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妇产科,广东佛山 528208)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13例治疗体会及预防措施
陈 娟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沙头分院妇产科,广东佛山 52820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使用幼砂糖治疗的效果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特点、症状和体征、处理方法、愈合情况等临床资料,总结经验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13例脂肪液化患者中,只有1例切口少量渗液、无裂开,予挤压切口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2例均裂开成一空洞或全层裂开见筋膜层,经幼砂糖换药治疗后,切口均于3-10天全部愈合。结论:使用幼砂糖治疗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效果好,值得推广;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的关键。
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幼砂糖;治疗体会;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巨大胎儿等发病率增加,剖宫产率也随之攀升。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特别是脂肪液化临床上时有发生。以前的处理方法主要为清创引流、换药、第二次手术缝合,不仅增加产妇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且不能保证腹壁切口100%愈合。目前,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已成为妇产科医生面临的一道难题。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采用幼砂糖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1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分娩产妇3078例,剖宫产1132例,剖宫产率36.78%。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13例,发生率1.15%。13例患者年龄19-41岁,平均年龄29岁;孕产次1-5次;初产妇6例,经产妇7例;纵切口10例,横切口3例;疤痕切口,二次剖宫产术、原手术疤痕为纵切口且腹部脂肪肥厚5例;阴道试产后急诊剖宫产术6例;术前、术后贫血6例,低蛋白血症2例;腹部脂肪肥厚(厚度5-8cm)6例,脂肪过薄(厚度1-2cm)4例;情绪低落4例;胎膜早破4例,羊水Ⅲ度污染3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2例,合并真菌性阴道炎1例。
1.2 临床表现 多表现为发热,切口渗液、裂开。术后当天或术后第1-8天发热,体温38.0℃-40.2℃不等,多在切口敞开引流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多在术后3-4天出现腹部切口渗液,淡黄色或淡红色,可见黄色油珠,量可多可少。腹部切口表面无红肿,无明显疼痛。也可表现为外观愈合好,但切口皮肤质地偏硬,拆线后切口自行裂开。探查见皮肤深面的脂肪层坏死,形成空洞。切口渗出液细菌培养阴性。
1.3 处理方法 少量渗液可以每次换药时予挤压切口,辅助红外线等治疗。同时治疗合并症,加强营养。大量渗液时及早敞开引流,刮匙搔刮切口,尽量清除切口内的坏死组织,并根据切口渗液情况酌情换药。一般清创换药1-2次,切口内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时予幼砂糖倒入切口内,填满切口,纱布覆盖切口;间隔2-3天换药,每次只要予碘伏消毒切口皮肤后向切口内倒入幼砂糖填满切口,纱布覆盖切口即可。患者可在门诊换药,不需住院。
13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只有1例切口少量渗液、无裂开,予挤压切口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2例均裂开成一空洞或全层裂开见筋膜层,经幼砂糖换药治疗后,切口均于3-10天全部愈合。
3.1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⑴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⑵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⑶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⑷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13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均表现为切口渗液、裂开,可见黄色油珠;腹部切口表面无红肿,无明显疼痛;也有表现为外观愈合好,但切口皮肤质地偏硬,拆线后切口自行裂开。探查见皮肤层下的脂肪层坏死,形成空洞;切口渗出液细菌培养阴性。患者术后当天或术后第1-8天发热,体温38.0℃-40.2℃不等,多在切口敞开引流后体温渐恢复正常。因此,考虑发热为脂肪液化后积液聚集于切口导致的一种应激反应。
3.2 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腹部纵切口、阴道试产后急诊剖宫产、贫血、疤痕切口、腹部脂肪肥厚或过薄、胎膜早破、情绪低落、羊水污染、合并阴道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合并低蛋白血症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通过回顾分析发现,有以上因素的患者容易导致切口脂肪液化。但在处理脂肪液化裂开的伤口时也发现,手术缝合技巧是其中的关键。腹部手术切口一般不能一次划到相应解剖部位,多次切割使脂肪组织受损严重;皮下组织出血时,止血钳反复钳夹,脂肪组织捻搓严重而致缺血坏死;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时,针距过小、线结打得过紧,都可造成局部血运不佳而影响愈合;缝合皮肤时,切口内留有脂肪球或消毒皮肤时消毒液浸及脂肪组织,可使脂肪组织变性、坏死;已有下腹部手术史者,二次手术时仍取原切口,局部脂肪组织易发生愈合不佳[2]。本组发现,裂开的伤口脂肪层上下厚薄不均,其内见少量瘀血块。原因可能是,术中未注意保护切口脂肪组织,粗暴操作,过度牵拉,挤压钳夹,缝线过紧、过密等损伤脂肪组织,使其发生缺血坏死和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切口缝合留有死腔,止血不彻底,导致渗血、血肿,组织对和不齐,均可造成脂肪组织液化坏死,影响切口愈合。
3.3 治疗细节
3.3.1 及早彻底的清创处理: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形成空洞时,要大胆敞开切口,暴露空洞,尽量清除切口内的坏死组织、血块、线头等。予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填塞纱条引流。一般清创换药1-2次,切口内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时予幼砂糖倒入切口内,填满切口,纱布覆盖切口即可。
3.3.2 重视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对于切口愈合非常重要,当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时,患者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医护人员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时向患者反馈伤口良好生长的信息,强调只要放松心情、加强营养、定期换药,切口脂肪液化是可以治愈的,以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和不良情绪,增强他们治疗的信心。同时,要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保持心情舒畅,从而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伤口愈合。
3.4 幼砂糖的特点及促进手术切口愈合的可能机制
幼砂糖为市售保质期内包装完好的结晶、洁白、均匀的食用白砂糖,标准名称是“精制白砂糖”,是白砂糖中品质最好的一种。幼砂糖促进手术切口愈合的可能机制是:
3.4.1 止血作用:手术切口经过清创处理后无坏死组织、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此时在手术切口内组织创面填撒足够的白砂糖,白砂糖细小的晶体颗粒及稍后形成的高渗溶胶体对手术切口毛细血管出血有加压止血的效果。3.4.2 脱水、引流、收敛切口:利用白砂糖微弱的吸湿性吸收周围水分,形成高渗溶胶体有利于减轻手术切口局部水肿而收敛切口,过多的高渗溶胶体液溢出切口,还有引流作用。因白砂糖脱水作用柔和,不会导致手术切口局部脱水严重。
3.4.3 抑菌作用,预防感染:白砂糖形成高渗环境,可抑制细菌繁殖,从而减少和预防伤口感染。精致密封白砂糖经菌群培养无菌落生长,因此使用时无需消毒[3]。
3.4.4 营养作用: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并可通过多种生化反应成为机体的重要成分。葡萄糖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与脂类结合形成糖脂,还是核糖、黏多糖的重要成分,故是肉芽新生、细胞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4]。因此,白砂糖有利于手术切口脂肪组织的修复。
3.5 预防措施
3.5.1 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者在操作中应轻柔地处理组织,避免组织挫伤。皮下脂肪层应用钝性分离法,以减少血管损伤,减少出血量。本组的体会是,为减少脂肪损伤,在手术切开皮肤后,于切口中间切开脂肪层及筋膜层3-4cm,止血钳撑开筋膜层后,把脂肪层和筋膜层一起撕开。手术结束准备缝合腹壁检查肌层是否有出血时,可用两把组织钳钳夹上下筋膜层中点,向两边拉开暴露肌层,避免直接用手捏拿脂肪组织。这样,组织钳的着力点在筋膜,可以更好的避免损伤脂肪。缝合皮下脂肪前,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特别是有羊水胎粪污染时。适当去掉已游离的脂肪,因为此类脂肪易出现供血不足,容易坏死液化,尤其是肥胖者更应去掉多余的游离脂肪。缝合皮下脂肪和皮肤时采用间断全层缝合,缝合应彻底,不能留有空洞,在缝合时可适量带点筋膜组织。切口彻底止血,整齐对和,缝线松紧适合,针距合理。肥胖者可采取下腹部弧形横切口,此处皮下脂肪相对较薄,由于重力作用,切口上下缘易靠拢,皮肤脂肪层张力减小,伤口容易对和愈合。
3.5.2 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在手术前后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脂肪液化的可能因素,这是防止脂肪液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如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掌握手术时机,避免急诊剖宫产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治疗阴道炎症,避免细菌上行性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1]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319.
[2]农凤姐. 妇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7例原因分析与防治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0):11.
[3]周青松,张淳,汪海燕,等.白砂糖促进产科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6(5):361-363.
[4]龚正涛.高渗糖-胰岛素液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J].基层医学论坛,2013,(4):531-532.
R719
A
1004-6879(2015)01-0030-03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