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教学片段谈起

2015-03-15 14:43
学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贝尔曼小说文本

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
——从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教学片段谈起

白永新 (甘肃省高台县第三中学 734300)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通过教师智慧的课堂设计,层层设疑,体会人物描写;创设情境,感受构思的巧妙;说写结合,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文本 设疑 情境 高效

《最后一片叶子》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作品。阅读时,既要抓住一般小说的特点展开阅读,又要抓住欧·亨利小说的独特艺术特点,即“含泪的微笑”和结局的“出人意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我想,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教师智慧的课堂设计,激发情绪,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精彩世界。

一、层层设疑,让学生回归文本,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

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引导学生质疑,循序渐进地提出一些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本身,去体验、去思考、去涵蕴,领悟文字散发出来的魅力,体会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写。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片段来说明。

片段一:

教师引入:同学们,假如我们要把这篇小说拍成一部电影,老师聘请你们当导演,你在以下几名候选演员中,会选谁来演贝尔曼?(选了四张长胡须的老人的头像,四人各有特点,把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来选)

当学生通过对原文的理解选出最合适的头像时,教师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成功的描写?

生:外貌和神态。

教师举例引导:一对长相一样的双胞胎,在出生后就分开,在不同的家庭生活,20年后,他们的长相一样,什么会不同呢?

生答:个性气质。

教师引导:是的,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所以在观察人物时,一定要注重人物的神态气质。

师问:在贝尔曼当完模特回去的夜晚,他的内心做了怎样激烈的思想斗争?

生答:去还是不去。

师问:去了会怎样?不去又会怎样?

生答:去了自己会有生命危险,不去乔安西有生命危险。

师问:这个抉择是一个怎样的抉择?

生答:生死抉择。

师问:最后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生答: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文本构思的巧妙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片段二:

教师引导: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篇小说,就是通过贝尔曼的死亡来震撼人心,来唤醒一些冷漠、麻木的灵魂。

教师提问:贝尔曼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他那么多的缺点和不完美?

明确: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文学又取材于生活,这样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更真实。

教师质疑: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叶子,确实出人意料。但细心的同学又会发现,他做这件事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引导明确:因为前文有暗示,贝尔曼会采取行动帮助乔安西。

教师提问:那么,哪些暗示预示着贝尔曼可能会去拯救乔安西呢?

明确: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姑娘的看家猛犬;看着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他们的心中禁不住害怕起来。

教师提问:同学们,贝尔曼做的最感人的事是什么事呢?

生答: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出最后一片叶子。

引导: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下。(学生找不到)

教师质疑:这么感人的事,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呢?

引导:如果要写出来,应该在情节的哪一部分写出来?

生答:在当完模特,回家后。

教师质疑:如果在那写出来,会怎样?

生答:读者提前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就没有了悬念,结尾也就不出人意料了。结尾不出人意料,故事也就不能震撼人心了。

教师明确:这就是小说的“留白”艺术。其实不写出来,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更耐人寻味。

三、说写结合,挖掘文本的意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优秀文本的共性是有张力,存在更有意义的拓展点。发现这些可以拓展的空间,可以唤起蕴藏在学生心中的丰富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在上课时就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拓展点。

片段三:

引入:同学们,不管我们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在他人陷入困境时,我们能挺身而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那么这样的生命就是最美的生命。那么,回顾一下2012年的中国,有哪些最美的生命感动过你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地:同学们,在2012,曾有一个人深深感动了我,那就是“最美司机吴斌”,他获得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你们也来说说学校、班级中的最美同学吧?

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件事如果发生在2012年的中国,你愿不愿意在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中,为贝尔曼投上一票呢?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请你为已逝的贝尔曼写一份最美画家的颁奖词。

学生写。

教师当堂展示学生写的颁奖词。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让语文课堂充满语言文字营造的情感意境,有效地提升了语文素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会使课堂充满真情实感,充满智慧与心灵的激情碰撞。当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巧妙的构思时,也体会到了语文课堂的美好,在洋溢着情感色彩的语文教学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各有所悟,各有所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做智慧创新型教师,不断摸索文本阅读的方法,不断修炼文本研究的“功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机应变,演绎精彩,实现课堂的高效。

(责编 齐真)

猜你喜欢
贝尔曼小说文本
最后一片藤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