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跟从不可取,中国“工业4.0”需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蓝戈智库 | 奚加荣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这是通过互联网及关联融合技术来改造传统行业的一次升华。此后,国家发改委在相关报告中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度诠释。
互联网化的进程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从价值链的末端开始触发并逆流而上,改变了在线零售、广告、批发、服务销售等行业,而工业生产制造环节是受影响最小的。不过随着个性化生产定制需求的触发,以及互联网创新成果逐渐应用于工业制造流程等环节,工业发展也必将走上一条新型道路。
目前阶段我国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制造过程粗放低端,可持续性较弱,创新虚而不实,工业大而不强;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两头夹击,欧美通过高科技手段重整和振兴工业,印度、越南等则凭借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化产业制造新阵地,这种局面虽然早已出现,但欧美国家实施“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针对此种形势,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将“互联网+”融合渗透到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夯实工业基础,提升工艺能力,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而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虽角度和说法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与中国版的“两化融合”殊途同归,“中国制造2025”可以认为就是中国版“工业4.0”的第一步。
欧洲的互联网经济几乎是落没的,欧洲并没有像苹果、谷歌、阿里巴巴、小米这样大放异彩的企业,世界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来自欧洲的寥寥可数,而欧洲既有的高端精密制造、现代化工厂、生产组织及管理优势,则有望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得到升华,并基于互联网化进程抢占工业发展的先机。
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工业4.0”意味着未来的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进行交流。德国政府已将“工业4.0”纳入到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的项目规划中,并同时申明其范畴: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近期网上流传的德国农民应用特定机械收割机批量采摘葡萄的视频,充分体现了其精密的机械化水平。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德国相比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源于工业智能化技术层面,同时也由于文化层面的差异而产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国人的随便主义与德国人的精确主义;同时,我们的市场需求与德国相比亦差异显著,社会缺乏信任基础,市场缺乏契约精神,国产的高精尖、高质量产品即使价格低也未必就能如外国货那样为市场广泛接受,售卖紧俏的由杭州生产制造的日本品牌马桶盖就是典型例证。所以,我们所走的工业化道路不能照抄德国人的“工业4.0”,而应该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优势、市场需求、待解决的问题,甚至社会现状加以考量。
德国的“工业4.0”注重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强调个性化生产能力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设备及服务管理,甚至商业模式等不同角度来考虑,扩充实施“工业4.0”的本地化含义,走出适合我国的现代化特色工业之路,这里列举两类不同应用来分析“工业4.0”在我国的应用含义。
“智慧服务”通过将模块化的物联网终端嵌入所销售的工业产品中,从而实现远程服务与管理,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远程支持,并且还可以获取大量产品运行参数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持续改进和提升产品功能或性能,这方面的应用可以渗透到工业空调等远程服务领域。这类应用已经在不少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国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而且相关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产品质量本身尤其是可靠性、稳定性等相比国外产品问题较为突出,所以这类“智慧服务”的应用尤其适用于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
“安全保障”相比国外而言,我国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高危环节的事前审查不够严格,而对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环节的管理又容易出现疏漏,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影响极为恶劣,因此有必要全面实施安全保障与监控管理,当然这需要结合具体的生产作业流程,以及可能引入应用的感知设备(如传感器和摄像头),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实时为生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每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均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城市以医药化产业为支撑,有的以服装加工业为主线。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规划需要从每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以兼顾环保、可持续和效益效能为着眼点,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整理,结合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城市工业化发展顶层规划设计,设计分步实施的有效计划,建立清晰的现代化工业发展推进体系;同时依据设计思路,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环境,筛选相关企业进行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进行评估,树立工业化发展的企业标杆,支持重点项目的产业升级,健全推进体系,推动实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