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龙(民乐县第三中学,甘肃 民乐 734500)
整合三级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深化内涵式发展
张子龙
(民乐县第三中学,甘肃 民乐734500)
作者所在学校于2009年申报并被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批准为 “甘肃省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学校。自项目实施以来,学校认真学习领会课程建设的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程研究与开发,有机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不断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模式,努力建成书香校园、特色学校。
三级课程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
1.成立机构,健全制度,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为了有效研发和实施学校课程,避免工作中的盲目与短视,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校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及相关学科的学校课程研发小组,主要负责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学校课程研发与实施方面的事务。先后制定《民乐三中学校课程研发与实施管理制度》、《民乐三中学校课程审议制度》、《民乐三中学校课程研发与实施教师培训制度》、《民乐三中学校课程实施考核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程实施计划》、《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等,以及相关学科具体的实施计划,建立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及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有利于保障民乐三中学校课程从面上展开到点上突破,从高位起步到低位运行的科学化管理和良性化运行。
2.理论引领,三级兼顾,寻找学校课程开发的依据。
(1)国家层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地方层面: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启动的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给我校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搭建了很好的建设平台。
(3)学校层面:我校所在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丝绸之路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积淀,加上我校是我县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改革的排头兵,教育资源整合后信息网络的齐备和一批业务精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的大力支持,在“营造书香校园、建构理想课堂、培养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为民乐三中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软硬件的支撑。
3.深入研讨,认真审议,确立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学校课程开发目标。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学生发展的目标。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生存本领。
(3)教师发展目标。教师通过开发学校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触摸时代信息脉搏,促进自身专业水平提升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校发展目标。通过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品牌名校。
4.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确定学校课程的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我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学校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国家课程延伸拓展,有机融合《甘肃乡土地理》、《甘肃历史》等地方课程,将已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整合提升为学校课程。
(1)三大主题:生活·生命与安全;家庭·社会与法制;可受的民乐。
(2)四大学校课程实践基地:德育教育及校史展览室;科学技术教育长廊;国学文化长廊;学校气象观测站。
(3)学校课程:语文大阅读、中华字经诵读、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物理、科技小制作、习作与生活、名著鉴赏、气象信息观测、体育与健身、网页制作、书法鉴赏及实践、青春健美操、乒乓球、民乐史地、民乐民间音乐。
5.定时定点,正常开展,将学校课程纳入常规课程管理体系。
(1)必修的学校课程:第一模块:中华字经、古诗文诵读。每天有十分钟(07:45—07:55),由学校语文教师负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进行领读,并进行适当赏析。学期末进行考核,学习内容在语文考题中体现。第二模块:名著大阅读。实施形式:阅读:依据推荐书目,有指导老师组织帮助学生选好图书,开始阅读,并规定阅读要完成的定量。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对所读内容有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一般为单位进行读书交流,写出交流心得。汇报会:一学期要在班级组织三四次读书汇报会。选出优秀的选手,在参加全年级组织的读书汇报活动。名著导读活动:每学期不同年级将根据本年级的特点组织一次全级学生参加的名著导读活动,旨在推动学校的阅读课的良性发展。检测与评估:为了保证阅读课的质量,巩固阅读的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阅读课测试并在语文课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
(2)选修的学校课程:选修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教师分组开发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资源进行课程发布—学生选课—年级组宏观调控—组织实施—学校考核为基本实施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学校将原有的兴趣小组提升学校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物理、科技小制作、习作与生活、名著鉴赏、气象信息观测、体育与健身、网页制作、书法鉴赏及实践、青春健美操、乒乓球、民乐史地、民乐民间音乐。
6.塑造文化、建树品牌,丰富学校课程的内涵。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浓郁的文化氛围引领学生求知。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引领学生感知文化,在文化的氛围中受熏陶。极富个性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楼道文化、操场文化,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经典阅读,引领学生走向书籍,在知识海洋里拓宽视野。追求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学校开展一系列“书香校园”活动,每年一届的“学校课程成果展示及校园艺术节”、“科技创新大赛”都是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舞台。
1.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水平,施展才华。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践,要求教师一专多能,我们分年级具体细化课程内容,并有教师负责开发与实施,在工作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取得一定的成绩,丰富教师专业内涵,教师热情空前高涨,能力得到提高,才华得到施展,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成长。
2.个性课堂、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受好,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专长得以突出,个性得以张扬。学校课程的活力与张力,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说明学校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兴趣的发展、个体能力的开发,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文化的校园、书香的校园给让校园生机盎然。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得我校校园文化得到丰富与发展,教育教学成绩有了空前提高,校园内外充满勃勃生机。大阅读、经典作品诵读、民乐史地、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宽了渠道。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我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足以说明我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1.主要问题。
(1)由于理论学习不够和缺少专家的指导,学校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2)负责研发与实施的教师知识亟待更新拓宽,缺乏相应的课程建构能力。
(3)个别学生主动学习不够,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师自主建构课程的能力不足的矛盾。
2.改进措施。
(1)抓落实,提高教师的课程建构意识。改变教师对课程的单一的陈旧认识,多组织各类培训,使教师首先接受校本课程的理念,在心底里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2)促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把课程建构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来抓,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
(3)一线教师,学校领导要积极地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专家的理念要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校和老师,校领导要全力支持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的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教师要克服惰性,积极参与新课改,发掘自身的特点,努力成长为具有课程建构能力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
(4)把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
我校的学校课程开发,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了初步尝试。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
[1]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肖磊.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