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坎南小学224000)
灵动的课堂舞动的灵魂
许体方 任子军
(江苏省滨海县坎南小学224000)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学生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是舞动的精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感悟、思考参与课堂,我们教师随时会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富有挑战性。其实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后会产生哪些问题,会发表那些不同的见解,完全不能预料,这样就产生了些始料不及的生成资源,这些生成资源常常会带来思维碰撞的激情,灵魂受到震撼,但有些碰撞也是偏离的。面对生成性的课堂,我们若能准确捕捉,灵活处理,敏感地抓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正确处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更富有意义了。
一次县级公开课,我执教《秦兵马佣》一课,当我让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的感受时,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仅是在为自己建造陵墓,而且也是为我们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我微笑着、耐心等待这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向全班学生问道:“秦始皇建如此华丽的陵墓是为谁建的?请你想象一下,为建陵墓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又有多少人送了性命?”学生讨论后一下子就明白了秦始皇建陵墓完全为了自己,是劳民伤财且害人的事,该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由于受学生思维局限性的制约,学生的这种感悟脱离文本主旨,它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拨乱反正,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而给予不恰当的欣赏,也不能因此而大力批评学生,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是用“建陵墓是为谁的”这一出发点激励学生从当时的具体情境思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达到水到渠成地明辨是非,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为公为私”的正确方向,对文本的理解、作者的原意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津津有味地读着小诗,娓娓动听地讲着故事:“有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有几个学生还饶有兴致地比划着动作,仿佛自己也沉醉在田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中了。这时,有一位女生手高高举起,又放下,再举起。教师看到后,悄悄地走到她身边,问她有什么事。那个同学迟疑了一会儿,站了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教师示意大家安静,请那位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文的题目是《师恩难忘》,可重点写的是教师的一堂语文课,第五自然段写的都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内容,我认为这一部分应该略写,重点部分应是老师和我交往及老师对我的恩情。”经她这么一说,随即又有几人附和。
这时听课教师一片愕然,都为这位教师捏一把汗。只见这位教师迟疑了片刻(数秒),随即对大家说:“这位同学的问题很有道理,得到了一些同学的支持。”接着教师又说:“刚才这位女同学能够向大作家的作品提出质疑,我们应为她的勇气鼓掌。”师生鼓掌过后,教师接着引导:“大作家写的作品选作语文课文,那肯定是得到了编委们的一致赞同的。下面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再次回到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你认为能体现师恩难忘的部分,读一读,准备发表你的看法。”
再读后,学生又纷纷发言。
生1:“老师给我们上课就是对我们有恩情啊!”
生2:“田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引领我走上文学的道路,这就是老师对我一生的恩情。”
生3:“田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吸引了我。他的课太生动了,这就是师恩情。”
评析:案例中学生由于起初未能全面把握课文的有关内容而生成不全面的认识,教师果断地让学生回归文本,通过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让感悟从肤浅、偏狭走向正确、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体验是学习主体(学生)与客体(文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而言,是情绪、感受、理解、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体验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一种理想境界,是感悟人物和作者心境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叶澜教授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入境想象或换位思考”等途径来体验文本所创造的情境,体验人物、作者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与人物、作者展开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交融,从而理解文本的丰富意蕴,感悟文本的人文思想。
在一次全县小学校长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听到一节课,这位校长执教的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教师在教完这首诗,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位学生的发现让所有听课教师眼前一亮,他说,“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教师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他,接着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用粉笔把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圈起来,组成了“千万孤独”四个字,这使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热烈的掌声。教师及时评价:“你已经完全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你是他的知音啊!”
所以,面对课堂生成的各种信息,我们要及时捕捉,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促进个性化阅读有效地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