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波
在小说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梳理小说情节的阅读题,命题角度有二:一是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二是着眼于情节如何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等。本文仅就第一个问题来探讨小说阅读中情节的梳理方法。
一般来说,叙事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的情节基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如2011年安徽卷的选文《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命题者要求我们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作概括。在具体概括时,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分析小说情节时,最直接的突破口是首先确定小说情节中的高潮部分,即故事冲突最激烈、人物性格最鲜明、所有矛盾集中爆发的那一个点。确定了情节发展中的高潮后,便可根据高潮的位置确定之前的发展、开端部分以及之后的结局和尾声部分了。
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经典片段来探讨小说情节的梳理方法。
首先,确定小说的高潮部分。节选部分突出地表现了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反抗、手刃仇敌、投奔梁山的过程。作者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这就是本文主题的意义所在。
认识到小说的主题,就可以据此确定节选部分的高潮部分了。林冲原本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但黑暗的社会让他的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他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只能奋起反抗,在山神庙意外地获知了高太尉欲除己而后快的阴谋诡计后,终于快意复仇,完成了性格上的飞跃,也达到了情感的迸发,这应该是全文的高潮部分。而且,节选部分在这里戛然而止,从节选部分看,这也是课文的结局部分。
据此分析,高潮已经确定了,那么前后的开端、发展自然就可以确定了。
引子(1): 林冲沧州遇旧知。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开端(2~5节):陆虞侯沧州密谋,李小二疑虑顿生,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情节是这样展开的: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小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巧设悬念。如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只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发展(6~9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该情节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这些情节也是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林冲在庙门后听到了门外几人的谈话,这几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地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了根本转变。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至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就可以梳理为:陆虞侯沧州密谋(开端),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