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爆红的传播学分析

2015-03-16 15:16康乐王勇熊炼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名人效应网络传播柴静

康乐 王勇 熊炼

摘 要:《穹顶之下》无疑是2015年上半年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传播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穹顶之下》的爆红,主要是它的内容与人们密切相关,它的制作者是名人,采取个人化、女性化叙事手法,选择互联网作为传播渠道,以及精心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时机等。

关键词:穹顶之下;传播学分析;柴静;名人效应;网络传播

《穹顶之下》无疑是2015年上半年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传播事件。尽管目前对它的科学性、真实性存在争议,但它曾经爆红却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2月28日,人民网发布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午时分,《穹顶之下》登陆腾讯视频、优酷、乐视网等各大视频网站。据统计,截止当日20点30分,《穹顶之下》在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2500万次。截至2015年3月1日12时,这一长达103分钟56秒的纪录片在网络视频平台的播放量迅速突破1.17亿次,同时还引发了网友的评论热潮,掀起了一场指尖上的传播风暴。那么《穹顶之下》爆红的原因是什么?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内容:与人们密切相关

马克思曾指出:“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也认为,人们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去接触媒介的,并从中得到满足。因此,媒体的内容越与人们密切相关,越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穹顶之下》是一部反映我国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对人们身体的危害、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面的纪录片,其内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安全,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存和安全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关注;加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人们特别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看重健康长寿;可是与人们的愿望相反,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一些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通关注和严重关切,以至近年来凡是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报道一般也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穹顶之下》这样一部反映雾霾对人们身体的危害、剖析雾霾产生的原因以及探讨治理雾霾方面的纪录片正好迎合了人们对生存和安全的需要,题材和内容与人们密切相关,自然一播出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关不同地域人们的关注指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据中国女网的调查统计,对《穹顶之下》关注度最高的地区都是雾霾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北京这座深受雾霾侵扰的城市人们对《穹顶之下》的关注度位列第一,其关注指数高达12.11%;其它一些雾霾比较严重的地区的关注指数也比较高,如广东为9.06%,山东是7.17%,浙江是5.76%,江苏是5.57%,河北是3.59%。相反,一些雾霾不严重或者没有的地区,人们的关注指数比较低。这说明对《穹顶之下》高度关注的主要是受到雾霾影响的人们,这也证明《穹顶之下》之所以爆红,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题材和内容迎合了人们对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传播渠道:互联网

《穹顶之下》的惊人传播效果曾让许多媒体人震惊。有传统媒体就曾指出,空气污染、雾霾问题不是什么新问题,他们早就报道过,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轰动效应。还有专家指出,《穹顶之下》事件是新媒体的胜利,对新闻传播格局将产生巨大影响,将改写人们对传播的观念和看法。确实,《穹顶之下》的爆红,与其采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有很大关系。

《穹顶之下》是采取在网络视频上发布来传播的,相比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传播,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是受众规模巨大,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穹顶之下》采取在网络视频上发布,就等于其潜在的观众数量达几亿。

其次,相比传统电视,将《穹顶之下》采取在网络视频上发布,人们观看极其方便,只要网站不将其撤下,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或在线观看,而不像传统电视,“过时不候”,在一定时间播放,如果人们没看到或者没时间看,除非等重播(重播的机会非常有限),不然播放以后就没了,就看不到了。

再次,将《穹顶之下》采取在网络视频上发布,网民在观看后,还可能通过QQ、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进行转发,共享,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造成裂变式传播,从而产生惊人的传播效果。

加之,人们在网络观看《穹顶之下》之后,还可以直接发表评论推介、点赞,或通过微博、微信、QQ等发表评论进行推介、点赞,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观看,从而为《穹顶之下》的爆红推波助澜。

总之,《穹顶之下》的爆红还与它采取在各大视频网站发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快捷传播优势有很大关系。

三、传播时机

此外,《穹顶之下》爆红,极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反响,还与其精心选择的传播时机也有很大关系。传播时机同样对传播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好的传播时机能增大传播效果,相反,不好的传播时机会削弱传播效果。首先,《穹顶之下》选择上传网络的时间是2015年2月28日,刚好是周末,并且是北京各路人群在春节之后返京沒多久,绝大多数网民有充裕的空闲时间上网,加之,周末是一个新闻真空的时间段,可以使《穹顶之下》在短时间内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引起广泛社会反响;再次,选择在2015年2月28日传播,刚好是全国两前夕(2015年两会分别在3月3日、5日分别开幕),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大量媒体记者齐聚北京,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议论。例如3月1日,刚刚被任命为环保部部长的陈吉宁就被记者问到对《穹顶之下》的看法,说明《穹顶之下》当时成为了两会记者的重要关注点。

四、叙事手法:个人化、女性化

有关环保、空气污染、雾霾方面,实际上我国的媒体已报道了很多,但从人们的关注度和社会反响来看,没有哪一次的报道能和柴静的《穹顶之下》相比,除了柴静的名人效应之外,也与《穹顶之下》采用个人化、女性化的叙事手法有很大关系。

原来作媒体记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时,柴静就以女性化、个人化、煽情化的风格而著称,甚至曾被一些媒体人士批评其新闻报道不客观,不够专业化。《穹顶之下》的题材是有关环保、空气污染、雾霾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科学、管理等方面,本来属于公共题材,但柴静在制作《穹顶之下》时,却采取了个人化、女性化的叙事手法,比如她揭示雾霾的危害,探寻雾霾产生的原因,寻找治理雾霾,说成是“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整个纪录片是柴静站在巨大的屏幕前,结合屏幕上的一张张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的图片,为台下的观众娓娓道来,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惧、所忧……,中间穿插台下的观众被感染、被打动的面部表情,极富煽情性。

特别是纪录片的开头,柴静从讲述自己的女儿还没出生就被诊断患上了肿瘤的遭遇开始:“……我知道我怀孕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样子,那时候我就觉得她应该是个小女孩,因为我觉得那是像个童花头,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的,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这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小孩的,她用来安慰我。我再见到我女儿的时候,她还在昏迷,医生对我说,手术很成功,但有一件事情你要原谅我,他说她太胖了,所以刚才酥麻的时候,我们扎了好多针眼才找着静脉,我就拿着那个满是针眼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直到她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一个年轻的母亲含着眼泪心酸地讲述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遭遇,加之配以尚在母亲子宫中的婴儿图片,非常富有冲击力,非常能引起观众的同情,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强烈同鸣,特别是女性,尤其是母亲的共鸣。有关中国女网的调查统计,《穹顶之下》的关注人群中,女性占55.03%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片中还有许多诸如“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这样极富煽情性的话语。

总之,《穹顶之下》在叙事上采用了个人化、女性化的叙事策略,极富煽情性,因此,绝大多数网民看了后,都被打动,被感染,争相为柴静喝彩叫好,为《穹顶之下》点赞,以至后来,当有人理性质疑《穹顶之下》的科学性、客观性时,却立即招来一片咒骂声。

五、制作者:名人

《穹顶之下》爆红,吸引了大量眼球,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还与其制作者柴静这样一个知名人物的名人效应分不开。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是因为他们的知名度高,“粉丝”多,因此,相比普通人,他们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引发人们的热议。而柴静是近年来话题比较多的一个名人,一个人们议论较多的公众人物。她19岁边读书边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并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做记者,在新闻频道《24小时》担任主播,在新闻频道《面对面》做主持人。2011年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借助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最容易快速成名的平台,借助揭露社会问题、抨击黑恶势力的一些有影响的新闻节目,柴静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受到无数人追捧的著名媒体人。2013年,她出版了讲述她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2月,媒体曝记者柴静在美国产女,抱孩子回国被目击。2014年初,她从央视辞职,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可以说,柴静是近年来人们关注度最高的媒体名人之一,近年来,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媒体的关注,引发人们的关注。而在2015年初,沉寂一年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突然发布了号称自费百万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其轰动效应不下于一枚重磅炸弹,足以吸引全国人们的眼球,这就不难理解《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引起网络上的轩然大波,视频在各大平台播放量短时间内破千万,有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此外,《穹顶之下》爆红,短时内在全国产生如此大的传播效果和影响,与韩寒、李小璐、黄晓明、大S等明星、名人以及人民网等著名媒体纷纷支持柴静,通过微博、微信转发、点赞《穹顶之下》有很大关系。明星、名人粉丝众多,其微博、微信关注度高,转发量大,他们的号召力、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进一步加大了《穹顶之下》传播力度。

总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穹顶之下》的爆红,主要是它的内容与人们密切相关,利用了人们关注生存和安全的心理需要;制作者是名人,充分发挥了名人效应;采取个人化、女性化叙事手法,起到了煽情效果;将互联网作为传播渠道,利用了互联网传播便捷的优势;精心选择两会召开前夕的周末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时机,从而引起全国关注,产生了轰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樊昌志,王勇,唐曉玲.传播学应用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YB2014093)、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KKB08)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名人效应网络传播柴静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名人效应在运动服装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名人效应看拍卖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网络圈层传播的新特点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名人效应与品牌化生存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