州、镇洮军的推官。
他的弟弟种师中生于1059年,历任环、滨、邠、秦等州知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泰宁军承宣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等职。
1086年,种师道改任泾原路经略使(泾原路军事长官)。1098年11月,他随大将郭成与折可适在没烟峡与西夏军激战,破敌后又乘胜追击,俘虏了西夏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昧勒都逋等及三千部众,牛羊10多万。此次战役不仅是宋军少见的攻击型胜利,而且还夺取了大片战略要地。战后,朝廷命种师道在此修筑了临羌、天都等寨及西安州(今宁夏海原)。此后,种师道累迁至朝散郎、原州通判、朝奉大夫、秦凤路提举常平。
1101年,宋哲宗赵煦去世,赵佶继位,是为徽宗。
这宋徽宗喜欢起用奸邪之人,打击压制贤良,种师道自然也倒了霉。他被从文阶换成了武阶的庄宅使,知德顺军。1102年,又以有人告发种师道诋毁先政为借口,将其罢官,闲置近十年。
北宋大观末年,宋徽宗突然打算兴兵讨伐辽、夏两国。打仗需要真本事,他便重新启用种师道,任命其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此时,宋徽宗对开疆拓土十分热衷,但种师道却审时度势,觉得时机并不成熟。他对宋徽宗说:“率先出击,肯定没有好结果。如果敌人来犯,我们迎头痛击便是。妄动生事,不是什么好点子。”此后,虽然宋徽宗又将种师道升为右武大夫,但他看出宋徽宗并未被他说服,所以自请奉祠,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半隐退了。
1114年,63岁的种师道再次出山,任泾原路兵马都钤辖兼知西安州,组织修筑了威川、飞泉两寨。由于种师道颇有治绩,先是升为左武大夫、康州防御使,再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渭州。
1116年,种师道奉诏帅陕西、河东等七路兵马共10万之众,进攻东线战场的臧底河城,朝廷限其10日内必须破城。大军兵临城下,不分昼夜地发起猛攻,但城池十分坚顽,夏军又防卫严谨,宋军越来越没了信心。有个稗将竟开始消极怠工,坐在胡床上督战。种师道亲临战场,立斩此人,陈尸于军门,并下令:“如果今日不能破城,与此人一个下场!”当日城即告破,仅仅用了八天。徽宗得到捷书后大喜,晋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还赏赐了不少钱物。
1119年,宋夏战争大规模升级,双方都投入了重兵。夏军集主力于西线,3月在统安城全歼宋大将刘法所部。但在东线,4月,童贯统宋军主力,出萧关向西夏兴、灵腹地方向出击。虽然同征的大将刘仲武、刘延庆的职位都比种师道高,但还是以种师道为都统制。听说是种师道统军,西夏不战而放弃了永和、割踏两座重城。宋军一直推进到鸣沙方回。种师道因此升任保静军节度使。
1122年4月,童贯出任伐辽主帅,统兵10万,进攻盘踞在燕京的北辽耶律淳小朝廷。种师道也被派到河北前线。童贯指派种师道率军出击,而种师道经调研分析,认为这不仅背弃了宋辽间的盟约,而且师出无名,实乃趁火打劫,难以成功。但童贯拿出徽宗御笔,强令出战。宋军越过边界后,分兵两路,种师道率东路军攻白沟之辽军,前军统制杨可世很快就在兰甸沟被辽军击败,继而在白沟又吃了败仗。溃退之时,又遭遇了大风冰雹,宋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与此同时,西路军也在范村被辽军击败。种师道只得下令撤回雄州。辽军又乘胜追击于雄州城下,童贯派精锐胜捷兵再战,但还是一败涂地。
北辽随后派使者入城谈判,种师道早就认为不应如此鲁莽伐辽,于是表示应该答应辽国的请求,就此罢兵。童贯不听,并对师道极为不满,密劾其“天性好杀,临阵肩舆,助贼为谋,以沮圣意。”于是种师道被罢免职务,押赴枢密院接受审查。枢密院长官郑居中劝他服个软算了,但种师道还是坚持己见。丞相王黼大怒,将种师道贬为右卫将军,致仕(退休)。
然而,局势很快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宋金双方的不断摩擦中,金朝逐渐摸清了宋朝外强中干的底子,1125年10月,金太宗正式下诏攻宋,金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
国危思良将,在王庶、和诜等人的推荐下,宋廷决定让种师道再次出山。宋廷于11月21日,封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为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并被授权可自主征调兵粮。此时,74岁的种师道正在家乡钟南山豹林谷乡居,虽然他此时已经年老多病,但闻命后还是立即出山,筹划组织军队,出征东行。种师道在路上正好碰到率骑兵三千、步兵一千,从燕山府回归陕西的大将姚平仲,师道随即征调了姚平仲军,合兵七千,与之一起东行勤王。不过种师道没料到金军来势如此之猛,前线的战局恶化如此之快,金军在12月就攻破燕山府,随即便迅速南下,直指汴梁。
面对危局,宋徽宗吓破了胆,1125年古历12月23日让位给太子赵桓,自己很快就南逃了。宋钦宗赵桓即位后,立刻派人到种师道处催促快行,以解燃眉之急。
靖康元年,即1126年古历正月初,种师道率泾原、秦凤军到达洛阳,听说金军已经兵临汴梁城下了。有人建言道:“金兵气势正盛,而我军兵力不足,主动进攻是难以取胜的,不如暂时屯兵汜水,等四方勤王之师汇齐,再图全胜。”师道回答道:“如果我们区区几千兵马徘徊不进的话,那就会自己暴露兵力不足而无力争锋,这是自取失败之道。敌军孤军深入,他们害怕的就是我方援军的到来。假如我们大张旗鼓地径直前去,他们哪会知道我们的虚实!我们即使有一骑到达汴梁城,京师的士气就会大振,还用怕什么金虏吗?”他立刻派遣20精骑先行,一路沿途揭榜,宣称他带来了百万西兵,给金军以震撼,给京城军民以信心。正月20日,种师道军直抵汴梁城下,故意在金营附近扎寨。金军不知种军底细,遂改变部署,主力向北收缩,屯守汴梁西北的牟驼冈。宋钦宗得知种师道率军赶到,非常高兴,特意派尚书右丞李纲出安上门迎接,以示优奖。而尚书左丞李邦彦却依然拿出钦宗与金议和时下的手敕做根据,要求将种师道以言战而治罪,可见朝廷官员昏庸到什么地步。当晚,宋钦宗向种师道问策,种师道说:“金朝不懂兵法。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好好地回去的道理。”他分析道:“汴京城城池高大坚固,储粮、军械也多,只要坚守以待其他勤王军到来,则金人很快就会陷入困境。虽然现在讲和了,金银之类姑且可以给一点,如果还不退兵,那就和他们打。而且三镇绝不可割,因为其中的保州是宣祖陵寝所在。”
然而,钦宗早已和金朝签定了城下之盟。师道见皇帝如此怯懦,也只能作罢。
毕竟军情紧急,钦宗还是当即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京畿、河北、河东宣抚使,统领四方勤王兵及亲征行营司前后军,并予肩舆、入朝免拜的特殊待遇。自从金军渡河围城后,东京所有城门尽闭,城内薪菜短缺。种师道认为不必过于惊慌,请示开启了西、南城门,让百姓出入如常。种师道还派骁勇之士潜出城,俘虏了三名金军,探问金军内情,得知金军已经粮食短缺,士兵只能食黑豆而已,果如他先前的估计。经过种师道的一番整治,京师军民、百官人心安定下来。在此之前,在大臣中,诸如李纲一类主张坚决抵抗的是少数,其他大多数主张妥协避让,或者摇摆不定。随着种师道等的到来,大部分人又倾向于武力反击,即使是李邦彦一类最软弱的,也不敢多言,甚至随声附和。宋钦宗性格较弱,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遇事优柔寡断,经常朝令夕改。此时他也受舆论的影响,同时也不甘心于背负丧权辱国的恶名,于是又转而倾向于强硬。
正月27日,宋钦宗召集李邦彦、李纲、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文武大员,讨论抗金事宜。宰相李纲提议:“扼河津,绝饷道,禁钞掠,分兵以复畿甸诸邑,俟彼游骑出则击之,以重兵临贼营,坚璧勿战,如周亚夫所以困七国者,俟其刍粮乏、人马疲,然后以将帅檄取誓书,须还三镇,纵其归,半渡而后击之。”钦宗对此意见十分同意,接着问应该何时用兵,种师道认为应该在七八天之后,那时熙河姚古、秦凤种师中率领的勤王大军就能赶到,合力进攻,胜算较大。钦宗虽然嫌时间太长,但最后还是勉强同意了,把总攻的时间定在了古历2月6日。
大将姚平仲看到宋钦宗急于求成,便投其所好,在会后单独见了钦宗,提出夜袭金寨的计划。钦宗十分赞赏,对姚平仲许以高官厚禄。过了两日,宋钦宗便等不及了,一天内派了五拨人,催促种师道出战,种师道没有理睬。于是宋钦宗便将原属种师道指挥的汴梁城外诸军之权移交给了姚平仲。
2月1日,宋钦宗亲自下令,姚平仲率精兵万人夜劫城西北牟驼冈的金军大寨,但消息早被金人获悉,结果偷袭变成了被偷袭,宋军遭到金军伏击,大败,大将杨可胜也被俘而死,姚平仲则畏罪潜逃。金军遣使来到天内,谴责宋方背信弃义,要求交出罪魁祸首李纲和姚平仲;而宋方则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钦宗不敢也不能承认这主要是他的责任,只能找替罪羊,把李纲罢免。原来的李邦彦等主和派,一下子找到了理由,大力攻击李纲和种师道。第二天议事,李邦彦主张不得再提对金用兵,种师道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时应该出其不意,再去劫寨,吓破了胆的宋钦宗这回却是说什么也不答应了。第三天,种师道竟被罢免了宣抚使之职。
皇帝与大臣如此软弱,激起了汴梁军民的极大愤怒。2月5日,太学生陈东等及都民数万人伏阙上书,要求罢斥李邦彦等一干奸臣,重新启用李纲、种师道,反对割地等和议。人情汹汹,杀内侍,殴击李邦彦,百姓的愤怒无法阻挡。钦宗害怕激起民变,于是宣诏恢复了李纲和种师道的职务。
由于宋朝四方勤王之师奔赴开封的越来越多,金军看到形势越来越不利,便于古2月9日率军北还了。种师道这时提出建议,趁金军渡河时主动出击,否则将后患无穷。惊魂失魄的宋钦宗和李邦彦之流好不容易看到金兵撤退,庆幸还来不及呢,哪敢提个打字。
1126年2月,宋钦宗加封种师道为太尉,换节镇洮军,出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际上是剥夺了种师道的军权。种师道又上书请求集结山东、陕西、京畿之兵屯守青、沧、卫、孟、滑州等地,以防金兵卷土重来。宋钦宗和一干奸臣则认为金军已经满载而归,应该不会再来了,所以仍然没有理睬种师道的建议。
却没想到金兵来得很快,东路军刚退,金国元帅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便包围了太原城,进逼河南。
朝廷这才又着了急,马上任命姚古为制置使,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为制置副使,率兵增援太原。
种师中率兵渡过黄河后,向朝廷建议,以他所统之兵,自滑州渡河,迂回到邢州、相州向西进军,直抵上党,向驻守在泽州的金军首领完颜宗翰背后发动突击,一举歼灭入侵之敌。
然而,昏庸的宋朝廷依然否决了这一计划。
同年5月,种师中领兵攻破了寿阳、榆次等县,兵临太原南部,在真定驻扎,寻找战机。这时,朝中奸臣们又多次催促种师中出战,并指责其贻误战机。种师中深感耻辱。他说:“逗扰,兵家大戮也。吾结发从军,今老矣,忍受此为罪乎!”当即便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将辎重给养一概放弃,轻兵直入虎穴,与金朝大军展开搏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战死。朝中那些奸臣们听到这一噩耗,竟又假惺惺地赞扬说:“师中闻命而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亦不过也。”
1126年古历10月29日,种师道因病在汴梁病逝,享年75岁。钦宗亲临祭奠,哭得是鼻子一把泪一把,并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但礼尊而策不用,又有什么意义呢?
1126年古历11月25日,开封沦陷,宋钦宗赵桓投降,北宋就此灭亡。这时,赵桓才黯然地说:“朕悔不听种师道的建议,才落到这步田地啊!”
《宋史》说:“种氏自世衡立功青涧,爱护士卒,威震羌、夏,诸子俱为将才,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徽宗起用奸宦而挑起边患,师道的建议不被采纳,致南北祸起,江山欲倾。金兵以孤军深入中原,师道请求遣西北兵力御敌;师中请求出兵敌后,长驱上党而擒敌,都是极好的计谋。而朝廷却百般阻挠,坐失良机,致使国家灭亡,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