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150)
当代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康祥锦 丁悦 黄玉玲 刘寒艳 刘见桥 杜红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510150)
培养具备良好创新能力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笔者从科研管理机构体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及导师的管理、创新平台等角度分析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医学生科技创新培养
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新技术临床转化应用地加快使人类疾病的预防、诊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传统的医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全日制医学生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8年10月联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强调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具备良好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我国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分析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为传授已有知识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淡薄。虽然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且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实践,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缺乏系统性科研素质培养而造成科研能力低下。因此,如何使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1]。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2]。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3]。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学术论坛、开展科研讲座、优秀学生科研报告会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医学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而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根本。目前绝大部分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低下,因此医学院校应将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首要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培养新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更好地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1]邹丽琴,罗长坤,黄建军,黄继东.美国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4):638-640.
[2]周艳萌,向晓波,宋鸿,王欢,敖弟书.科研导师模式下的医学生创新团队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4,7(7):575-576.
[3]袁乐周,玉华.浅谈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2(6):134-135.
[4]岳鹏,王娟,李书君.以虚拟课题竞赛形式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6(3):378-380.
(责编 赵建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01254)。
康祥锦(1984-),男,博士,河南周口人,研究方向:病毒经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临床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