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觅古四题

2015-03-16 10:49塞北
延安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边墙陕北长城

塞北

望长城

1

站在黄土高原上极目远眺,陕北的群山连绵起伏,了无尽头。一座座山包浑圆、柔和,像黄黄的窝头,更像一只只丰腴的乳房。而那乳房上面的一个个乳头,就是数百乃至数千年前遗留至今的古长城墩台。

2

说到长城,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秦始皇。有不少人甚至一直认为秦始皇就是长城的创造者。“秦始皇,走马修边墙。”老百姓也这样传唱了好多年。

其实,只要走近陕北,你就会发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长城的遗址不是一条两条而是数条,或交叉,或平行,杂然纷陈。

长城在陕北又叫边墙。它的建造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那时七国争雄,各霸一方,连年攻伐不休。为了保土安民,一些国家便开始在边境地区筑连城以御敌。“孝公元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秦宣太后伐取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其地点西起宁夏,东连延安,略当明代之延绥。”(《地名大辞典》)

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先后出现了齐长城、楚长城、魏长城、燕长城、赵长城、中山长城和秦长城等。这些长城的建造,对外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哒哒马蹄,对内则主要是防御国与国间的战争。然而,做为重要防御设施的长城从一开始就没能托负起人们的厚望。当日益强大的秦王嬴政席卷而来时,一道道长长的边墙只能苍白着脸,眼睁睁看着秦国的将士呐喊着跃过自己遍体鳞伤的躯体。

3

公元前221年,在依靠强大的国力和过人的智慧灭亡了六国后,由小国之王成为一个泱泱大国始皇帝的赢政,不久便委派名将蒙恬率军北上,在原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连缀、增广、延伸,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建设工程。

他坚信在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一道伟岸的城墙是可以起到巨大作用的。

建造这一浩大的工程,据史料记载共投入人力30万,但我以为这只是个保守数字,除30万将士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囚犯和强拉来的百姓。

秦时的法令是相当严酷的,民间流传着“走马修边墙”的故事,说那些监工是跑马往来的,见有进度较慢或不合要求者就地处决,尸体筑进城墙。因此,老百姓对于这一工程历来持一种仇视的态度。

因此就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叫万喜良,在新婚不久便被拉去修长城了,从此一去无消息。终于有一天,她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在一个数九寒天里背着为丈夫亲手缝制的棉衣上了路。她走啊走啊,走了近一万里的路程,终于在金锁关附近问到了丈夫的下落——她心爱的丈夫已经累死了,被筑进了这厚厚的城墙里去了。

可怜长城墙中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念,近万里的辛苦跋涉,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噩耗!这位女子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愤,一声恸哭,天地失色,轰隆隆一阵巨响,长城坍塌了八百里!长城倒塌的巨响惊动了咸阳宫里的人,急忙派人来看时,这位可怜的女子已不知何往,只留下一口清泉——一只千古不暝的泪眼。

从此,陕北宜君县金锁关便有了一个叫哭泉的地方,将这个悲哀的故事讲述至今。

这条蜿蜓万里如巨龙般的雄城,在秦始皇时代确实抵挡住了北方民族的入侵,却无法阻挡长城内反抗残暴的烈火,无法阻挡宫廷内为权力和地位的勾心斗角。

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没能摆脱灭亡的结局。

4

秦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修缮工程没有停止。然而,此后的千余年间,这道雄胜的边墙只是形同虚设,在北方民族的往来驰骋中,像一个麻木的醉鬼,痴痴地倒卧在那里,眼睁睁看着一个个美丽的女子挥洒着冷泪,离他的怀抱而去。

说到底,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精明干练的统帅和英勇无畏的将士,一堵城墙又能抵挡得了什么?

因此,在秦以后的几百年中,总有在自己的人民面前高傲骄奢的帝王,却在北方侵略者面前低下了他那颗自视珍贵的头。

于是,就有这一个个女子千里迢迢走出长城,去做入侵者的妻子,以一生的怆然和孤独为中原换取短暂的安宁。

5

到了明代,修筑长城的热潮又一次掀起。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汉以来基本已形成了“据河为塞”的防御格局。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也曾苦心经营河套边防,多次派兵以攻为守,将入侵的元朝蒙古后裔鞑靼和瓦剌人赶至河套以北,并设置关塞,使其不敢轻易南下犯边。

然而,这一可喜局面却没能维持多久,到了明惠帝时,毫无谋略的明惠帝朱允炆以为天下已太平,便轻率地将边防线退移至陕北高原一带。由此导致蒙人入据河套,从此边祸四起,寇骑纵横,陕北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生灵涂炭,备受杀掠之苦。明廷这时才又调兵遣将,防堵截击,却往往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于是,明廷觉得是该修长城的时候了。

“宪宗成化二年三月,命余子俊为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九年徙延绥镇治于榆林。成化十年闰六月,子俊备筑延绥边墙,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即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干二百余里。共三十六营堡,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堑山湮谷曰平道。是年展筑榆林城,以镇摄之。”

“弘治十四年,保国公朱晖、都御史琳、监军太监苗逵,东起府谷到西宁夏新筑围墙,铲山削崖,填谷堙坑,增建墩台堡一万四千一百零九座,与边墙同行,号称‘二边。”

“明世宗嘉靖七年,总督王琼请自兰州至榆林三千里悉筑边城,十年发帑金十万筑之。”

……

陕北明长城的修筑,历时达百年之久。由于大部分建在崇山峻岭之上,一砖一石的搬移都实属不易,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

明长城由黄河西岸山西偏关界至宁夏灵州,东西绵延1800余里。明神宗时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官兵共55379人,马、骆驼33105匹。在如此漫长的边防线上仅有区区5万多人马,以如此薄弱的防守力量来看,长城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延绥镇志》记载,明延绥边墙每隔数里设烽火台一座,专人戍守,传递军情。白日以狼烟和旗帜为志,晚上以火和灯笼为号,敌进攻时再加鸣炮。敌在百骑以下,昼树黄旗一面,夜悬灯笼一个;百骑至五百骑,昼树青衫一件,夜悬灯笼两个;五百骑至千骑以上,昼举皮袄一件,夜悬灯笼三个;五千骑以上,昼树号标,夜悬灯笼四个。若敌兵不退,则不分昼夜,每隔一个时辰,均需发一次信号。一处受敌,左右相援,狼烟四起,烽火遍燃;若敌退去,则白天只燃狼烟,夜晚只燃空火。

在今日的陕北境内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吴旗一带,我们还可以清晰地找到明长城的遗迹,包括障、寨、台、墩及36座遥遥相望的城堡。

6

翻开历史这本大书,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格局:筑城以御敌的却总免不了被动挨打,而使侵略者胆丧的却不是热心筑城的人。

唐太祖李世民屡屡出击,使突厥闻风丧胆,不仅不敢有非分之想,而且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有人曾建议筑城,李世民淡然一笑:“朕方扫清沙漠,安用劳民!”

明太祖朱元璋大驱鞑虏,将边防线设在河套一带时,长城何尝不是形同虚设。

而清圣祖康熙皇帝则更是分析透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不管怎样,以数百万人的生命、鲜血、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建造而成的长城,至今仍像一条巨龙蜿蜓在中华大地上,令世人瞩目。

毋庸讳言,人们惊叹的肯定不是这条长长的边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而是它作为人类建筑奇迹的本身。

在陕北高原上望长城,或者在长城古垛上望陕北,苍茫的大地无语,逶迤的长城无语。而我们还是会展开无尽的思绪,在这片冷清的土地上本能地燃起遍野烽火。

猜你喜欢
边墙陕北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守护长城
我的大陕北
河谷地形对面板混凝土堆石坝边墙施工期挤压形变规律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党建地图·陕北
单线铁路隧道仰拱、矮边墙快速施工技术
平行边墙出口窄缝挑坎消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