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因分析及社会预防

2015-03-15 10:0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家庭暴力

管 幸(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因分析及社会预防

管 幸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相当比重,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便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积极采取有效的社会预防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建立未成年人风险评估体系,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暴力犯罪;家庭暴力;个人风险评估;社区预防

在中国,暴力犯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刑法学概念,而是犯罪学或社会学使用的概念。暴力犯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暴力犯罪是指涉及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一切犯罪,狭义的暴力犯罪是指以暴力或暴力威胁而直接侵犯公民个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的犯罪1郭翔.犯罪与治理论[M].中华书局,2002.。暴力型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凭借其自身的自然力并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力的器械以强暴手段或以其他危险方式,对人、物施暴或者进行武力威胁,并造成一定损害后果或者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般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本文主要探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

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有效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有必要了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暴力犯罪所占比例居高不下。根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课题组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路琦.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上)[R].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3).显示,涉嫌杀人罪的未成年犯占6.6%、涉嫌抢劫罪的未成年犯占55%、涉嫌故意伤害罪的未成年犯占15.8%,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占相当大的比例。

其次,犯罪主体特点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多数犯罪的未成年人年龄在14-17岁,从2010年和2013年的调查数据1操学诚.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R].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相比2010年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情况来看,2010年14岁的未成年犯所占比例为14.36%,2013年却达到了27.75%,在未成年人犯罪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14岁的未成年人所占比例提高了近一倍,而年龄在15、16、17岁的未成年犯所占的比例都有所下降。整体来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呈现出一定的低龄化趋势。

图2 2010年和2013年未成年犯年龄分布

最后,性别以男性为主。正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情绪容易激动,情感控制能力较弱,好奇心理和冒险行为表现更为明显。受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未成年男性更容易实施依赖体力与身体素质、攻击性强、作案手段比较残暴的犯罪。在暴力犯罪中,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男性占大多数,根据2013年调查报告2路琦.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下)[R].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4).,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表1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男性与女性数量对比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因

德国近代刑法学大师李斯特提出了犯罪的二元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中,李斯特更强调社会因素对犯罪发生的作用。他指出,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3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也呈现上述特征。

(一)个人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格与性格的成长期,行为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考虑后果,对是非曲直没有一个正确明晰的判断。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下,未成年人对事物判断能力下降,加之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发生错误的价值选择,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诱发犯罪。未成年人经常会因为朋友义气、哥们情谊“帮忙”,根本不知道可能构成犯罪,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另外,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叛逆期,虽然还未进入社会,内心却以为自己已然是独立的个体,不需要对家长、学校言听计从。未成年人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但是其本身的人生阅历、思维方式和社会现实又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通常会与社会现实处于一种矛盾状态,矛盾心理的长期堆积就会以叛逆形式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养成逃学、打架斗殴、沉溺暴力游戏、向他人索要财物、与不良少年交往等行为,犯罪风险迅速升高,极易诱发暴力犯罪。

(二)宏观社会原因

1.传媒不良的暴力宣扬。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暴力行为是一种习得行为,是经由模仿、学习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后天行为。而大众传媒是未成年人习得行为的主要途径。随着传媒渠道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很多媒体对暴力文化的宣传愈演愈烈,血腥画面和暴力行为充斥其中,暴力行为似乎变成一种流行元素。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交流沟通的平台、休闲娱乐的手段的信息网络,充斥着大量的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的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电子游戏。网络中包含的暴力文学、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向未成年人传递着侮辱、挑衅、殴斗、凶杀、屠戮为内容的暴力文化。传媒对暴力的宣扬在未成年人心中刻下血腥的印记,过多的暴力刺激使未成年人变得麻木和习以为常。未成年人逐渐从最初的观看及在网络虚拟中参与暴力游戏到刺激其直接参与真实的暴力行为。

2.性教育缺失。我国未成年人性教育长期处于缺失状态,不良性行为、性观念,西方的性解放意识的侵蚀,特别网络空间、手机网络中的大量带有色情、淫秽内容的相关图片、视听资料等信息给未成年人以视觉上生理上强烈的冲击和刺激,使他们在满足好奇、猎奇心理的同时,又受到负面因素的不良诱导,其直接导致未成年人发生不良性行为以致引发暴力性犯罪。

3.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直接动因

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团伙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开始都是为了寻求感情上的归属感而聚在一起。无论是在校经常受批评、名声不佳、师生都疏远的“双差生”,还是因家庭破裂、遭人歧视,心情都闷的未成年人,因为缺乏与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形成孤独自卑的性格,迫切希望寻找能够进行心灵沟通的同伴,以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慌。或许他们一开始只是偶尔聚在一起闲聊、游逛、抽烟、喝酒,弥补心灵空虚,但时间一长就会由于无聊无知而盲目寻求刺激,逐渐发展为团伙犯罪,从而沿着“个体—小群体—不良群体—犯罪团伙”的轨迹演变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

(三)微观社会原因

1.家庭原因

(1)家庭经济条件的不满足。未成年人正处于一个经济和物质都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但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丰富物质条件的向往。未成年人作为社会成果的享受者,也会尽可能的去追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久而久之攀比心理就会刺激他们去铤而走险,通过暴力勒索他人财物等行为寻求更大的金钱和物质满足,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所带来的心理诱因。在离婚率日益升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慢慢开始忽视家庭完整性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不少离异家庭缺乏对未成年人正确的心理疏导,父母离婚或者家庭重组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心理刺激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自卑心理,同学或者朋友任何稍不留心的语言或者行为甚至嘲讽都会对他们心里造成巨大的压力。另外,对于在有家庭成员有犯罪行为而被判处过刑罚或者正在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来说,尤其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同伴的嘲笑会使他们开始厌恶周围的人,产生孤僻、不善交往的性格,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另一类人群就是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使未成年人较易产生任性孤僻、感情脆弱、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等心理问题。上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犯罪的心理诱因。

(3)家庭暴力。通常情况下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家庭暴力,即“棍棒式的强制”。有些父母在离婚过程中,由于情感破裂,经常性的发生吵架、恶语相向,甚至厮打等暴力行为,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孩子很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未成年人在遇到冲突或矛盾时,其思维方式往往极为简单,他们认为只有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1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能做,长此以往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在巨大的高压之下酿成悲剧。

三、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会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就是要使整个预防工作有一个整体考虑,使得治标和治本、长远和当前结合起来。所谓预防犯罪实质上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约束、乃至消除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避免和减少犯罪的发生。社会预防旨在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从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机会与可能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犯罪,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发生,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建立个人风险评估数据库

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来说,如何在真正的暴力犯罪行为出现之前确定那些具有较高暴力犯罪风险的个体,将能够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进行有效控制。

1.政府主导设立未成年人个人风险评估数据库。设立多项数值分档的个人风险评估系统。在未成年人入学时即建立专属于个人的个人风险评估数据库,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及各项指标进行测试,评估其风险指标并进行筛查,对于出现个别或者多项指标偏高的的未成年人进行个别监控,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对于个人风险评估所包含的指标数据主要有以下几项:(1)个人因素:如性格因素,行为控制力,心理缺陷,恋爱经历等;(2)家庭因素:如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父母职业、工作地点等),家庭结构(父母离异、父母犯罪、父母长期不在家、和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等),家庭经济情况(很富裕、富裕、一般、较差、很差等),家庭教育方式(打骂、沟通交流、放任等),家庭成员是否有陋习(如酗酒、吸毒、赌博、暴力行为等);(3)学校教育:比如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师生感情、思想教育、校内侵害、校内帮派、老师对待犯错学生态度等因素;(4)休闲娱乐方式和场所:如体育文艺活动,读书看报,娱乐场所(桑拿、KTV、洗浴中心等),抽烟喝酒,网络游戏等;(5)其他。如是否受过处分,基于何种原因(如打架、经常性逃课等);交往人群(是否经常与社会闲散人员或无业人员一起等),是否有犯罪记录,是否浏览淫秽色情网站,是否吸毒等。

2.对于个人风险预估系统的评估测试对象也不仅限于未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需适用。学校定期邀请未成年人家长参与学生成长测试,进行针对性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未成年人近期心理状况和生活情况。针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等不同的适用人群,设计有差别的测试及调查,对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因素做更有效的控制,及时了解未成年人监护人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家庭结构是否有巨大变化,监护人是否有突变状况等各项信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同时给予医院部分个人风险信息项目的评估权,比如未成年人或者其家庭成员,对于经常受伤的未成年人或其父母,如果医生可以明显判断是因为家庭暴力或者打架斗殴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予以特别谨慎对待,及时纳入风险评估数据统计,便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掌握了解未成年人个人情况,相应地采取引导和帮教措施。

3.在个人风险评估系统的使用上,应采取统一规划,分别管理,联动协调的方针。由各地教育机构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司法机构共同制定和管理,各中小学校予以具体执行。

(二)发展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实质或核心在于培养作为家长应该具有的素质,包括高度的责任感、理性的教育观、丰富的知识面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亲职教育理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亲职教育的缺失是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提高全社会对亲职教育的认识水平,建立实施亲职教育的部门与机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亲职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亲职角色;儿童发展;行为问题的类型与辅导策略;父母管教态度;人际与家人关系;幸福美满家庭之孕育;家庭解组之预防与调适1杨洁.台湾亲职教育经验及启示[J].特立学刊,2012(4).。亲职教育可多方式多层次展开,如家庭与学校结合、专门培训学校、社区配合的三层实施模式等。尤其是对幼儿父母进行亲职教育,可以创设与幼儿园共同开展的方式,采取理论指导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专门培训学校的设立也不仅限于政府机关,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政府扶持的方式,同时倡导社区配合亲职教育的开展。积极鼓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为未成年人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健康发展给予理论指导和帮助。这样有利于增强亲职教育培训部门和机构的竞争意识,激励培训机构不断自我完善,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亲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顺利社会化,同时也有助于未成年犯及时回归家庭与社会。

(三)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未成年人比较顺利的实现社会化,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1.杜绝家庭暴力。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性与攻击是人类的本能。虽然每个人都有攻击的本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会触犯暴力犯罪2霍美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指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在导致个人从事暴力行为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往往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也是许多人生平第一次目睹暴力行为的地方,因为许多暴力行为人在幼年就在家庭生活中经常遭遇身体与精神暴力。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家庭受到的教育方式是命令和强迫、惩罚和打骂、娇惯和放纵,难以想象这对他们健康人格形成会带来何种不良影响,他们也很难从中学习到良好的品格去对待同伴甚至陌生人。应该采用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拳脚相向来迫使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2.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因此,提高家长的个人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调查研究表明,家长对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越多,对暴力犯罪的预防性就越强。这就表明作为家长应多接触和了解儿童教育方面的理念和知识,熟悉孩子的心理变化特点,及时掌握孩子的异常反应及举动,早发现早预防,降低暴力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学校预防

1.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放弃或者变相放弃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尤其不能放弃学习成绩较差、品德较差的的学生。对于一些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要及时引导、教育得法,防止其走上犯罪道路。关注问题学生,要及时分析其偏差行为的成因,了解其心理障碍、不良情绪和行为偏差情况,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及时纠正行为偏差,改善不良情绪,促进其健康成长。对于确实存在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必要时可请求心理咨询师协助制定心理治疗方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发展和完善工读教育

工读教育是针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的一种预防性、矫正性、保护性的教育挽救措施。近年来,工读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甚至出现瘫痪状态。一提起“工读学校”,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不良少年”、“问题少年”和“边缘少年”。未成年人一旦进入工读学校,无形中就给未成年人的心灵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使得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在工读学校“不光彩”的经历给孩子的未来烙上疤痕,害怕未成年人受到其他不良行为的感染,即使自己的孩子存在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也不会将孩子送到工读学校接受行为和心理矫正。政府和社会亟需做的是创建无“标签”色彩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矫正机构,搭建工读教育、社区矫正等专业力量与社会互动服务平台。工读教育总的定位应该是:教育转化“问题孩子”,使其能遵守法律,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能够认真接受矫正教育并及时改正的,学校应该及时帮助有偏差行为的未成年人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对于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应该尽可能封存违法或犯罪记录,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

(五)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预防

社区与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发挥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功能非常重要。发挥社区日常教育和矫正功能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社区法制教育的合理化改进。家人、邻里、亲戚、朋友是与未成年矫正对象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丰富社区业余生活,邀请专业的社工服务人员定期开展文体或者法制教育活动,在娱乐和游戏中进行案例式教育1彭俊.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初步设想(J).法治与社会,2015(1).,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守法教育和法律宣传。政府协助建立专门化、职业化的青少年社工队伍,强化社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服务和犯罪预防,实现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帮助与管理,通过他们的帮助改变矫正对象不良的行为方式,实现与社会接轨。

在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和动员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慈善机构、学校、民间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正是因为矫正对象受教育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即使完成社区矫正后依然无法回归社会,社区矫正要对矫正对象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同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六)正确对待信息网络,有效处理网络信息

未成年人作为新生的网络用户,他们时刻面临着选择哪些信息、选择哪些资源、选择哪些学习方式的挑战。未成年人要提高自律能力,正确看待网络。网络上存在海量未经过恰当处理的信息,对于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都比较弱的未成年人,海量的信息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混乱且缺乏判断的选择。未成年人由于一时冲动、好奇选择了淫秽信息,某种程度上间接体现了未成年人的生理需求,但如果沉迷其中,就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大量研究表明,经常接触暴力影视、游戏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暴力文化的影响,引发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2韩召敬.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社会原因及预防体系构建(J).天津经济学院学报,2013(5).。政府可以号召网络服务商及设备制造商进行自我约束,大力支持对特定信息选择技术的开发,开发网络过滤软件,限制用户对特定网址的获取,提供行之有效的过滤手段和管理方案;同时通过媒体、网络、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学生家长宣传过滤软件。另外给予民众对淫秽色情等非法网站便利的举报渠道,保障未成年人合理安全使用互联网。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信息选择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未成年人接触暴力或者淫秽色情信息的机会,阻断不良信息的感染来源,达到从源头上预防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热点问题,它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才能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高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上述分析的一些危险因素并非完全具备才导致犯罪,也不是某一因素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多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其可塑性较强,心理教育更容易被接受进而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危险因素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治疗偏差行为和心理障碍做到有的放矢,相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简介:管幸,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9-20

猜你喜欢
家庭暴力
《就像一块裹尸布》中的家庭暴力探析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类型、理论和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研究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反家庭暴力法》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妇女与儿童权益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浅论非婚同居暴力
美国对家庭暴力受害女性的护理干预