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075000)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常丽平 霍占茂 安宏宇(河北省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075000)
本文在对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界定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提出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期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核心能力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发展的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校不仅要注重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一)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
一般认为,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1]”。在职业教育领域,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2]。从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可以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职业能力性质的角度又可将职业能力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核心能力)。
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梅腾斯所长在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第一次运用了“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的概念,之后便引起了许多国家职业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建构职业教育目标的基本框架。而且,不同国家有关核心能力的概念以及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德国将核心能力称为“关键能力”或“跨职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心理承受能力,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其内涵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能力。英国将核心能力称为“核心技能”,主要指1999年资格与课程委员会认定的六种核心技能: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强调了方法能力。美国称核心能力为“基本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或“必需技能”,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理解力、规划和组织能力,以及与人相处并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各有侧重。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非常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对核心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在我国,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国外引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和课程教学体系。2003年将核心能力确定为八项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2010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CVCC),并将核心能力确定为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比较分析以上国家关于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交流与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影响一个从业者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核心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将“责任心”“承受力”等属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内容也纳入了核心能力的范畴。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核心能力是通用的、可迁移的、对从业者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基础能力,强调的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内容的界定
在界定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内容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就业、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经济社会的需求,以及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对高职学生的能力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中阶段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紧张,升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分数一降再降,甚至有的地方已采取了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致使入学学生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有体现。首先,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原因,造成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不高,导致高职生没有远大的理想,缺少梦想;精神生活空虚,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缺乏进取精神,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最后,高职生在个人品质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分析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应着力培养高职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以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调查发现,企业认为除掌握一技之长外,“有效的口头沟通”“电脑编程”“谈判技能”“说服他人”“积极学习”和“谈判和决策”等六项核心技能[4]对高职学生适应职场都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同时,必然会引起职业的变迁,这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可以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高职院校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将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教育和核心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学资源,开展联合培养,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即养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又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在企业环境里历练自己,专业能力、与人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在这一阶段都会得到提升。
(二)构建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育人体系
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模式选择上,采用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项目课程通过学生共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项目),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建立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和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核心,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而能力是这种基本品质的外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是一致的[4]。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理想的思想观念;培育富有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要从课程体系、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体系、日常养成教育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学校管理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方面,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和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交礼仪教育、语言表达与沟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改革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将法制基本知识、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校纪校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法治观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吸收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
建立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育人体系。高职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高核心能力,也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搭建了平台,促进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立合理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要以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核心能力的提升程度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作为判断依据,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实践技能操作、专题讨论、交流沟通等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按照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学习的实际综合成果或完成某项活动任务的质量为主要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教师、学生、企业评价相互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特别是要将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考评,提高评价的针对性。通过评价,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培养高职生的核心能力,是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功能、特征及形成规律的研究[J].2002(2).
[3]马树超,王伯庆.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体仁,李佳.论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责编 张翼翔)
常丽平(1970-),女,汉,河北涿鹿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