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右舍
Apple Watch销量疲软可穿戴设备寻找爆发点遇挑战
本刊记者 | 右舍
自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上市之后,业内有关Apple Watch的销量统计五花八门。不过近期苹果官方确认了Apple Watch的销量并未达到预期。这无疑让曾经寄望于Apple Watch能够成为可穿戴设备爆发式增长催化剂的业内人士,不得不重新思考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众所周知,可穿戴设备被业内喻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新的产业增长点。但也正是由于是新的增长点,业内在抱以期望的同时,对于可穿戴设备也存在着争议,尤其在第一代Google Glass夭折,加剧了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心。尽管其间,三星、摩托罗拉、LG等相继推出了智能手表,但不温不火的销售似乎也未能让可穿戴设备市场找到真正的爆发点。
自苹果Apple Watch发布和上市以来,业内对于Apple Watch销量的预测可谓是乐观与悲观并存。不过,近期有的分析师的预测则从之前的乐观转为了悲观。
例如来自 Pacific Crest 的分析师安迪・哈格里夫斯此前似乎对Apple Watch 的销量很有信心,他预测截至今年 9 月,Apple Watch 的销量可以达到1100 万只。不过近日他在谷歌搜索中对比过 iPad和 iPod 的搜索量之后,担心消费者对 Apple Watch的兴趣正在减退。即消费者对于 Apple Watch 的兴趣甚至低于苹果几乎“已死”的产品线—iPod。
更关键的是,Apple Watch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例如研究公司 UserTesting对部分Apple Watch用户进行调查显示,有近19%的受访者对Apple Watch第三方应用进行了抱怨,认为第三方应用的速度和质量远不如 Apple Watch 的原生应用可靠,第三方应用也是被吐槽最多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Apple Watch并非像业内之前预估的那般“大卖”,且未来也同样充满变数。当然这里并非说Apple Watch失败(毕竟其销量在智能手表厂商中已遥遥领先),而是指与之前业内期待通过Apple Watch“大卖”拉动不温不火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而成为引爆点的作用存有差距。这也是为何苹果在Apple Watch发布不到3个月,就在不久前举行的WWDC2015上发布新的Watch OS2系统并针对第二代Apple Watch放出消息。可见业内(包括苹果自己)亟待Apple Watch改进及更具市场冲击力表现的心情。既然苹果在智能手表市场的表现都是如此,之前其他厂商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其不温不火也自在情理之中。
对此,苹果负责运营的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日前对媒体表示,苹果手表销量的增长可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因为千禧年一代(类似国内的80后和90后)今天不再佩戴手表,也不使用手表。另外,苹果手表的应用软件已经多达4000种,不过相关用户提出质疑,表示在他们佩戴使用中发现,许多所谓的苹果手表软件根本无法使用,软件数量可能存在滥竽充数。
“第一代苹果手表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产品。苹果智能手机和处理器充当了苹果手表的大脑,只不过把应用软件的运行结果和界面,以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给了苹果手表的主界面。大量试用者指出,苹果手表应用软件的体验相当糟糕。”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就在Apple Watch不温不火之时,作为可穿戴设备第一股,Fitbit的上市格外引人注目,而从其上市首日股价暴涨50%左右看,Fitbit确实不负众望。重要的是,它让业内开始重新思考可穿戴设备的爆发点究竟在哪里。
众所周知,目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被业内公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代表。因此,这3种形态的冷与热将决定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但就像上述分析,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没有或很难形成爆发力,而一个产品形态能否具有前景或形成气候,初期的市场爆发力至关重要。
据分析公司Statista的统计,去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为330万,其中排名第一的三星出货量为120万;相比之下,在智能手环市场,仅Fitbit一家就出货了1900万。而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Fitbit的出货量依然达到了390万,一个季度的销量就已经超过去年一年全球智能手表的销量。也许有人认为,智能手表的ASP(平均售价)要远高于智能手环,不能单纯以销量衡量不同可穿戴设备的价值。但我们想说的是,在一个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让市场和更多的用户接触和体验到产品才是关键。
这之中价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目前市场和用户多数对于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存疑或认识模糊不清时(相关调查也显示,价格和使用价值是阻碍可穿戴设备普及的主要因素),用价格模糊价值,进而让市场和用户最终通过接触发现价值是必经之路,也巧妙回避并化解了当下市场和用户接受可穿戴设备最大阻碍——价格。从这些因素看,智能手环与其它可穿戴设备相比更具有爆发力。
另外,从可穿戴设备的形态和特点看,与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相比,智能手环的功能更简单、专一和有针对性。不同于苹果Apple Watch和谷歌Google Glass功能和应用上的大而全,Fitbit、Jawbone等在可穿戴设备崭露头角的品牌恰恰相反,正因其在健康监测领域做得出色才脱颖而出。对于他们来说,功能少而精,即便只专注于健康监测,也能不断翻新花样,这才是能从苹果、谷歌虎口夺食的资本。从最初的心率记录到如今的血糖血压、睡眠监控,Fitbit们的确做到了极致。而从研发投入、资源配置、营销等角度看,单点专注相较于多点多面,效率更高,相应的其在市场成功的机率也更高,而失败的成本最小。这无疑会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到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中,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上述因素外,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近日对微软Band手环以及Apple Watch进行了一系列对比测评显示,微软手环的心率监测功能准确率高于Apple Watch。
作为对照组,该测试使用公认“心率检测准确率最高的消费级设备”Polar H7蓝牙心率带。在进行数日的测试后发现Band手环的平均心率读数与Polar的H7心率带读数大部分接近,有时候准确性甚至到了每分钟相差1~2拍的程度,最高误差为每分钟13拍。然而苹果Apple Watch的心率检测功能读数则与Polar的心率带差距非常大,与Polar的设备相比每分钟甚至能相差77拍。由此可见,技术及设备成熟度也是智能手环较之于智能手表畅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从Fitbit发布的智能手环支持跨平台(支持iOS、Android及WP)看,腕带及手环类可穿戴设备的竞争方式更加开放,而开放就意味着会吸引不同平台的用户使用该设备。相比之下,目前智能手表市场的竞争似乎仍在沿袭智能手机市场各自为战的方式,苹果Apple Watch自不必说,目前的Android Wear虽有意在未来支持苹果的iOS平台,但至少目前并未成为现实。
智能手表也好,智能手环也罢,可穿戴设备已是大势所趋。为此,谷歌和苹果纷纷为可穿戴设备推出了系统平台,行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基于系统平台的生态圈发展模式也普遍形成共识。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可穿戴设备产业在硬件方面随着产业应用的延伸、扩展,以及垂直、细分市场的发掘,产品品类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扩充。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服饰、鞋子、眼镜、远程医疗、金融支付,以及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打通的可穿戴应用产品不断出现并分化。而随着产品品类的扩充,在缺乏系统平台的统一环境下,随着而来的就是硬件碎片化趋势的加剧。
另外,2015年硬件碎片化的进一步扩散,至少将从两个层面推动系统平台的应用。一是不同厂商之间的硬件、软件标准不统一,而不断分化、延伸的可穿戴设备会给用户带来困扰。也就是说,当用户选择不同厂商不同产品时,由于应用系统的差异化将给用户的硬件应用管理工作增加困扰;另外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硬件碎片化将导致采集的数据也呈现碎片化,这对于依托将人体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无疑影响了其价值最大化。
除了碎片化之外,技术、功能的有待完善也是主要挑战。对此,英特尔可穿戴业务掌门麦克・贝尔(Mike Bell)说:“可穿戴设备要做到名副其实,就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为了技术而采用新技术,而是使用户能完成以前不能完成的任务。功能、外观和体验三者同等重要。”
高通骁龙芯片设计负责人拉吉・塔鲁利(Raj Talluri)在希望智能手表和服装上应用骁龙芯片以完成更复杂的功能的同时,强调需要进一步解决能耗问题,“芯片能耗需要再减少一个数量级,用户可不想每天都给可穿戴设备充电,而是希望数周充一次电。”
“想让用户长期持续使用一款可穿戴设备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多种要素:设计、舒适度、易用性、时尚百搭、独一性等。其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可能让用户停止使用,例如电池续航差、设置程序繁琐、同步体验糟糕或者引起过敏反应。此外,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心理学领域关于人类接受并养成新习惯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可惜开发者和工程师基本并未涉猎这一领域。仅靠给用户强塞运动和健康数据是无法让人养成长期使用习惯的。”某业内分析师如此评价目前可穿戴设备市场存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