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峰
辟谣Wi-Fi辐射实为“互联网+”护航
作者 | 金峰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对流传甚广的Wi-Fi辐射问题进行了辟谣,核心包括两点:一是现有的医学实验证明,以Wi-Fi的辐射强度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二是相比国外,我国的Wi-Fi辐射标准更为严格。
在《焦点访谈》辟谣之前,已经有各类媒体对“Wi-Fi辐射论”进行过辟谣,核心观点同《焦点访谈》并无二致,然而“Wi-Fi辐射论”还是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并让部分受众深信不疑,笔者认为,这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交媒体的“去权威化”效力。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从星形的权威模式,向“去权威化”的网状模式转变,在受众的传统思维中,熟人所告知的信息,其可信度是高于媒体发布的,因此他们相信熟人所告知的“Wi-Fi辐射论”。
其次,环保意识的过度觉醒。改革开放以来,超常规的工业化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与水污染,当公众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新鲜空气、没有清洁水源的环境中时,环保意识被高度唤醒,并导致任何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信息,都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进而不加甄别地反对,所谓Wi-Fi信号与基站信号的辐射就是典型的案例。
最后,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有待提升。根据中国科协所进行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中国公民的总体科学素养大约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20年左右,而对于网络通信等前沿技术更是不甚了了,这也是为何公众对于“Wi-Fi辐射论”这种似是而非言论深信不疑的重要原因。
《焦点访谈》作为央视仅次于《新闻联播》的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关注的均是重要事件,如解读医改等重要政策、“东方之星”客轮等灾难性事件;或者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如聚焦大学生创业、过度开具证明等;或者是对政府、企业的舆论监督,如环保问题、腐败问题等。
但是,由《焦点访谈》来进行Wi-Fi的科学普及,就显得突兀了,毕竟这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事件,其所造成的“污染”也谈不上是公众深度关注的事情(尤其是相比较大气污染、水污染),更谈不上是一个突发的事件,毕竟已经有较多的媒体对“Wi-Fi辐射论”进行过辟谣。
正因为如此,在《焦点访谈》诸多关注的大事中,突然插入一期更像是《走近科学》的节目,颇值得寻味。
众所周知,为国家整体战略的执行保驾护航,是我国媒体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媒体的力量扫清相应的障碍,这其中包括:通过舆论引导,扫清思想误区上的障碍;通过舆论监督,扫清社会行为的障碍;通过舆论宣传,普及新的政策、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我国未来至少10年以内的国家核心战略,而战略的真正落地,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完整的网络,包括固定宽带网络、Wi-Fi网络、移动数据网络等,以此作为连接各类终端、各类应用、各类内容的基础资源,同时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网络安全体系等基础环境,从而使各类投身于“互联网+”事业中的创业者的智力创新成果得以顺利变现,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稳步推进。而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保障上述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媒体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
毕竟,还有相当数量的公众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信号正在损害他们的健康,他们有充足的理由阻止无线信号的增加。邻居家出现热点,已经让一些人楼上楼下跑,让邻居们关闭Wi-Fi,而在小区内建设基站或公共Wi-Fi热点,屡屡成为小型群体性事件的源头。
毕竟,还有相当数量的利益主体,仍然在阻碍基础网络的建设,例如物业、地铁公司对于宽带到户、基站建设等会设法收取进场费,甚至是想自己直接租用带宽,在一定范围内自行成为小型的网络服务商。例如某地铁运营商以4G网络信号可能与列车控制信号频率冲突为由,在禁止4G信号进入地铁的同时却自行宣布:2020年前,在其所属的地铁范围内进行Wi-Fi网络的部署。
毕竟,还有相当多的用户沉浸在互联网免费的思维中,认为互联网的各项应用、内容就应该免费,甚至推送一些广告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于是各类盗版、破解的资源横行网上,并深受用户欢迎,而这些资源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以及是否会导致原创资源提供者日益减少,就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了。
毕竟,还有一些用户,对于互联网上违法的内容与应用,如色情、赌博等非但不反感、不抵制,相反却表示高度欢迎;另一些用户则把无形的网络当成其有形犯罪的工具,且因为追查有难度而自鸣得意。
上述这些情境,或是阻碍了“互联网+”资源的建设,或是阻碍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或是损害了“互联网+”的形象。因此从2015年5月以来,《焦点访谈》明显加大了舆论保障的力度,截至6月25日,先后7次播出相关内容,而此次播出的“辟谣Wi-Fi辐射危害”的节目也是同出一辙。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对流传甚广的Wi-Fi辐射问题进行了辟谣。那么为何央视要出来辟谣?Wi-Fi真的有损用户健康还是仅为用户的观念和习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