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下的德育异化与对策

2015-03-16 10:45吴美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技时代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吴美婷

科技时代下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异化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科技时代下的德育异化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时代下德育工作的开展措施。

一、科技时代中的德育异化问题

1.科技发展时代德育内容异化

当下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样也影响了学校教育体系,在过度重视科技知识,过度重视科技引领教育的前提下,个别学校却忽视了美德和修养,消解了对高尚道德情感的追求,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信赖,丢失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道德教育遭受来自社会的种种责难:有的出于对社会不道德现象的痛恨而责难道德教育不到位;有的怀疑道德教育在现代的有用性;有的声称现代社会不需要道德教育了。在这种思想下,德育异化问题表现在:第一,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及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问题。第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德育异化的现象。第三,由于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关注现在和将来,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2.科技时代中德育困境凸显

德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德育活动的目的性促使人们对德育进行评价,以了解德育活动进行得怎么样,以及德育活动的效果。但是在时代的变革中,我们的德育工作出现了问题。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社会道德现状的归类描述一个社会其道德发展的层次及水平,不仅微观地构成了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社会人)的活动的精神氛围(如社会道德风气对家长、教师、学生的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中的各种家庭、群体、组织和机构等。但是,目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德育评价存在异化现象,多数人认为学习好就等同于品德好,高成绩的小学生走到哪里都好被人竖大拇指,而对于他们的道德水平则没有明确的社会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科技优势成为了成绩评价支持,社会对道德的异化消极作用,导致了校园德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二、科技时代中德育展开措施

1.强化社会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技时代带来了科技发展的优势,同样也带来了追求科技否认社会责任的弊端,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必须强化社会责任,在德育工作中尽可能地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康德说:责任就是我们成其为人和高尚者的基石。米切姆强调:科技人员因其科学技术的知识最为丰富,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社会、自然界带来更大影响,因此他们应负有更多的伦理责任。从这些方面来讲,小学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德育。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利用解决的数学问题来灌输环保、人口、友爱等德育内容,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又如,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要重视德育评价,不要只是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样要对待人热情礼貌,会用礼貌用浯,不打架,不骂人,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场所的秩序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整体感受到教师对个人品质的重视,促使学生爱护公用设施、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等一系列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旨归是人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教育活动中社会责任感的渗透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尽可能地创设诗情和理性的德育行为,转变德育价值异化的现状。

2.发挥主体教育作用,走出学校德育困境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战胜社会与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的形成,认识只是一个基础,更多的东西靠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内化,信念的东西不同于其它,自己选择的自己才会尊重。当前我们的德育多是简单化的灌输,缺乏针对性的说教,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主动思考、讨论、选择与行为的空间,因此要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德育所影响的人最终也将在社会中生活,因此,对那些不利因素,学校德育是不能回避的。学校德育要正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使不利因素朝有利于学校德育的方面转化。

科技时代下德育要强化社会责任,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走出学校德育困境。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时代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汪星人:准备好进入科技时代了吗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