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欧(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的融合
吕欧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04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觉悟不断提高,已然不满足于单纯物质的富足,而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存状态,需要汲取更多精神食粮满足需求。本文从受西方人认可的哲学主流生命哲学与中国人崇尚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的研究中,挖掘出生命哲学与儒家思想的相通融合之处,通过对东西方主流思想融合的研究挖掘出只有更关注人性、顺民心、应民意,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西方生命哲学中国儒家哲学融合
自从哲学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有着世界主义的情怀,并且具有人类普遍适用性。从最早的古希腊斯多葛派提倡的世界公民到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再到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和公民社会的建构,他们都在从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的角度深思人的权利问题。在今天,哲学的研究着眼于全人类的共性,哲学是智慧之学,是无用之用、众用之基的大智慧,这不仅体现在哲学的字面解释上,更体现在哲学研究的历程中。
生命哲学从生命出发解释宇宙、人生和情感。在人们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机械地一天又一天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失去生活意义感的时候,人们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方生命哲学备受青睐。西方生命哲学和中国儒学思想的共性是强调人性的重要。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向人性化的社会发展。本文从受西方人认可的哲学主流生命哲学与中国人崇尚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的研究中,挖掘出生命哲学与儒家思想的相通融合之处。
西方文明伴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激烈地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哲学具有对人生事物反思性和对于已有现象的批判性,哲学追求并探索世界的本源、人类的发展方向、人类生活的意义及终极关怀问题,越来越多地凸显了人性的重要。人类的发展史证实了“以人为本”,注重人性的社会才是能够向前发展的社会。西方生命哲学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人的意志、情感及人的当下生存感受等),属于非理性哲学。生命哲学主张生命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也是唯一实在。它强调生命意志的绝对自由,并强调生命能克服和超越物质自然的停滞,显示生命的本性和生机。生命哲学高杨生命主体的能创性的人本主义倾向,与中国儒学的精髓不谋而合,显示了哲学的共同性。
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体现了越来越注重人性的特点。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论语》提出仁、义、礼、知、圣、孝、悌、忠、信、中、和、恭、让等二十多个道德价值观念,但最重要的观念是“仁”与“礼”。孔子“仁学”中的“仁”,是一个本体性的道德范畴,强调的是内在于人的道德自觉。其“礼”则主要是作为制度性的伦理规范呈现的,是“仁”的外在体现。儒学着眼于现实社会,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内圣外道”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和思想命脉,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它的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派相结合,宣扬“吾民同胞,物吾与也”的仁受精神。中国的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家喻户晓。当然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政治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中西方哲学有不同之处。五四之后,生命哲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儒家思想内圣之学的助力。一个社会的发展一定要靠人的力量推动。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们才能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不仅是东西方哲学的共性更是人类的共性。正是这种共性的存在决定了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儒家的万物化生的思想,正是生命哲学所主张的思想观念,二者都凸显了生命原则。儒家的观点与西方的生命哲学是不谋而合的。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先生于20年代创立了新孔学,新孔学糅合了生命哲学与陆王心学。梁漱溟以生命哲学诠释孔子儒学,将西方的生命哲学融入儒学中,使国人对儒学的认识更深刻,使儒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生命哲学和儒学都含有不受历史影响的人类共性的东西,正是这种共性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之源。
翻阅史书,中国古人在对生命的理解与西方人产生共鸣。中国的《易经》对于宇宙与人生的解释,充分体现了生命的进取精神,中国艺术的精髓起源于对宇宙本体的生命化的进一步理解。当然中国哲学对于生命的理解不完全与西方一致,更着意于与西方的生命哲学的融合,做出了更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在中国哲学中对于生命活动的解释为有节奏有韵律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大自然中天地的活动,四时的更换,昼夜的更替。
西方的生命哲学对待生命的态度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相似的。现代新儒家一直在寻找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共融、共通之处,同时证明了中国思想发展历程并不落后于西方。《中国哲学史》促进了中方与西方哲学思想的会通。对生命的理解,宗白华认为艺术对于生命所展现的不仅是一种投射关系,更是人与宇宙生命的一种合一。宗白华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是依赖于中国古代的美学传统,而且再建了西方的生命哲学。生命与生命的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受国人士,把中国的传统儒学与西方的生命哲学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尚未获得广泛传播的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一代进步人士往往以先进的西方近代文化反对封建的旧事物,因此,西方生命哲学提倡的自由意志、创造进化的理论成为他们批判封建主义的利器。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这篇文章中提及生命哲学家柏格森曾说道,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里陈独秀把生命哲学与中国的思想哲学结合起来。陈独秀等人是把柏氏所的生命哲学中的“恒变”原则当做激励国人的武器,让国人勇于打破黑暗的现状,具有振奋人心、给人以激励的作用。
宇宙本体不是单纯的物质或精神,只有生命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在宇宙中以物质的生命形式存在。生命哲学和儒学都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体,无论是生物的进化历史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都是这个生命体无尽无休的创造。宇宙间不会存在亘古不变的教条,儒学和生命哲学的实质内涵便在于此。生命哲学和儒学都认为物质只是生命在运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科学、哲学、理智与直觉,虽然存在区别,但与人本的立场并行不悖,熊十力也曾把生命哲学和儒学结合起来,达到中西互补的目的。
宇宙的本体实质上就是道德生命,它能战胜一切,也是世界万物的源泉。道德生命是人生价值的根据,天人本是合一的。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事实上已经与现代新儒学相互结合。虽然部分新儒学学者轻视科学、推崇传统的价值取向是落后保守的表现与时代的主潮流不相协调,但他们以柏氏哲学为参照,重新诊释、梳理儒学传统,专注于人文精神的发展,致力于“返本开新”,反对科学武断和科学崇拜,缓解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内在紧张,显扬人生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探讨以民族文化为主位的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模式,这些均有其积极意义,是探讨中西哲学融合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在走向世纪之交的今天,如何融合西方思想文化的精华,如何承续并转化传统,以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建设面向21世纪的新文化,把中国社会导向合理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当代中国哲学家面前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哲学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努力促进中西方哲学的共通共融,不仅促进了哲学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哲学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求同存异的大环境下,从思想起源的角度审视中西方的融合,有助于世界不同地域的人民和谐相处,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西方哲学还是儒学,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才不会被时代淘汰,人类有自己共同的东西,无论是在精神领域还是物质领域,注重人性,是求得自身发展的必然,是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表现。
[1]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
[2]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4]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十八世纪法国哲学[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陈先达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课题号:L13BZZ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