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三十载 龙稻香飘黑土地——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张凤鸣创新团队

2015-03-15 10:30孙世臣
奋斗 2015年5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优质栽培

孙世臣

孜孜以求三十载 龙稻香飘黑土地——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张凤鸣创新团队

孙世臣

水稻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作物,占全国粳稻面积的40%。近年来发展迅速,2013年首次突破6000万亩,是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对黑龙江代表团更是发出“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的嘱托。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北部的寒冷稻作区,也是世界最北部的稻作区之一。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水稻似乎不适宜在此栽培,但在百年的稻作栽培过程中,生态压力选择出了适宜黑龙江栽培的光温钝感型早熟品种。而黑龙江省的水稻和国内其他稻作区而言有其明显的特殊性,水稻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小,稻米以优质、绿色享誉海内外,黑龙江省育成的品种占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水稻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本省水稻科研力量的支撑,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张凤鸣创新团队就是这支水稻科研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多年来,张凤鸣团队累计育成水稻品种19个,其中省良种化工程优质中标6个,农业部首批超级稻1个,并历时11年攻关,育成黑龙江省首个国标1级米“龙稻18”,填补了黑龙江省国标一级米的空白。

情钟水稻,上下求索,探索寒地水稻育种路

张凤鸣研究员出生于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他突破重重阻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校任教,出于对农业科研的热爱,1984年他主动要求调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一线的科研工作,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张矢先生。1984年省科委确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万亩千斤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项目,张凤鸣研究员有幸成为了该项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3年间,张凤鸣和他的队友们连续蹲点在方正县永建乡曙光村农户家中,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了单项技术攻关,核心技术组装配套等多个试验环节,最终完善该项目技术研究,并向全省推广,最终推向全国,该项技术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黑龙江省水稻生产迅速发展,水稻生产迫切需要新的水稻品种。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1989年省农科院党组讨论决定在院部组建一个水稻育种创新团队,张凤鸣研究员牵头,建立之初的育种目标即“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应性”。当时的省农科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工资很大一部分需要自己赚取,科研经费更是少的可怜,科研人员面临无法开支的窘境。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张凤鸣老师带领团队只能依靠经营少量稻种的微薄利润支撑着水稻育种事业,张老师带领团队在双城公正乡民旺村租繁种田50公顷生产水稻种子,有限的经费无法满足种地需求,他亲自带领团队人员下田间劳动,春种、夏管、秋收,一干就是3年,经营所得用于补充工资和财政拨款的不足,一步一步支撑着将水稻育种研究坚持了下来。

水稻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育成品种的各个性状均较好,需要经历杂交亲本的选配、田间多年连续观测选拔、抗性鉴定、异地适应性鉴定、品质分析、产量测定等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育成一个稳定的新材料至少需要10年时间。水稻育种的重中之重是亲本的选择和组配,选配性状优势互补的亲本是育种的关键,由于黑龙江省特殊的寒地生态环境,栽培的水稻全部是早熟粳稻,水稻品种绝大多数含有日本水稻的血缘,从南方引入资源不能适应环境,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在亲本的选配上可利用的性状多优互补的亲本少,因此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种较难。为了创造新的变异,张凤鸣研究员带领团队人员几乎每年遍访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各水稻育种单位,引入最新的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性种植及性状评价,有目的进行亲本的组配。为了在有限的试验田内尽量多的种植育种材料,张凤鸣研究员一改传统单一的系谱法选择方式,采用低世代混合法选择,高世代系谱法选择,在有限的经费和有限的试验田中,将育种效率做到了最大化。

孜孜以求,不断进取,龙稻香飘黑土地

黑龙江省优质米栽培的自然优势明显,优质米育种起步较早,1990年和1994年,黑龙江省进行了两次优质米评选。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实施了良种化工程,以招标的形式每年一次进行优质米评选。这也使张凤鸣研究员及带领的团队坚定了黑龙江省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必将是优质米的培育工程。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张老师带领团队潜心于水稻研究,立足于生产需要,水稻育种结出了累累硕果,从2002年审定第一个品种龙香稻1号开始,每年都有新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目前累计主持审定“龙稻号”水稻品种19个,其中省良种化工程优质中标7个,超级稻1个,品种类型多样,包括:普通粳稻13个、糯稻3个、香稻2个、软米1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以上。

张凤鸣创新团队在30余年科研实践中,获得各级奖励30余项,主持各级课题30余项,其中,包含着一个又一个的“第一”。2006年主持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水稻研究的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培育出的龙稻5号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推广的超级稻,2008年农业部专家组在延寿县实测产量达802.4公斤/亩,刷新了寒地水稻高产纪录,2010年该品种获得了省政府一等奖,实现了耕作栽培所建所以来省政府一等奖零的突破!2013年审定推广了被同行认定为黑龙江省最好吃的品种——龙稻16,从此“龙稻号”成了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代名词,栽培所也成为了省水稻育种的中坚力量。

张老师的成绩也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他是黑龙江省水稻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类专业委员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类专业委员,北方稻作协会常务理事等。2010年,为表彰张凤鸣老师对黑龙江省水稻的突出贡献,由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突出贡献奖”颁发给了他,另三位获得者分别是湖南的袁隆平、赵正浩和中国水稻所的钱前。面对荣誉,张老师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带领团队孜孜以求,不断进取。

黑龙江大米以好吃而闻名,全省累计审定水稻品种300余个,但在2014年以前,黑龙江省却没有一个国家一级米品种,这与黑龙江大米在全国的名声是极不相称的,这也成为压在水稻育种工作者心头的一块大石。张老师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在不同生态区广布试验点异地鉴定,高世代采用食味品质仪器分析与人工品评相结合等评价方式,执着于优质米研究,历时11年攻关,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与失败,终于育成了我省第一个国标一级米品种-龙稻18,开创了我省水稻育种的历史。

招兵买马,深根固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水稻育种也由常规育种走向了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加快转变育种方式,提高育种效率是现代水稻育种的需求。为引入新鲜血液,使团队跟上国内外的科研节奏,永葆团队青春,分别引入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知名农业院校知名学者、博士、硕士毕业生充实到团队中,制定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生所、中国水稻所、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流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协同攻关,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团队的科研水平。现有科研人员9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3人,二级研究员1人,三级研究员1人;拥有完备的水稻科研必须的仪器设备、农业机械及试验场圃,是黑龙江省南部水稻育种创新团队,也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依托团队,张凤鸣研究员任站长。

张凤鸣创新团队始终践行着“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创新理念,在龙江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战天斗地”,致力于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为龙江水稻的持续发展挥洒着汗水,奉献着年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优质栽培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油麦菜栽培要点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自然栽培的味道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