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衰与杜诗之变

2015-03-16 13:42:08金泽伟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唐代

金泽伟

摘 要:杜甫诗歌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前后期风格发生巨变,文章立足于唐代兴衰的历史背景,来阐述社会生活对杜诗风格转变的重要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杜甫及其诗歌特点、杜诗转变的历程与表现、唐代社会变革对杜诗的影响等。文章认为诗人长于社会,其一句一咏皆是社会生活的体现,唯立足社会环境、体察民事民情才能得上佳之作。杜甫用诗歌记录唐代兴衰,而唐代历史变革则成就了杜甫诗歌。

关键词:杜诗之变;唐代;历史兴衰

一、杜甫诗歌

(一)杜甫其人

1 早年游历,少年风流

杜甫出生于北方士族,从小便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关于杜甫的一生,我们可以从其自序诗《壮游》中可见一二,诗中谈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见杜甫少年便有才名;“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则记录的是杜甫一生中最为潇洒不羁的游历时光,并在此期间遇到“李杜”中的另一主角,同游梁、宋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在杜甫后来的诗歌中屡有提到,如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1]等。李杜相识也十分顺应早期杜甫“陌上谁家少年”的浪漫主义色彩。

2 仕途坎坷,生活寥落

在经过少年游历之后,杜甫开始走向仕途,然而在客居长安的近十年时光里,由于受到权相李林甫的压制,杜甫始终未得重要,且生活穷困潦倒。在杜甫44岁这年,受生活寥落所迫,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却在回家省亲时发现小儿子已饿死,从“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这一句中可见杜甫心中之悲哀,同诗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的千古名句,深刻揭露了当时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

3 饱受战乱,克死异乡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从此陷入战乱流离之中,并与天宝十五年八月不幸被俘,在此期间写下策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等,可见杜甫虽被身俘却仍旧关心百姓,忧患天下。至德二年,杜甫终于逃出叛军,并担任左拾遗一职,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因“房琯事件”被贬华州,至此杜甫虽一直尽忠职守却始终为肃宗所忌不得重用。至乾元元年年底邺城之战爆发,叛军胜,杜甫在返回华州的途中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于大历五年冬,克死江上。杜甫一生饱受战乱之苦,却笔耕不辍写下大量诗文,现存诗歌1450首,文十九篇,赋七篇。

(二)杜诗特征

1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四字是杜甫对自己诗歌语言的评价,从整体来说,杜诗语言沉郁。沉郁是一种重要的诗歌风格最早见《诗品序》中对萧衍的评价:“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3]。简单来说,沉郁风格的诗歌,具有感情深沉,情思激荡的特点,这一点在杜诗中非常常见,《三吏》、《三别》均是代表之作。

2 意象繁妙

人们通常认为,“意象是作家头脑中浮现的形象”4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诗人们通过各种意象述说情思,古代常见的意象,如:柳、月、江水、鹧鸪等等都具备丰富的意蕴。研读杜诗则发现,其中运用的意象量多且新颖,独具个人特色,几乎每首诗中都包含大量意象,且在平实的意象描写中寄托情思。与唐人习惯性的堆砌意象不同,杜诗中的意象来源于生活,写眼前之景,不拘于意象的传统意义,显得信手拈来。且出于杜甫个人经历的影响,早期杜诗意象较轻快,而后期意象则偏沉郁,贯穿于前后的特点则是雄浑、写实。

3 风格多变

从整体上来说,杜诗风格是属于沉郁写实的,但事实上杜甫诗歌随着心境、处境的不同也具有多变的风格。如元稹便曾经评价杜甫:“上薄风骚,下该孤高,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事实也是如此,“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杜甫的恰同学少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杜甫的寂寞飘零;“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是杜甫的悲愤积郁。多变的风格使得杜诗内容题材更加丰富,富有变化。

4 内容写实

杜甫以现实主义著称,其诗歌内容也大多写实,少有空发议论的作品,大都是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如:借蝴蝶、娇莺等体现出暖花开时节的热闹景象,借以抒发自己短暂安居的欣慰之感;借落木、草木等体现深秋时节草木凋零的景象,抒发自己人到暮年的凄苦悲愴;再如借老翁、老妇、积尸、流血等描写民生和战争的显示景象。杜甫诗歌的内容是具体实在的,就事论事,就景抒情,内容写实也是杜诗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杜诗之变的历程与表现

(一)早期——雄心壮志,歌颂河山

这一时期有《望岳》、《赠李白》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望岳》是由三首诗组成,诗人以宏浑大气的笔触分别描写了泰山、之景,通过描写泰山、华山、衡山之景。其中第一首咏泰山,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名动天下,从此句中,杜甫的凌云壮志一览无余;第二首咏华山则体现了杜甫官场失意的落寞之情,但尾句“高寻白帝问真源”又将气势提高;第三首咏衡山则尽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这三首望岳虽表达感情有所区别,但可见此时杜诗的整体基调是积极昂扬的,内容多为抒发壮志、讴歌山河,体现了其积极寻求出世为官,并对社会国家充满期待的心态。当然此时杜甫的这种心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具体影响因素在下文中阐述。

(二)发展——积极入世,体察民情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杜甫34-44岁困居长安的十年。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这一时期经历了“野无遗贤”的闹剧,在长安的十年里不得已行走于权贵之间努力献赋以求重用,然而终不得。《兵车行》主要以实景描写为主,体现官府对平民的残忍暴行,描写了官兵不顾百姓意愿强行征兵,以致普通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以《兵车行》为代表,这一时期杜甫诗歌风格与早期有着鲜明对比,在经历过现实洗礼磨砺之后,杜甫的目光转向社会现实,通过描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体现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展现了杜甫对普通劳苦大众的怜悯,对贵族残忍行为的抨击,和对自身不幸的哀叹,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最具代表性。

(三)成熟——历经艰辛,揭露矛盾

这一时期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陷贼,以及官拜左拾遗时期,这段时间虽然仅仅四年,但是杜诗又发生了较大转变,并且写有多篇为后人传颂的佳作,如《月夜》、《春望》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吏”、“三别”。这一阶段杜甫诗歌的内容与第二阶段类似,多以百姓疾苦、社会问题为主要描写对象。且比之前在诗歌深度方面更上一层。“三吏”、“三别”中有不少这种体现社会矛盾的句子,如《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是杜甫对战争无情的斥责;《石壕吏》中:“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是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哀叹;《潼关吏》中:“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是杜甫对官府对社会的质问。

(四)回归——四处飘零,克死异乡

这一时期是杜甫人生的最后十年,这十年杜甫因战乱生世飘零,流转各地,直至58岁病死在衡州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上,一代诗圣,溘然长逝,令人唏嘘。这一时期杜甫诗歌内容多涉及自身命途,以及对国家的忧患。如,《春夜喜雨》写于成都著名的杜甫草堂,杜甫借春雨喻自身,愿化作春雨润物无声[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可见杜甫的真性情,“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引多少文人墨客潸然泪下;杜甫作《登高》已经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一首典型的伤己哀国之作。

三、唐代兴衰对杜诗风格转变的影响

(一) 早期盛唐气象奠定杜诗最初的浪漫风格

杜甫出生于712年,其早年主要处于唐玄宗早期,玄宗早年政治清明,雖经历先天政变,但总体国力强盛。杜甫出生士族,生活条件优越,社会政治平稳,杜甫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思想,因此怀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有诗句流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这均得益于开元盛世社会安定民心抚顺。杜甫十九岁开始游历,并认识了李白,可谓少年得志。虽然24岁时参加科举落第,但对杜甫并没有太多影响,而后由继续游历,这点在后来的《望岳》第二首中有所体现,该诗虽有怀才不遇之感,却始终态度积极,且行文富丽雄浑,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 中唐政治混乱促使杜诗走向现实主义

747年杜甫应诏“通一艺者”来到长安参加考试,却陷入“野无遗贤”的闹剧,从此杜甫开始拜谒权贵希望走举荐之路,知道750年献“三大礼赋”而走入仕途,但官职很低。此时已经入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已现端倪。此可以从751年怛罗斯之战唐朝战败初见端倪。而这一时期游走于权贵之间的杜甫,自然对人心思动、民声频起、官员腐败等问题看得清楚,杜甫也是由此脱离了原本的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风格,开始关注民生。

(三)安史之乱后的沉重现实升华杜诗格局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则是杜诗风格转变最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期杜甫虽也经历了仕途不顺和政治残害等困难,但这种伤痛多来自于自身经历。而安史之乱后,社会政治环境开始大动乱,战争开始,各种社会问题空前突出。杜甫也由此开始真正将目光转向社会问题,从现实入手,以描写现实情景表达个人观点。也是从这一时期起,杜甫诗歌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然而安史之乱并不是对杜甫最后的考验。安史之乱后,杜甫本想投奔肃宗却不幸被俘,虽然生活境遇方面差别不大,但是心理落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在敌军统治之前苟且偷生,此种痛苦可想而知。后奔走肃宗虽官拜左拾遗却好景不长,因此这一时期杜甫诗歌以国仇家恨为主,且百姓疾苦方面已上升到社会矛盾的层次,杜诗风格这一系列的转变正是受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四、结论

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既是对杜甫生平的记录,更是对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的社会全貌的记录。杜甫生于盛唐长于中唐,其早期诗歌受少年时代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出世,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然而,唐代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杜甫也在其中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其诗歌风格也由此转变,由原来的浪漫主义变为写实主义,将自身苦难与社会苦难结合,成就了独具一格的“史诗”。杜甫将自己对家国的一腔热情投注于自己的诗歌之中,以精炼的字句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杜诗风格的前后转变是十分明显的,而唐朝这个风云变幻的朝代,既给杜甫带来了人生的痛苦,却也成就了杜甫诗歌的精魂。

参考文献:

[1]出自杜甫《赠李白》.

[2]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韩成武. 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J]. 杜甫研究学刊,2009(02).

[4]李双艳.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西华师范大学,2010年.

[5]张宗福. 杜甫寓居草堂心态与草堂诗的生成[J]. 杜甫研究学刊,2006(02).

[6]吴明贤.试论杜甫的儒家情怀[J]. 杜甫研究学刊,2010(03).

注释:

①出自杜甫《赠李白》.

②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③韩成武. 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J]. 杜甫研究学刊,2009(02).

④李双艳.试论杜甫诗歌意象[D].西华师范大学,2010.

⑤张宗福. 杜甫寓居草堂心态与草堂诗的生成[J]. 杜甫研究学刊,2006(02).

⑥吴明贤. 试论杜甫的儒家情怀[J].杜甫研究学刊,2010(0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6:12:06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求是学刊(2016年6期)2017-01-07 13:23:27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34:59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1:03:32
我国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浅谈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4:53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7:36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